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戰爭膠著之際,在毛主席的組織下,北京召開了最高國務會議。會議還在進行中,突然一位秘書神情慌張地進入會場,將一份訊息交到了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看到後很是壓抑,當即給秘書說:念,大聲點念給大家聽聽!
這條訊息的主要內容有關於美國:“在記者招待會上,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公開發言,要將準備好的26顆原子彈運入朝鮮海域附近,先投放到平壤,成功後便是北京。”聽完杜魯門的狠話,會場上的部長級幹部全都很是沉默壓抑,突然毛主席拍桌而起,說了一句很有氣度的話:“你丟你的原子彈,我丟我的手榴彈,最後我一定抓住你的弱點戰勝你!”
毛主席的話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爭意志,但杜魯門的威脅也給我們敲響警鐘,只有我們也造出強大的核武器,才能打破核威脅,保證國家的安全發展。核武器研製勢在必行!但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因為原料問題陷入瓶頸,直到一個人帶著塊不起眼的石頭找到毛主席,在主席的安排下走進大漠,事情才出現轉機。
1964年,西北羅布泊大戈壁上,隨著一聲震天巨響,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舉國歡呼的同時,那個解決原料瓶頸的人卻沒有時間慶祝,他又帶領團隊走向了氫彈與核潛艇的研製戰場!這個神秘人物是誰?在我國研製核武器的過程中,他起著什麼樣的作用?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艱難歲月,揭開過往的傳奇吧!
力挽狂瀾,解決重要難題
2018年9月23日,一名百歲老人因醫治無效不幸逝世。隨著中央政府追認他為“兩彈一艇元勳”,很多人才瞭解到這位老人的故事。他就是幫助解決核武器原料,為我國建立起強大“蘋果樹”的科學家劉傑!他的故事還要從抗美援朝戰爭說起。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飛機對我國丹東地區進行了無差別的狂轟濫炸,為了維護主權,守衛國土,應朝鮮領導人的邀請,我國決定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
10月19日,鴨綠江邊聚集了數十萬大軍,趁著夜色的遮掩,他們“靜悄悄”地越過中朝邊境線,潛入朝鮮半島。10月25日,神兵天降的志願軍,打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一個措手不及,取得抗美援朝第一場勝利。
隨後面對美軍主帥麥克阿瑟的輕視,我軍於11月7日至24日,從東西兩線全面出擊,全殲北極熊團,徹底扭轉戰爭局勢。隨後我軍長驅直入,打的聯合國軍節節敗退,一舉收復平壤、佔領漢城。
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見美軍在戰場上失利,便決定對中朝施以核威脅,企圖摧毀兩國戰鬥意志,以達到佔領朝鮮半島的目的,於是便出現了開頭的一幕。毛主席的霸氣回話是有足夠底氣的,當時我們無懼所有威脅,甚至敢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正在和蘇聯爭霸的美國不敢,他們只能放些空話威脅我們,直到戰爭結束,美國的原子彈也沒有真正動用過。
不過雖然迫於國際壓力,美國沒有投放原子彈,但他們的這一舉動,也徹底提醒我國要注意核威脅了。而毛主席認為,要想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威脅,唯一的辦法就是擁有自己的核武器。至此,研製核武器成為我國刻不容緩的一大任務。
而作為我國盟友的蘇聯也在50年代提出,可以幫助我國建立小型核反應堆,並派遣核武器專家到我國給予指導,幫助我們研製核武器。然而,就在一切準備就緒時,一個問題出現在了我們面前。
研究核武器,最重要的就是原料鈾。可那個時候我國沒有鈾礦,難以補充足夠多的鈾,就算依賴進口,花費的成本也是巨大的,還可能會在關鍵時期面臨其他國家的封鎖。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即便研製出核武器,效果也將大打折扣。緊急關頭,劉傑的出現,讓即將步入死局的核研究事業重新煥發生機。
1954年,鈾礦勘測人員在廣西勘測時發現了鈾礦化物,隨即將樣品交給負責鈾礦勘察的劉傑帶回北京。劉傑不敢耽擱,迅速將樣品和這一重大發現報告給了毛主席和周總理。收到訊息的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劉傑,並詢問他如何發現鈾礦的。
劉傑直接拿出攜帶的蓋革計數器,對這個樣品進行了探測,在放射性物質的作用下,儀器發出明顯響聲,他對毛主席解釋道,這個儀器能證明它就是鈾礦。
這項重大的發現,讓在場所有人眼前為之一亮,這就意味著我國本土記憶體在著大量鈾礦石,也就是說,被迫擱置的核工業研究可以繼續進行了。彙報結束後,毛主席緊緊拉著劉傑的手,再三叮囑:“這是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件,一定要好好幹。”
為此劉傑深受觸動,他深知我國百廢待興,太需要核武器的威懾力量來保護我們的和平發展了。也正是這樣簡單而普通的一句話,影響了劉傑的人生軌跡。
然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們的核武器研究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時,又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大事,也正是這件事,為後來劉傑投身核武器研究埋下了伏筆。
1959年6月,由於中蘇關係惡化,赫魯曉夫撕毀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直接下令中斷對華的核研究援助行動,並在1960年撤回全部援華工作人員。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再一次面臨中斷。
