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流水宴”,70、80後的印象可能比較深刻,畢竟吃宴席這個習俗,可以說在我們的國家,流傳了有千年。也許各省各市各村都有不同的吃席風俗,但是基本的模式都是差不多。而且這一習俗經久不衰,直至現在,大部分地區都還有完好的保留,這個吃宴席的習俗。而吃宴席一般是分為兩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紅宴席和白宴席。當然共同點都是招待親朋好友,宣佈家裡發生的大事。所以在我們的習俗中,辦宴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在農村,更是看重。因為到了吃宴席的時候,基本就是家裡的親朋好友齊聚一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看來,吃宴席也可以說是增進親朋好友感情的一種方式。
以前舉辦宴席,一般都是在自家門口,但是現在很多地方舉辦宴席,已經不再是像從前那樣,而是把地點改到了城裡的飯店中。不過這樣做的大多是城市,以及少部分的農村家庭。而大部分的農村人,還是有著在村子裡舉辦宴席的習俗。而且和城裡就辦一次宴席不同,大部分的農村宴席,都是要進行好幾天。所以要想滿足幾天宴席的需求,就需要大量的蔬菜和其他食物。
而我們都知道農村人實在,辦一次宴席一定要是高朋滿座,否則主家會很沒面子。舉辦宴席的那一天,差不多隻要是一個村,說得上話的都會去捧場,所以幾十桌那都是必須的。這樣一來每桌十幾個菜,那麼需求就更大了。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一場農村的宴席辦下來,吃掉一頭豬,幾百斤大米一點問題都沒有,且這還不包括每桌的瓜果、酒水等。而且一般都是主人家自己籌備,來幫忙的一般也是同村的熟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很多地區不一樣了,為舉辦宴席成立了專班人馬。也就是有一個固定的團隊,基本就是一條龍的服務,從買菜到上桌,都不需要主家自己準備食材。但是這樣的話,就會有不少新的問題出現,特別是食品安全方面。所以為了對眾人的安全負責,相關部門就出臺了政策,打算對這一行為進行專項整治。於是很多農村地區的“流水席”,就開始被監測和管理。不僅是從事這行業的相關人員要接受檢查,申請辦理宴席的主人,也必須獲得批准,才可以舉辦這場宴請活動。
對於承接“流水席”的從業者來說,獲得這個批准需要具備健康證、食品安全責任承諾書和食品加工製作裝置清單等,對此就有人說這樣的整改是不是太嚴格。畢竟這些從業人員很多都只是幫忙,就算有專門從事這行,微薄的利潤也不足以支撐複雜的管理流程。甚至有人悲觀地感嘆,這個流傳了千年的習俗,會不會最終成為回憶。
新出臺的政策確實推行難度較大,但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出發點也是為了民眾著想,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防止發生意外事故。對於從業人員來說,不僅要燒得一手好菜,還必須遵守食品安全規則,才能贏得顧客的青睞。而舉辦宴席的主人,也要按照流程申請,並且不能鋪張浪費,這樣即尊重了習俗,又增進親友感情。在確保安全、環保的前提下,我們期待“流水宴”這項流傳千年的傳統,能夠繼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