根據中國外交部的最新發言,中美兩國元首即將展開線上影片會晤。這是繼中美安克雷奇會談之後的中美最高級別會晤,也是繼美國多次表露出想與中國領導人進行直接會談的意願之後,才重新開啟的對話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美共同簽署並發表了針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聯合宣言》。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也公開表示,“美國已不再尋求改變中國的國家體制”。
國內外不少媒體都很關注中美雙方的會前舉動,普遍認為這將為中美關係的重新緩和,提前營造良好的氛圍
會談之前,中美現階段的主要分歧還有哪些?
其實根據之前中美元首的兩次電話溝通,我們不難得知。
中美對話的主要核心當然不是去談論如何應對氣候方面的變化,也不是求同存異的各自發表意見,關鍵在於如何妥善解決各階段出現的突發情況,以及阻礙中美正常交流的觀念和分歧。
第一次中美元首的除夕通話中,中方提出的意見是這樣的。
- 中美合作可以辦成許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一場災難;
- 兩國應該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 臺灣、涉港、涉疆等問題是中國內政,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慎重行事。
這時候美方著重回應了以下兩點:
- 美中兩國應該避免衝突,可以在氣候變化等廣泛領域開展合作。
- 美方願同中方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開展坦誠和建設性對話,增進相互理解,避免誤解誤判。
可以明看到,這時候的中國主要提倡中美不應該出現衝突,合則兩利鬥則兩傷。而美國方面的回應則明顯帶著“從實力地位出發”的意思。
雖然也表示美國願意與中國開展氣候領域的合作,但想要強調的重點則放在如何讓已經開始的中美競爭不被升級為中美對抗,言下之意就是美國願意剋制自己進行交流,儘量避免出現“會錯意,然後傷害了中國”的情況。
但是,等到9月10日的第二次元首通話的時候,雙方的立場有了明顯變化。中方直接開門見山,強調是因為美國的一系列單向操作,導致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
中美都應該表現出大格局和大擔當,中美關係對國際發展影響深遠,這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題。未來中美可以展開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經濟復甦以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協調與合作。
這個時候,美國的反應則是重複了謝爾曼在天津會談時的觀點,即中美競爭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護欄”,美國並不想引發中美直接衝突。因此美國願意在避免衝突的基礎上,與中國展開多領域的合作交流。
可以看到,拜登搗鼓了大半年的“反華攻勢”未達預期效果,美國的態度開始逐漸軟了下來。但美國依舊與中國重申的中美合作理念不同,美國還是認為中美關係的主要部分是“競爭”。
這兩次對話的主要變化,在於美國透過一些具體事例看到了“自身實力的極限”,由之前準備“大幹一場”的凌人盛勢,轉變為想依靠某些領域的優勢“繼續和中國掰手腕”的好鬥思維。
而近期臺海方面的局勢變化,就是拜登口中“激烈競爭”的最真實寫照。
美國真的有誠意嗎,中美元首的會晤主要談些什麼?
儘管中美關係重回正軌非常重要,但有一個事實我們卻不得不承認,拜登在準備中美元首對話的同時,也在積極籌備他的“民主峰會”。
相信無論此次中美元首的會晤融洽與否,拜登大機率都會在“民主峰會”期間換成另一幅嘴臉,去拉攏反華陣線。
這就和此前拜登剛在氣候大會上要求各國節能減排,私下又跑去威脅俄羅斯和中東國家必須開足馬力為生產石油,否則美國將會採取必要措施。無論美國政府怎麼變臉,又是否真有誠意,中國方面該做出努力一樣會做到最好。
正如駐美大使秦剛所說:“即使我們知道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但這不意味著雙方可以破罐子破摔”。
這次中美元首會談的具體內容,再繼續重申雙方一貫立場的意義不是很大,也許中方會依據最近出現形勢進行舉例闡述,正式警告美國“在某些問題上繼續一意孤行,所引發的後果將是不可挽回的”。
之前美國人不一定能理解中國政府的好言相勸,所以這一次中方可能會去嘗試一些不同的表達方式。
如果涉及到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時,必須要在中國的“合作共贏”與美國的“合作競爭”上取一個理念中間值,即中美在合作的情況下“預設某些領域的分歧”,那麼中方應該明確的為這個所謂的分歧部分提前“劃線”。
就比如,中美的分歧不能涉及中國核心利益與中國的國家主權,這是中美關係能否穩定的基礎。
