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傑》不僅展現了狄仁傑縝密的推理能力、不輸於福爾摩斯的斷案技巧,還展現了狄仁傑警衛隊隊員高深莫測的武功。這些警衛隊隊員,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千牛衛。
狄仁傑的警衛隊,除了隊長李元芳外,還有張環、李朗等一眾隊員,都是千牛衛出身。 雖然隊員們普遍都比不上李元芳精明強幹,但是也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一般而言,每次狄大人出差公幹,只要帶上幾個千牛衛,安全便不成問題。那些想對狄大人下手的“壞人”,一看到狄大人身邊穿著千牛衛服裝的千牛衛,先就洩氣了三分。
千牛衛不僅能力出色,在政治地位上也頗為超然。以李元芳為例,他先是千牛衛中郎將,後來直接升職為“檢校千牛衛大將軍”。這個將軍職位,在唐朝的官職品級上屬於正三品。而狄仁傑作為武則天的宰相,也屬於正三品。看看,李元芳與狄仁傑居然平級,所以說,真實歷史上,千牛衛大有來頭,狄仁傑雖貴為宰相,卻不一定用得起李元芳這樣的千牛衛。
那麼,千牛衛到底有哪些來頭呢?
一、揭千牛衛的老底
千牛衛名稱中的“千牛”二字,原指“千牛刀”,“千牛刀”是指莊子《庖丁解牛》一文中那把鋒利的解牛的刀,那把刀雖然宰殺了千頭牛,鋒利依舊,實乃寶刀。所以,皇帝們打造了寶刀後,就喜歡將其命名為“千牛刀”,以之為防身利器。
有了千牛刀,就要有執刀者或者說管理千牛刀的人。從北魏開始,官府把這種管理千牛刀的人叫做“千牛備身”,文獻中說“千牛備身”執掌御刀千牛刀,負責皇帝安全,是一種高階禁衛武官。但一直沒有統領這些“千牛備身”的機構,直到唐朝。
唐朝高宗李治時,設定了“左右千牛府”這一機構,專門管理“千牛備身”,到唐中宗時換了個名字:“左右千牛衛”。這樣,千牛衛這一官職終於出現了,他們就是專門統領“千牛備身”的,是高階禁衛的統領者,級別挺高階。
梳理一下他們的關係就是:千牛刀—千牛備身—千牛衛。說白了,就是皇帝的保鏢統領。
至於千牛衛這一武職人員如何選拔,則令人驚歎。有3大要求:第一、高大英俊,能做儀仗隊員;第二、身手不凡,能扶大廈於將傾;第三、出身好,政審合格。尤其這第三點,難,要求必須是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若放到現在,就是要求省部級高官的子孫才能入選。這也許是為了安全考慮吧!
可見,千牛衛身後背景強大,有些千牛衛直接是皇親國戚。比如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做過千牛衛,李道宗這種人,如果在狄仁傑時代,狄仁傑也許用不起。
二、千牛衛前途無量,升官速度遠超狄仁傑
一般人以為,科舉制在隋朝成為定製,之後就靠科舉選拔人才了;文官靠文舉,武官靠武舉,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
以唐朝為例,科舉不過是人才選拔的一種輔助措施,主要還是靠推薦、靠門蔭入仕。所以造成官員的兒子依舊是官員,百姓的兒子依舊是百姓,堂堂大唐,也是個不平等的貴族社會,你不服又如何?
千牛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千牛衛只在高官的子孫中選拔,是高官子孫莫大的福利。試想,父親做高官,兒子做千牛衛;父親因為是高官,與皇帝隔得近;兒子是皇帝的警衛,也與皇帝隔得近。父子都與皇帝離得近,近水樓臺先得月,皇家的好處絕對不會少佔。所以做千牛衛升遷賊快,是條康莊大道,也是捷徑。
按照唐朝律例,做千牛衛五年後可以參加吏部、兵部的官員選拔,之後就可以直接做官了。由於這些千牛衛本身有後臺,在兵部與吏部獲得一個官職幾乎是手到擒來,並不費力。而後的升遷,也會因裙帶關係而十分順利。比如前面我們說過的李世民黨弟李道宗,千牛備身出身,後來升官如坐火箭,二十幾歲做到行軍大總管,相當於現在的方面軍總司令。當然,李道宗有點特殊,他與李世民太親,能力又太出眾,升遷快情有可原。但以他為例,還是能說明一部分問題的。
在唐朝,千牛衛這一群體普遍有優越感,主因就是他們升遷的速度快,是狄仁傑這樣的出身所不能比的。狄仁傑儘管有能力,但他在基層幹了18年,46歲時才調入中央;在中央又幹了16年,62歲時才做宰相。跟千牛衛比不得。
或許狄仁傑面對千牛衛時會有許多感嘆,這些年輕的千牛衛雖然是自己下級,但說不定幾年後就與自己平起平坐了。李元芳不就與他同品級了嗎?同品級之後,狄仁傑再用李元芳就有點困難了,可是電視劇裡用了,我只能說一句:電視畢竟是電視,不是歷史。
三、千牛衛的消亡
唐朝的禁衛兵有南衙、北衙之分,千牛衛屬於南衙,換言之,南衙便是千牛衛的家。南衙這個家非常大,一共有“十六衛”,全稱為“南衙十六衛”,其中有4衛專職為皇帝警衛,另十二衛則“遙領全國府兵”。說起府兵,南衙就是建立在唐朝府兵制的基礎上的,那麼,千牛衛的盛衰與府兵制有莫大關係。
府兵制是典型的“兵民合一”制度,開始於北魏,衰於唐朝。那麼,唐時為什麼會衰落呢?唐朝政府以服兵役為條件,將土地分給農民,然後設定軍府管理這些軍事化的農民。可是後來土地分完了,無法再分,府兵制便不能維持了,只能瓦解。這樣,建立在府兵制基礎上的南衙無兵可管,只好撒銷。南衙撤了,裡面的千牛衛編制便不再設定,千牛衛這一職位便消失了。唐政府於是只依靠北衙來管理全部的禁軍。
千牛衛雖然消亡了,但它曾經強悍的身影卻深印在了人們心裡,經《神探狄仁傑》的推廣後,更是家喻戶曉、廣為流傳。
參考書目:
《新唐書》;《唐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