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需硬長成,這是一個硬科技新時代,有著長長的視窗時間,用巴菲特滾雪球式投資的語言則可以說:這是一條又溼又厚、長長的雪道。元航資本2015年建立伊始,就遵循只投硬科技的原則,選擇圍繞航空航天、高階裝備製造、醫工交叉、新一代資訊科技、新材料和新能源幾個領域,“我們認為這些領域關乎國家社會戰略安全,是驅動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石”,元航資本創始合夥人、董事長張志勇說。現如今,元航資本投資的不少初創企業已長成了小巨人企業,在商業航天領域,所投公司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已然成型。2021年下半年,隨著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正式對外開放,“基金+產業叢集+智造谷”的產業投資模式呼之欲出。
元航之“特”
投資之特,產業之特,園區之特,“特色”是元航資本創始人張志勇留給筆者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投資之特,在於2015年移動網際網路創業正如火如荼,商業模式類創業風口此起彼伏之際,張志勇主動選擇自我冷切,選擇重新開闢出一條新路,進入一個當時看來回報週期更長、回報率不那麼高的領域:硬科技。經過幾個月的深度思考,滿懷敬畏又充滿期待地,張志勇在膝上型電腦上敲下建立元航資本的初心:元者為萬物之始,啟航為萬物之長,破浪為萬物之遂,遠航為萬物之成。“元航代表萬物起源之初、遵循萬物執行之道、心存揚帆遠航之志、胸懷生生不息之意、追逐產融結合之夢。”
產業與金融的互補與滲透,元航資本用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回應著當時的初心。6年後的2021年8月,《創頭條》的採訪文章《元航資本張志勇:提前開始一場硬科技投資的冒險》評價說:這是一位投資老兵的“反主流”,理由有三:其一,早早跳出商業模式投資邏輯,進入回報週期長、風險高的“硬科技”賽道,並堅持垂直、專業、專注的產業鏈投資策略; 其二、一直堅持聚焦早期投資階段,秉持投早、投高、投新、投硬的理念,在不同的投資階段,選擇了風險最高的天使投資;其三、在眾多機構尋求“輕資產”運營時,元航資本做“重資產”投入,落地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形成產融結合的雙輪驅動投資發展策略,使元航資本從一個財務投資機構向產業投資機構躍遷。
產業之特,指的是元航資本在商業航天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投資成績。可以說,元航資本以硬科技為主要投資方向,經過5、6年的發展,在商業航天細分領域斬獲頗豐,捕獲了微納星空、星河動力、航天馭星、雲遙宇航、九天行歌等頭部商業航天企業,成為商業航天領域最知名的投資機構之一。 用張志勇的話來形容:“我們投的個數不是最多,金額也不是最大的,但投的每一個企業,在所在的細分領域,比如運載、衛星製造、測運控、火箭貯箱,氣象衛星等,的的確確是最優秀的、最具發展潛力的”。
特色園區,指的是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與被投企業共成長,元航資本在精細化的投後服務過程中發現,硬科技企業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有小試、中試,不斷推進工程化、產業化的需求,需要個性化的定製物理空間,在全國多地考察之後,元航最後決定建立屬於自己的產業物理空間,建造有利於所投企業產業上下游聚集的產業園區,於是有了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的誕生。
2020年初,元航資本聯合國家級A類孵化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匯科技孵化器,成立了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科技產業有限公司,運營智造谷的產業物理空間。2020 年 4 月 22 日, 北京元航天匯智造谷科技產業有限公司與北京市順義區政府正式簽約,標誌著元航天匯(順義)硬科技智造谷專案正式落地。該專案初期投資為10個億,兩年內園區將匯入元航資本投資的衛星製造、火箭研製、航天測控,新能源裝備、航天航空新材料等高新企業 20餘家,這是一個以商業航天為特色的創新產業叢集,是順義區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力爭三年內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特色園區的佼佼者。
商業航天大跨步
剖析元航資本及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的發展歷程,還要從中國商業航天的史詩級發展機遇和全球商業航天產業大發展的背景說起。
