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顯赫的紅軍高階將領何畏,在慘烈的戰爭當中屢屢立下奇功,官至紅軍的軍長,然而,他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1955年的將星行列上,甚至在新中國的建設歷程中,他都沒有擔任過任何職務。
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經的戰友們還以為他早就已經去世了,其實,這也僅僅是因為在戰爭時代搜尋不到訊息而已。
其實,這位紅軍軍長選擇了歸隱江湖,直到臨終,才告訴妻子,自己的同事們都在北平當大官兒。
何畏
威名赫赫的紅軍軍長
比起很多同時期的紅軍將領,何畏的成長經歷比較複雜,童年的時候,他跟隨自己的父親去了馬來西亞,後來回國了,便開始在廈大讀書。
廈大是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陳嘉庚先生在南洋的名氣又十分大,所以在很小的時候,何畏便一直是以陳嘉庚先生為榜樣的。
陳嘉庚
上學那會,他對理工並不感興趣,反而把歷史人文通讀了一番,古人的豪情壯志也深深影響到了何畏,再加上進步思想的影響,他決定以後投身革命。
就這樣,廈大畢業後的何畏便來到了香港進入被服廠,以被服廠工人的身份作為掩護,開展革命鬥爭。
很快何畏便迎來了機會,那是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一批工人舉行大罷工運動,由於何畏等人本就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何畏也很快將這些人給聚集了起來。
有了這次聲勢浩大的運動,何畏也對革命充滿了信心。
那會,全國的革命中心便是在廣州,那也是何畏嚮往的地方,適逢1926年黃埔軍校五期開班招生,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也正在推進,何畏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黃埔軍校。
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何畏也一直都是兩黨之間爭取的物件,鄭介民等人向他宣傳“三民主義”的思想,而周士第卻向他宣傳了“共產主義”。
那會,蔣介石已經是高高在上的黃埔軍校校長,每期學生來,他都會親自接見優秀學員,並且頒發佩劍,何畏展露出來的才華也得到了蔣介石的充分賞識,而何畏的身邊,一直都懸掛著那把佩劍。
不過,他的內心深處卻更傾向於共產黨人的主張,透過周士第,他還結識了劉伯承、葉劍英、徐向前等一眾知心好友,特別是徐向前等人後來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更是極大觸動了何畏,他發現,這樣的做法比組織工人運動根基更穩固。
周士第
“中山艦事件”後,何畏也更加了解到蔣介石等人居心叵測,雖說是國共合作,可蔣介石始終都在變著法子排除異己,這也讓本就處於猶豫中的何畏選擇了共產黨那邊。
從學校走出來以後,何畏迅速參加到北伐戰爭之中,不過,蔣介石在不久後開始屠殺異己,整個城市都陷入了一種巨大的恐慌當中,也正是這個階段,何畏選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一種巨大的勇氣。
1929年,在黨組織的命令下,何畏被送往廣西做兵運工作,那會的領導人正是老鄉張雲逸,張雲逸也是海南人,兩個人見面之後,也分外親切。
張雲逸
不過,國民黨當局也很快注意到了廣西的共產黨動向,他們還派來了不少人做策反工作,其中就包括了鄭介民。
而這個鄭介民,同樣也是海南人,他仗著蔣介石對自己的信任,一時間可謂是隻手遮天。
而廣東省委這邊也派出了李謙、袁野烈等人來工作,雙方的較量就此展開。
何畏也化名為何莽,他對於廣西一帶非常熟悉,加上他的資歷本身就非常豐富,對兵運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後來,鄧小平等主要領導人領導了百色起義,起義以後,李明瑞擔任紅七、八軍總指揮,而張雲逸則擔任起了紅七軍軍長的職務,當地的革命根據地也很快現出雛形。
這個時候,何畏一直緊跟著張雲逸的步伐,還參加了張雲逸所領導的剿匪運動,因此紅七軍成立以後,他便開始擔任連長的職務,後來升任至營長。
後來,在多次戰役中,何畏的表現都非常勇猛,在軍中有了“小諸葛”的稱號,直接對標國民黨的“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
而廣州起義和百色起義,何畏全都參加過,這在紅軍的將帥中也是極為少見的。
從1932年10月開始,他便跟隨徐向前進入四川一帶,參加建立鄂豫皖根據地,根據地剛剛搞起來,他便被任命為師長。
徐向前
而他此時的同事,分別是王宏坤、倪志亮、王樹聲、李先念等,大家的部隊共同組建成了紅四方面軍。
第二年,紅四方面軍召開了擴軍會議,決定將下轄的12師和巴中地區的地方武裝共同組織成為紅9軍,由何畏擔任軍長,而副軍長,則是許世友。
這段時期的何畏,同樣是功勳卓著。
特別是在1935年5月下旬,為了接應剛剛渡過金沙江的中央紅軍向北行軍,何畏更是臨危受命,擔任起了懋功支隊司令員兼任政委,一個人便能調動起整個部隊。
麾下25師和27師在夾金山下的鎮子裡終於等到了翻越過夾金山的中央紅軍,這段歷史,正是赫赫有名的“懋功會師”。
憑藉著赫赫戰功,再加上早期革命的思想和黃埔軍校的學歷,來到延安以後,何畏便被任命為抗大副校長。
1938年,因身上帶傷,何畏為治療養病帶著腿傷而離開延安回到廣州,在安老所過著隱居生活。
歸隱生活開始,曾經的同事都當上了大官
按理說,何畏是1937年走的,而且大機率應該是回了家,可曾國彩一直遲遲沒有等到丈夫的訊息。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第二年,一封信突然從廣州寄回了家鄉,曾國彩開啟一看,竟是何畏的,他說自己現在正住在廣東省救濟院安老所,還娶了一位名叫羅明新的女士為妾,生下了一男一女。
新中國成立以後,何畏因為和羅明新有過幾次激烈的爭吵,乾脆一怒之下離開了廣州,返回了闊別幾十年的老家,和自己的原配夫人及兒子生活在一起。
那會,兒子都已經娶媳婦了,村中也沒有一個人認識他,兒媳婦見到他以後第一句話便是:“你找誰?”