而美國一直以來希望中國對其當前困境出手相助的意願,也應該放在會談期間進行充分表達,如果中美意見交換得足夠順利,可能雙方都能有意外的收穫。
當然,就算暫時沒有談攏,也不至於過多影響當前的中美局勢,畢竟雙方的實力框架已經擺出來了,出現衝突的結果其實大家都不願看到。
且不管這次會談的成果如何,至少它對未來中美溝通常態化的促進作用是積極的。只要確定了中美能在可以合作的領域開展新的合作,避免中美關係的繼續惡化,這次會談就是有意義的。
如果嘗試從美國的角度去看待中國崛起所引發的“挑戰”,就會或多或少地知道,願意知難而退是需要一個試探過程的。
這倒是符合中國人一貫的思維方式,“有些事只要不放任它朝著變壞的方向,這個舉動就足以成為變好的歷史契機,時間可以重塑一切艱難的雙邊關係”。
中美關係能夠走向緩和,但急速緩和的可能性很小
美國從自己引發的一系列中美競爭中,已經逐漸意識到中國對於維持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必不可少。
此前沙利文的那席發言,他說“美國不再尋求改變中國”,也可以理解為“美國承認中國是旗鼓相當的重要對手,但為了繼續維持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並透過建立反華陣線掌控這部分群體的主導權,美國希望同中國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也保持激烈的競爭關係”。
就算美國命令不了中國,它也必須是其它國家的老大,這就是美國不停地建立反華陣線卻又對華示好的原因,他們的真實目的是要借“反華”的風氣來維持自身的國際話語權。
而美國之所以公開承認中國是主要對手,甚至把對華競爭變得更為激烈,是因為從中國提出的未來規劃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裡感受到了危機。
從古至今,世界經濟中心絕大多數時候都位於亞歐版塊,而美國的“燈塔神話”只是世界變革史中的小小插曲。
就像中華民族註定要從短暫的衰落中重新崛起,世界的經濟重心也會重回亞歐大陸。北美地區的地緣位置,註定了它只能走向未來“亞歐非國際體系”的邊緣化。
現在美國才剛剛出現衰退跡象,就已經在亞歐地區不太吃不開了。歐洲的法國德國在對華問題上變得陽奉陰違,韓國正嘗試緩和與中國的關係,東南亞更像是在中美問題上保持絕對中立。
當美國難以一手掌控全世界,那麼美元霸權的矛盾就會應勢而生,因為美元霸權的存在基礎,建立在對全球範圍的絕對掌控之上。
當中國崛起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大趨勢,美國為了繼續保持北美的影響力,無論如何都必須加緊與中國的關聯。
美國政府的諸多行為正在反覆體現一個複雜的內部觀點——“無論這種關聯被中國視為合作還是競爭,只要不是直接衝突,都對美國有利”。
美國只有成為“最能影響中國”的那部分,才能仰仗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去涉足未來的世界經濟中心,才能有效的制約那些心懷鬼胎的歐洲小弟。
所以拜登完整地延續了特朗普的對臺政策,絲毫不肯鬆口。美國政府的一切底層思維邏輯,不需要藉助利益上的關係去加以闡述。“只要美國能和最大市場體量的中國實現相互掣肘,就一定不會走向國際市場的邊緣”。
美國需要中國,所以中美關係會趨於緩和。這一點在氣候議題上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什麼美國始終堅持要同中國進行氣候方面的合作?
就因為中國的體量在全球氣候議題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要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維持緊密聯絡,中國不反對美國提出的某些共識。
那麼美國就能透過中美話語權去制定規則,為第三世界的不發達國家制定未來的發展方向,甚至用能源規劃和排放界定的“國際標準”去控制這些國家。
從大方向上看,中美關係一定緩和;從小細節上分析,中美的緩和速度不會很快。現在美國還想嘗試維持自己的“一超多強”路線,至少在他們徹底放棄之前,中美關係的前景可能還有一段起伏的時期。
哪怕就算如坎貝爾所言,美國會與中國在亞太地區共存,又或者認為中美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共存,屆時同為超級經濟體的中美雙方,也很難做到波瀾不驚。
在西方的觀念中,有一點我個人是比較認同的,即人類社會的進步主要來源於相互競爭。這和中國透過計劃經濟中的摸索,充分領悟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道理相通。
市場形勢和國際形勢共同點,在於利益上的共贏才是最大化的收益。中美在今後的兩國關係裡,必須牢牢把握的關鍵節點,就是如何去避開可能出現“市場風險”。
我衷心希望美國能夠透過重啟的中美對話逐漸轉變觀念,和中國一起構建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在追求大國擔當和大國格局的前提下實現雙贏,為富要仁,德須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