早在2007年,航天活動就被拓展到了“太空經濟”的概念高度。2007年9月,時任美國宇航局局長邁克爾·格里芬提出“太空經濟”概念,將航天活動的機制效益拓展到了“經濟”的高度,論證了航天活動帶來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又將反過來推動“太空經濟”持續發展。“太空經濟”意味著全球航天活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與傳統軍事航天、政府航天相比,加入商業航天力量的航天新時代,它的輻射面、帶動面廣泛得多,已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
來看商業航天代表公司SpaceX公司的發展狀況。
新能源汽車全球龍頭特斯拉2021年10月25日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比豐田、大眾、寶馬、通用等10家傳統汽車企業市值的總和還多,一時震撼全球。不過,2021年10月美國CNBC的一期電視節目援引摩根士丹利的調查報道說,過半受訪的機構投資者和行業專家對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的商業航空公司Space X更有興趣,他們認為,相較於特斯拉,SpaceX更有可能將馬斯克推上巔峰位置。原因是,SpaceX在通訊、運輸、地球觀測和其他空間相關領域的表現和應用前景受到空前的關注和憧憬。以SpaceX的“星鏈”專案為例,按既定計劃,SpaceX在2019年至2024年間,將部署約1.2萬顆衛星,其中1584顆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因為近地軌道資源有限,先到先得,近地軌道部署衛星有著極其深遠的戰略意義。從2021年2月完成的最近一輪融資看,SpaceX的市場估值已達740億美元左右,它還有著巨大的增值空間。
SpaceX公司目前所取得的成績已向市場和社會各界說明:民營企業也可以做航天,也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並給民眾和國家帶來極大的增益。目前商業航天已成為世界航天產業的主要構成和主導力量,根據歐洲諮詢公司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商業航天收入為3150億美元。2021年,隨著維珍航空創始人布蘭森、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先後飛往太空,太空旅遊激起了無限想象空間。
回到國內商業航天的發展程序。2014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這被視為本土商業航天發展的里程碑事件,開啟了中國商業航天的新篇章。中國的航天工業在國家主導下發展了 60餘年後,首次打開了面向民營資本的大門。2015年,國內多家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相繼成立,這一年被稱為新時代中國商業航天元年。此後,國內商業航天公司數量持續增長,投資熱情不斷高漲。
隨著《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等一系列頂層政策的出臺,進一步為商業航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將“衛星網際網路”作為通訊網路基礎設施的代表之一,納入了“新基建”範疇。根據中國航天工業質量協會的研究資料,2015年至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行業市場規模由3764億元增長至10202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2.09%。政策、資本、技術、 人才源源不斷地湧向商業航天領域,商業航天經歷了由政府主導向商業化轉變的歷程,短短6年間,已基本形成國營為主、民營補充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資料顯示,雖然目前與美國相比,中國商業航天還有不少差距,但已居世界前列。2015年至2020年,中國五年發射次數共計171次,發射成功率94.74%,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世界各國共進行了114次火箭發射,中國開展39次航天發射,發射89個航天器,發射航天器總質量再創新高,達到103.06噸,中國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全球在軌衛星總數3300顆,中國400顆在軌衛星規模居世界第二位。
人類對太空探索的熱情愈發高漲,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商業航天成為最具活力、發展最為迅猛的新領域, 也是當前國際高技術創新的前沿陣地,已然成為繼網際網路之後的超大投資新熱潮。
“專精特新”獨角獸加速器
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位於北京北六環內,距首都國際機場約5km,總規劃用地131畝,建築面積近15萬平方米。2021年8月1日,一期兩棟六層5A級辦公大樓投入使用,二期12萬平米智慧化、高標準的定製化廠房也在規劃建設當中。