日子安定下來以後,他便過起了真正的隱居生活,從來不過多說話,特別是對於過去那段革命歷程更是緘口不言。
有家鄉的老人說,他們見到的何畏,五官端正,體格也非常健壯,只能看到他老去的痕跡,還是能感覺到他身上有一種領導氣質,而且跟村裡的很多同齡人不一樣,何畏知識面非常寬廣,屬於知書達理的那種,還教過村裡的孩子們唱《國際歌》等曲子。
當時,村子裡還有很多青年不會說普通話,也不認字,何畏也主動挑起大梁,從零開始,一點點教會他們說普通話。
有些年輕人不以為然,他還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一定要學會普通話,不然以後都賺不到吃的。”
何畏回來以後,除了任勞任怨的幹活外便是讀書,上廁所都要帶上一本,裡面的故事更是能娓娓道來,所以村裡不少人都把他“活寶”。
不過,1960年,何畏身患疾病,最終壽終正寢,60歲便去世了。
在大家的回憶裡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何畏去世以後,村裡的人都來送葬了,很多人都捨不得,能在整個村裡再找到一個這麼有文化的都難。
更讓老人們記憶猶新的是,何畏去世前曾給妻子曾國彩說:“我以前的同事都在北平,都是當大官的。”
當時老人們也並不相信這些話,所以也沒當回事,可兒子何達梧卻相信,因為當時父親在去世前給他留下了一枚印有“校長蔣中正贈”的銅片,還有一把佩劍及一片紀念勳章,這也讓他更加確定了,父親絕對是個了不起的大人物。
而何畏的妻子曾國彩也是知道這些事的,她年輕的時候還參加過紅色娘子軍,也是當時第一批參加娘子軍的紅軍戰士,經歷了多場戰鬥,身上還負過傷。
這也基本可以確定,這個重新回來的老人,正是何畏。
何達梧老人在回憶中說,自己的父母都是很早期的共產黨員,都在革命中流血負傷過。
由於父母曾經是革命工作者,這件事當時在家鄉也很有名,1938年的時候,日寇侵佔海南島,一夥鬼子在村裡開大會,說曾國彩就是八路軍,還把母親和自己全部都抓進了審訊室拷打。
村子裡的保長人還比較不錯,趕緊出面擔保,這才救下了母親的命。
後來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官員莫壯剛帶兵連夜搜尋了曾國彩的家,沒有找到曾國彩,於是把何達梧給抓了出來,問曾國彩有沒有參加共產黨的活動。
面對這樣的審訊,何達梧一問三不知,便受到了國民黨官員的辱罵和嘲諷。
話題轉回何畏本人,其實,若從嚴謹的角度考證何畏籍貫等事情,早已是無從下手。
因為何畏參加革命期間始終都保持著隱姓埋名,他又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離開的組織,所以已經失去了很多一手資料。
雖然有幾位老將軍回憶何畏是廣東人,這可能跟他當年在廣東從事革命活動有關,事實也證明了,何畏的祖籍是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
而何畏臨終前說的話,也確實不假。
早在廈門大學期間,何畏曾經和郭沫若一同創辦了雜誌,還成立了創造社,在《創造月報》等刊物上發表了不少小說和戲劇,而後來的郭沫若,則擔任了中國文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等職務。
郭沫若
在大革命時期,何畏透過周士第認識了葉劍英,幾人相交甚歡,後來還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合作,周士第在新中國成立後組建起了人民解放軍防空軍並擔任司令員,指揮了抗美援朝戰爭的防空作戰,並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葉劍英就更了不得了,他在全黨全軍中都享有極高的威望,是兩代領導核心的關鍵成員,一生擔任過多個重要職務,也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
而何畏曾經追隨的老上級張雲逸,在全國解放後擔任了廣西省委書記、廣西軍區司令等職務,並且在1955年被授予了大將軍銜,後來還擔任了多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跟何畏一同入川的陳昌浩,在1951年從蘇聯回國後擔任起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等職務,另一位徐向前,更是擔任過解放軍總參謀長、軍委副主席等多個職務,在1955年被授予了元帥軍銜。
陳昌浩
那些當年和何畏一同奮戰過的戰友們,後來都在新中國的各個重要單位任職,而由於種種原因,何畏被歷史埋沒了,不過值得肯定的是,何畏自從離開了延安以後,便一直過著平淡的生活,也沒有二心,他只是選擇了人生的另一種方式。
特別是在海南期間,他依舊在儘自己的努力幫助當地村民,只不過可能大家不知道,眼前這位看上去學識深厚的老人,當年竟是紅9軍的軍長,若他一直留在延安,授銜自然也不會低。
參考
[1]散木. 何畏變節之後[J]. 同舟共進,2013(07):36-41.
[2]盧家昭. 歷史埋沒了何畏將軍[J]. 椰城,2008(03):37-40.
[3]歐大雄. 何畏將軍[J]. 椰城,2009(04):34-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