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叫李大的農民和一個叫王二是一對好朋友,兩人平日關係非常好,稱兄道弟的。有一年,村子裡遭了旱災,地裡沒有一粒收成。
李大家人口多,家裡沒有什麼餘糧,一家人餓得前胸貼後背,眼看就要一命歸西了。王二好心,看不得兄弟捱餓,借給了李大一升米。
李大一家人靠著這升米緩過勁來,對王二十分感激。但一升米並不能徹底解決他家的困難,於是又先後找王二借了幾次,湊足了一斗米。
之後,當他再次向王二借米時,王二說自己家裡也沒有多少糧食了,就沒有再借給他。結果沒有拿到糧食的李大心裡對王二起了怨懟,逢人就說王二小氣,目睹兄弟受難也不管。
王二聽說後十分痛心,兩人大吵一架,反目成仇了。
這就是“升米恩,鬥米仇”的典故。這個故事告誡大家,人可以被救濟一時,卻不能被救濟一世,否則當對方產生依賴之後,反而會心生怨懟,造成不可想象的後果。
吉林省長春市的金奇就再一次向世人生動詮釋了“升米恩,鬥米仇”。
01
金奇有兩個姐姐,從小和二姐金春雲一起長大,姐弟倆感情非常深厚。父母過世之後,二姐也是和他來往最為密切的親人。
金奇成家之後,日子過得比較拮据,金鳳雲不忍心弟弟一家受苦,出錢為金奇買了一套40多平米的房子。
1995年,金奇失業之後,為了讓弟弟一家能繼續過下去,金鳳雲又主動負擔起金奇一家的生活開支。
剛開始,金奇也試著找各種工作,想透過自己的努力養家餬口。然而,金奇的脾氣非常不好,常常一言不合就會和人吵起來,甚至動起手來。
找了一段時間工作之後,並沒有人願意僱用他。金奇自己也開始氣餒,不再做更多的嘗試。
在此期間,二姐金鳳雲總是會及時把錢送到弟弟金奇手上,每個月500元,風雨無阻。時間長了,金奇就徹底放棄了再出去工作的想法,心安理得地讓二姐養著他。
每次妻子責怪他,他還理直氣壯地說“我二姐願意養我,你管得著嗎?!”
2001年,金奇的妻子對他忍無可忍,向他提出了離婚,兩人唯一的孩子則交由妻子進行撫養。
金奇離婚之後,已經不知悔改,每天都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為此,妻子和孩子都斷了和他的聯絡,徹底從他的世界裡脫離了。
這件事對金奇來說也是一個比較沉重的打擊,卻並不足以讓他改頭換面,奮發圖強,努力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他更加頹廢,越發覺得是世界對他太不公平。
金鳳雲不忍讓妻離子散的弟弟感到孤立無援,依舊每個月500元繼續供奉著他。此外,平時家裡的日常開銷,包括取暖費等也都是金鳳雲給支付的。
直到2012年11月30日,金鳳雲再次拿著500元錢交給弟弟時,悲劇發生了。
02
在金鳳雲幫金奇購買的房屋中,金奇將她殘忍地殺害了。她的頭部、頸部、胸部都被砍了多刀,刀刀致命。
“一個月500塊錢怎麼夠花嗎?根本就不夠啊!”
在法庭上,他面無愧色地供述著他殺害二姐金鳳雲的起因,好似他為此殺人並分屍是多麼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天,他嫌二姐給他的500元錢不夠花,和金春雲吵了起來,情緒激動之下,竟然拿起房裡的刀就向她砍了下去。
等他冷靜下來之後發現金春雲已經一命嗚呼了,他既不感到害怕,也沒有多少難過。他把金春雲分屍之後,換了一身乾淨的衣服,去派出所自首了。
法官實在難以相信,他怎麼能如此輕描淡寫地說出殺害多年來供養他的二姐?法官希望他有更多、更好的理由,足以讓他在憤怒之下向親人揮刀。
然而,什麼都沒有,就簡簡單單地因為“就那個叫金鳳雲的,她給的錢不夠花。我脾氣不好,我們吵起來後,一怒之下就把她殺了。”
金奇的話是那麼冷漠無情,臉上的神情看起來毫不在乎,甚至連二姐都懶得叫,稱呼是“那個叫金鳳雲的”,實在太令人寒心,也太讓人膽寒了。
金鳳雲如果地下有知的話,她會不會相信這是她這麼多年愛著、心疼著、供養著的弟弟說出的話?
最終,金奇被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一審判決後,金奇沒有提出上訴申請。
03
“升米恩,鬥米仇”,金奇和金鳳雲原本是一對感情很好的姐弟,卻因為金鳳雲在長期對金奇的供養中,讓他變得不知感恩,反而是認為金鳳雲對他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
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想索取更多。當進一步的索取遇到助力時,他憤怒了,暴躁了,向他的親人、一直疼愛他的二姐舉起了菜刀,用力地砍了下去。
這是一個令人嘆息的悲劇,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事件。
它向世人揭露了一個真相,一個關於人性的真相。
人在困境之中時,會對出手幫他的人充滿感激,這就是“升米恩”。但為什麼最後會演變成“鬥米仇”呢?
這是因為,當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出手幫他的時候,他一方面會因為貪婪而把這種幫助轉化為依賴,將被人給予他的幫助當成是自己理所應當獲得的;另一方面,在不斷接受他人的幫助之時,他會接收到一種外在的道德壓力。
這種道德壓力是社會賦予的,好比小時候長輩送給我們一件禮物,我們在內心感到感激之餘,家長也會督促我們對長輩表達感謝。
然而,當道德壓力達到一種程度時,受到恩惠的人會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產生一種逆反心理,會不斷進行自我說服,告訴自己“他這麼對我就是應該的。”
之後,道德壓力如果持續增加,他感覺自己還不起的時候,就會陷入道德絕境,從而會想盡一切辦法讓施惠的人消失,或者會讓這個在道德上讓自己低人一頭的世界消失。
這就是造成“鬥米仇”的主要原因。
還有就是,“大恩養仇人”也和受惠方的個人性格有關係,越是敏感的人,越在乎周遭人的評價,感受到的道德壓力也會越大,也更容易讓自己陷入道德困境之中;而越是自卑的人,越有可能無差別仇視周遭,無論他人對他好還是壞。
04
瞭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在施予他人恩惠的時候就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要一味地付出,給予,這樣只會助長他人的貪慾,養出恩將仇報的“白眼狼”。
“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這是國外一部電影《教父》的一句臺詞,我深以為然。當善良沒有邊界和原則的時候,只會成為滋生惡意的溫床,讓對方理所當然地接受你的好意,肆無忌憚地踐踏你的善舉,如果你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記恨你,甚至消滅你。
我們中國也有句古話,叫“幫困不幫懶,救急不救窮”, 如果幫懶救窮,只會讓對方貪得無厭,更加依賴你,就像填一個無底洞,最終把自己拖垮。
所以,幫困,不幫懶;救急,不救窮;行善,當有所為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