以航空航天產業為特色,構建以高精尖產業為基礎的辦公研發總部和產業或加速基地,吸引高精尖人才在順義聚集、工作和生活,這是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的基本目標。張志勇說,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未來要成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搖籃和加速專區。
“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投後服務是幫助被投企業構建上下游產業鏈,這才是真正產業投資的概念。圍繞產業發展,提供滋養企業快速成長的土壤,這種土壤就是今天所說的強鏈、補鏈的能力。怎樣沿著供應鏈體系、生態鏈體系,透過投資牽引與佈局,把整個產業叢集上下游協同連起來,這是我們要做的事。這能大大提升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也提升了企業整體的競爭能力。”張志勇說。現如今,隨著元航資本投資佈局了微納星空、星河動力、航天馭星、雲遙宇航、九天行歌、納研奈米材料、海得利茲等企業,商業航天產業叢集的雛形正在逐漸形成。
微納星空是以衛星製造業務為核心的衛星系統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衛星平臺和核心部元件,擁有衛星整星設計和整合測試能力,具有電子通訊和光學載荷等衛星系統研製經驗,可為國防、行業、區域等使用者提供基於衛星資源的天地 一體化綜合資訊系統解決方案。 星河動力成立於2018年,擁有近百項核心技術專利,致力於自主創新,打造新一代可重複使用商業運載火箭,成立8個月即點火國內民企最大推力(65噸)固體發動機,成立3年及成功將首發火箭發射入軌,並將載荷送入55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打破了從公司成立到火箭產品入軌的最短時間世界記錄。它是掌握大推力固/液體火箭全部設計和生產技術的企業。 航天馭星是國內領先的商業衛星在軌綜合管理和航天資料服務商,建設了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地面站,並開始承擔國家的航天任務,是目前國內測控民企管理在軌衛星最多的公司,首家承擔國家任務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這些被投企業在各細分領域的頭部地位,彰顯著這個產業叢集含金量極高,擴充套件空間極大。2020年11月7日星河動力“穀神星一號”火箭首飛之日,我們看到產業鏈投資所顯示出的強大協同效應的威力,航天馭星為火箭首飛提供了全程的星箭測控,星河動力在火箭測控的業務上給了航天馭星很多具體的幫助。在星河動力火箭首飛前一天,微納星空研製的“天雁05”衛星在太原發射成功,“元航商業航天全產業鏈投資組合在那一週迎來了高光時刻”,張志勇說。
元航資本是一傢俱有深厚北航基因的團隊,創始人和核心管理團隊由資深投資人和來自北航的技術專家組成。張志勇擁有16年的風險投資生涯,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得軟體工程碩士學位,多次被評為“中國最佳天使投資人TOP30”。 合夥人王新河教授擁有超過30年的研發、創業和投資經驗,曾在國家重要的軍工計算機研究機構工作十多年,後被聘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體學院教授和專業主任。合夥人陳東擁有超過20餘年的研發、創業、管理和投資經驗,曾先後任職於大型國有軍工集團、世界500強跨國通訊技術企業、資訊科技創業公司等,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系。 另有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資深專家和投資人擔任元航資本的合夥人。
如何選中商業航天這個賽道,且投中諸如星河動力、微納星空、航天馭星等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針對這類問題,張志勇回答說:“投賽道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整個產業鏈條研究透。畫出完整的產業鏈,仔細梳理、深入分析、精細調查,最後挑選出每個細分領域裡優秀企業作為投資標的”。元航資本自誕生那天起就把自己定義為學習型組織,定義為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元航資本行研小組在陳東和王新河兩位創始合夥人的帶領下對火箭總體設計及火箭發動機技術進行了持續的學習和研究,通讀了數本相關專著,查閱了60多篇中英文學術論文,拜訪了多位北航宇航學院、北航能源動力學院、航天科技一院、六院和航天科工四院的專家教授,最終構建了元航資本對商業航天火箭領域投資的技術和商業的完整認知框架,在盡調的四個月內完成了6萬字的中國商業航天火箭行業的詳細技術和商業研究報告,並持續迭代更新,成為支撐元航資本商業航天火箭領域投資決策的堅實依據。元航資本對其他領域的投前準備,也遵循著類似紮實的行研積累。
