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經過十年征戰,終於消滅了六國,完成了秦國統一大業,嬴政自認為功業震鑠古今,以前的稱呼都不足以表明他的偉大,於是自號為皇帝,中國從此進入了皇帝時代,直到溥儀退位,帝制時代結束。
帝制時代,一直有一個關於國家整體的爭論,那就是到底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秦始皇的時代,徹底實行了郡縣制,因為秦始皇是個徹底的法家,他對人性從來不信任,分封想都不要想。
但可惜的是,秦朝二世而亡,此後所有的朝代,在總結歷代興亡得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秦朝的教訓,於是在秦始皇時候的幾千年裡,關於郡縣於分封的討論幾乎沒有停止過,分封制度也時不時的以儒家仁愛的名義重回人間。
但說實話,秦始皇對人性的洞察非常準確,秦始皇之後搞得紛紛,基本上全部都沒有好的結果,而且是根本不用三四代時間,有的一兩代人之間就會出問題。
最典型的就是漢初的七國之亂和明朝的靖難之役,兩場內戰都是因為削藩引起的藩王作亂,但結果卻完全不一樣。
七國之亂,很快被平定下去,而且藩王權力過重的問題,也開始得到解決,到了漢景帝兒子漢武帝時期,藩王問題徹底被解決。
但是大明朝的削藩可就沒那麼簡單了,大明朝的削藩不但沒有削成功,反倒是把皇帝自己給削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不知所蹤不說,還連累的一大堆臣子跟著倒黴,大明朝開國之處,就遭遇如此慘禍,實在是讓人心寒。
同樣都是統一的大帝國,為什麼西漢和大明有著如此巨大的差別呢,這就要追溯到他們的創立者身上,劉邦和朱元璋,他們兩個還真的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最終性格上的不同,造成了巨大的差異。
他們都是平民出身的皇帝,都是在天下大亂中脫穎而出,得國之正,無可爭論,而且自己也都有一批非常能幹的老鄉跟著自己打天下。
窮苦出身的人,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受同樣的苦,作為皇帝也跟我們普通人一樣,同樣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受苦,於是就開啟了大肆封王的模式。
老劉家子孫那封得特別厲害,都是大國,而且權力非常大,不但有收稅的權力,有的甚至還有鑄幣權,基本上等同於獨立王國。
老朱那更是愛自己的兒子們,但是他好一點的是,生得比較晚,知道漢初的七國之亂,所以儘管對兒子們大肆分封,權力巨大,但同時也做了一些限制,派駐了一些朝廷的官員到地方上去。
更重要的是,老朱相信,道德教育和親情教育,能讓這些藩王們明白親情的重要,老朱同志經常教育孩子們要以保衛朝廷為己任,還把自己的話搞成書稿,讓子孫們背誦。
這其實是個悖論,再壞的人,也都希望教育出來的孩子們做個好人,老朱搞了一輩子的陰謀詭計,居然相通道德教化能真的約束人性,真是莫大的諷刺。
老朱從不相通道德和人性,所以他把跟著他打江山的兄弟們全都殺了,真的是一個不留,全都殺掉,唯一老死的湯和朱元璋也是死死盯住不放心。
不但是第一代殺光,連第二代的藍玉也是剝皮抽筋,誅連甚廣,朱元璋誰也不信,卻偏偏相信兒子們各個都是良善之輩,緊靠道德就能被約束。
老朱剛死不久,屍骨未寒,年紀輕輕的建文帝就開始了削藩,很快就引發了燕王朱棣的叛亂,建文帝身邊就兩個只會空談理想的黃子澄和齊泰,兩個宿學大儒,治國道理一套一套的,但可惜軍事不行。
平定造反還得靠打仗,但朱元璋把能打的都殺得差不多了,就剩了個所謂的名將之後李景隆,這個草包不會打仗也就算了,最後還是他開的南京城門,只能說建文帝的失敗,那真是無可奈何。
同樣是造反,建文帝就未雨綢繆,多次視察軍隊,並且早早地就鉚定了周亞夫,將來必能平叛,為此還留下了細柳營這個典故。
同樣都是藩王作亂,西漢是唯有籌謀,明朝則是把能打仗的都殺光了,所以就造成李衛完全不同的兩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