在這緊急時刻,劉傑臨危受命,接任二機部部長,帶領團隊毅然決然走向了環境惡劣、物資匱乏的羅布泊大荒漠。臨行前,劉傑親自向周總理立下“軍令狀”:原子能事關國家戰略意義,又遭逢蘇聯毀約停援,我的資歷和能力雖不足以勝任,但我一定不辜負中央的信任,堅決完成這項重要任務。
披荊斬棘,綻放最美的煙火
到達戰鬥前線的劉傑,針對當時的情況,冷靜分析了當時存在的問題。一是缺乏理論,二是缺乏技術,三是當時我國正處於三年災荒的困難時期,而最主要的還是當時面臨著惡劣的環境。
當時的核研究基地位於我國西北海拔3000米的高原牧區,氣候惡劣程度難以想象。簡單一句話形容,那裡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攝氏度,還要面臨隨時都有可能到來的沙塵暴。劉傑一行人所住的帳篷時常被大風吹倒,儀器裝置也經常因為天氣原因出現大大小小的故障。他們的工作不僅是在和帝國主義做鬥爭,更是在和嚴酷的氣候做鬥爭。
但為了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劉傑帶領的團隊還是堅持了下來,並提出了“自力更生,過技術關,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16字方針,大大激勵奮鬥在一線的工作人員。就像劉傑在後來回憶中提到的那樣:一杯醬油湯,一塊窩窩頭都是最好的食物,即便夜裡餓著肚子,也要加班加點,爭取早日為祖國研製出能挺直腰桿子的“蘑菇蛋”。
為了進一步明確目標,1962年,劉傑又提出了製造原子彈的兩年規劃,即在1964年時,務必要完成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和試爆。這一提議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贊同和支援。我們沒有計算機,他們就用算盤一點點的計算,因為他們深知,要自強只能靠自己,別人給的永遠都不可能庇護我們一輩子。
為了彌補人力上的不足,劉傑還動員了一大批海外留學的博士和科研人員,帶領他們共同踏進了核武器研究的大門。而這些人中,就有我國著名的“兩彈元勳”鄧稼先。
1960年的一天,劉傑把鄧稼先請到自己的辦公室,嚴肅地告訴他:我們要在祖國的西北地區放一個大炮仗,你怎麼看?鄧稼先深知其意,沒有任何猶豫,帶著一批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從基礎學起,一點點的彌補理論知識的空缺。
在劉傑的帶領下,1960年年底,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便成功勾勒出了原子彈爆炸原理的輪廓。1963年,又攻破了中子試驗的難關,1964年,又透過試驗,生產出了合格的高濃縮鈾核燃料。至此,符合原子彈爆炸的幾乎所有條件都已經具備,只差最後一點東風了。
終於,在諸多一線人員日以繼夜的努力下,這點東風也已聚齊。一場載入人類史冊的試驗,在我國西北的大荒漠正式上演。10月16日,伴隨著指揮室的一聲“起爆”,一顆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劉傑等人趕緊對資料進行測量彙總,最終得出結論,所有反應均已達成,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一刻,時間彷彿定格,我們獨立完成了核試驗,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核威脅將不復存在。
就在舉國歡慶時,劉傑看著這個新中國的“新生兒”,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沒有慶祝,他很快又投入到另一項研究中。因為他知道,我國的核武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當務之急,還需要一顆氫彈來讓世界重新衡量新中國的實力。
其實從1960年,劉傑等人就已經開始了氫彈的研究工作,但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為此,劉傑常常為了一個理論的研究而通宵達旦。這一次不負辛苦,幸運之神站在了他這邊。
1967年7月,又一顆蘑菇雲在西北戈壁騰空而起,向世界宣告了我國成為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而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們僅用了2年零8個月,比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所用時間還要短得多,中國速度再一次震驚了世界。
不僅如此,早在1958年時,劉傑曾提議開展核潛艇研究工作,並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在他的帶領下,成功完成了核潛艇動力裝置的初步設定,再次推動了我國核武器的研究和發展。
豐碑永存,青史寥寥數筆
縱觀劉傑的一生,他曾多次推進中國核事業的發展,一步步帶領科研人員披荊斬棘,使我國的核事業從一張白紙變成了如今的盛世藍圖。或許對於他來說,當時無意間發現鈾礦,只是尋常工作的一部分,但他也沒想到,最終卻會為此奮鬥終生!
2009年,為了表彰他在核事業方面的突出貢獻,中共中央為其頒發了“國家首屆管理科學特殊貢獻獎”,但他卻表示,我並沒有做什麼貢獻,如果非要說我出了一份力的話,那大概就是我做了一點管理工作,僅此而已。腹有詩書卻淡泊名利,這大概就是對他最恰當的形容詞吧。
如今我們國家正在一步步走向強盛,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綜合國力,現在的中國,都已遠超建國初期的中國。從60年代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的世界領跑人,我國只用了不到60年的時間,這種成就和速度足以讓世界為之震驚。而這背後,離不開眾多像劉傑這樣默默無聞,不計回報的英雄的付出。他們用生命和青春為我們種下的“蘋果樹”,已經能蔭庇我們這些後輩。如今這盛世,已如他們所願!
2018年,為祖國操勞一生的劉傑老先生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斯人已逝,但他們的精神永遠留在了我們的心中,讓我們敬重的劉老和其他先輩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