“可以說我們在行研上做得最牛,沒有見過哪個投資機構,閱讀研究過這麼多國內國外相關資料,做了如此詳細的產業鏈的分析”。張志勇說。元航資本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程序,大致可以這麼簡要概括,先是投了衛星平臺微納星空,現如今,微納星空已發展成為衛星平臺領域的國內六強之一。 投資衛星平臺之後,投資團隊進而思考到,衛星發射需要火箭,於是開始對火箭公司展開了密集地調查和研究,2018年,選擇投資了運載火箭公司星河動力。 投完星河動力之後,投資團隊發現,火箭衛星發射入軌的過程及其之後整體運維必須要有測運控服務,是時候出手投資運營地面基礎設施的相關公司了……“沒有幾家投資機構像我們那樣重視行研,依託於行研,從創始合夥人開始,包括後來加入的同事,都會抱著厚厚的《航天概論》仔細翻看、研讀。”張志勇補充說。
經過短短4、5年的成長,元航資本已躋身商業航天領域早期資本的第一梯隊,來自第三方的認可和褒獎越來越多:2017年中國私募基金峰會組委會授予“2017年中國早期投資基金TOP50”金匯獎;《融資中國》評為“2018年度中國新銳投資機構Top10”;被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航天產業發展與商業航天國際論壇組委會,授予“商業航天最佳投資機構獎”。2021年4月23日,2021北京創業投資協會交流年會上,協會宣佈成立企業創投、商業航天、醫藥健康三個專委會,元航資本被確定為商業航天專委會會長單位。
2021年3月,在未來宇航研究院釋出的《2020年資本機構商業航天賽道投資佈局報告》中,元航資本與中科創星、順為資本、經緯中國等成為取得最佳成績的資本機構受到關注並被報道,該報告評價:“元航資本從 2017年進入航天製造領域開始自己的佈局,多筆投資基本覆蓋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測控運營等產業鏈環節”。
當然,航空航天產業遠不是元航資本關注的全部,也不是元航天匯智造谷的全部,它只是元航聚焦的六大科技領域之一。元航天匯智造谷聚焦的領域還包括高階裝備製造、新一代資訊科技、醫療科技、半導體、新材料、碳中和等細分產業,為這些高精尖產業量身訂造辦公總部、研發總部,產業化推進基地,提供企業辦公服務,還佈局有相關產業的研發、中試、系統測試、整合製造等服務。2021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所要打造的,正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獨角獸企業的聚集區,實現“航空航天產業+硬科技”的特色、均衡、可持續發展的示範作用。
除了資本助力、產業協同之外,政策的頂格扶持也是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的核心優勢之一。
在《順義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加快打造“3+4+1”高精尖產業體系,把更多產業基礎優勢和平臺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提供了重要支撐,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是順義區構建“3+4+1” 產業格局重要載體和打造的新型科技創新產業示範基地,是北京創新產業叢集示範區(順義)重點扶持的“高精尖”產業創新中心之一,被順義區政府列入區重點專案和重大招引目錄。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在科技研發、人才保障、產學研合作、上市補貼等方面享有市級乃至國家級園區最優政策。
特色產業園新範本
發展到今天,元航本身有什麼特點?它的經營哲學是什麼?張志勇從手機中找出一篇文章名為“元航文化”的微信公眾號專文,那是一篇包括元航的文化內涵、元航“三葉帆”LOGO的含義,及元航文化品格相關釋義組成的文章,張志勇深有感觸又不無驕傲地說:這是我們6年前建立元航資本時寫下的文字,“回答你的問題,元航的經營哲學是:CHANGE TO CHANGE。在堅定擁抱硬科技、堅定擁抱科技創新的信念基礎上,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是元航始終倡導和推崇的經營哲學。”
全國範圍來看,商業環境在變,產業園區在變,投資賽道乃至投資邏輯都在變,可以說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的落成,也是元航經營理念“CHANGE TO CHANGE”的又一次踐行。站在一個新起點上,元航以“培育孵化世界級的中國科技企業”為願景,朝著打造出“基金+產業集聚+智造谷”新時代特色產業園範本的方向跨步向前。
回顧我國園區發展歷程,從1984年國內14個沿海開放城市先後成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逐步發展到以粗放型產業為主體的園區:如工業園區、科技園區、農業園區。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出現以行業主體集聚的軟體園、設計園、文化園的專業化園區,及以個體專業經營為主體園區。現如今,我國產業園區建設和規劃正在向精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其中創新型特色產業園區備受推崇。
特色產業園區是專門為從事某種產業的企業而設計的園區,無疑,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就是這類新型特色產業園區,它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
“為什麼說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是一個理想之地,是在北京發展高階製造可以積極擁抱的場域。從企業自身發展來說,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除了研發之外,必定需要一定的高標準物理製造空間,北京的土地資源很有限。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地處北六環與北五環之間,毗鄰首都機場,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顯著的優勢特點”。張志勇介紹說,另外,航天航空是高精尖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形成產業叢集的場地,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援,需要非常強的協調能力、推動能力,單個企業難有這樣的資源與人力去完成這一龐大的工作。“元航主動挑起這樣的責任,順應產業發展趨勢,響應政府號召,主動構建產業發展的生態,讓新興的、有特色企業有更大動力一起抱團發展”。
2019年8月,在航天一院工作了11年的王志峰拉著十幾位同樣從體制內出來的人一起創業,成立了九天行歌。九天行歌做的是火箭運載產業鏈上的核心部件之一——液體推進劑貯箱,2021年8月,元航資本領投了九天行歌數千萬元人民幣。元航資本創始合夥人王新河教授介紹說,元航資本已經投資了火箭、衛星、測控、衛星應用等多個商業航天明星專案,此次對九天行歌公司火箭貯箱專案的投資是元航資本全產業鏈投資理念的又一次生動體現。
2021年9月,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也是由元航資本強力領投。雲遙宇航是國內首家提供掩星氣象載荷和掩星氣象資料服務的創業公司,是衛星應用的代表性企業,雲遙宇航CEO李峰輝博士接受《創頭條》記者採訪時說,能夠得到商業航天專業投資機構元航資本的認可和鼎力相助,是對公司發展的有力賦能,助力公司業務星組網再提速。“預計2023年底,雲遙宇航將完成整個氣象衛星組網工作,形成實時全球大氣層、電離層探測系統,服務於全球的氣象預報及地震短臨預報,為 ‘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實時性優於20分鐘的地震短臨預報資訊及氣象預報資訊,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
資本賦能是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的核心之處。從2015年7月成立至今,元航資本共成立了5支人民幣基金和1支美元資金,總規模近20億元。張志勇介紹說,除了元航資本可以為入駐企業提供資金支援之外,智造谷聚集了騰飛資本、英諾天使、元和資本、啟迪之星創投、騰業資本、線性資本、普華資本、湧鏵投資為代表的、志同道合的硬科技中早期投資基金,以及國家軍民融合基金、中金資本、國投創合、北京科創基金、國科投資、中電科基金等為代表的硬科技投資國家隊,彙集成“科技投資基金港”合作平臺,從而構建起適配於企業天使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階段的資金供給體系,能更全面地會為智造谷入駐企業高速發展提供強大的資本支援。與此同時,元航資本開始走出北京,攜“基金+產業叢集+智造谷”的模式與成都、寧波、蘇州、洛陽、廣州、深圳等地方的政府和創業基地開展了深度有效的合作。
技術及產業鏈賦能是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另兩大支柱能力,智造谷將充分銜接相關高校,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優秀優勢學科和創新資源,打造“專精特新”小巨人產業叢集,形成自主可控產業發展生態,滿足國內應用大市場需求。另外,因與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工程院、俄羅斯自然科學院等俄羅斯一流科研院所在一些領域有著深入的合作,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正在籌建“中俄國際院士工作站”。隨著中俄國際院士工作站、衛星網際網路應用產業創新中心、航天地方軍民技術雙向轉移應用中心等平臺的建立,元航天匯硬科技智造谷能更好地為入駐企業提供戰略科學家高度的技術顧問服務、工程化產業化相關服務,從而大大推進高精尖專案的落地應用及產業化。 “元航的產投賦能邏輯是,透過產業加速器支撐平臺賦能,實現技術鏈、產業鏈,金融鏈的連通迴圈。”張志勇總結說。
這就是“基金+產業叢集+智造谷”的元航模式,這就是21世紀特色產業園的新範本。
(文/邱恆明 財經作家,著有《創業大浪潮》、《這個星球不配我死:馬斯克傳》等13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