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基本落下帷幕,在這場電商狂歡節中,有期盼已久卻失望而歸的玩家,當然也有預謀已久滿載而歸的。
咱們聊一聊,雙11最大的贏家---蘋果公司。
天貓今年共有2個品牌雙11期間成交額突破100億,一家是歐萊雅,另一家則是蘋果,這也打破了雙11的單品成交超100億的紀錄;
京東方面給出的戰報,只有一家超百億的品牌,還是蘋果。
其他平臺咱們就不去統計了,估計情況都差不多。交易額上雖然不如這兩大平臺,但品牌交易額方面蘋果還是領頭羊。
每天都有“抵制”出現的海外品牌,為何能在國內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
競品的缺失
如果一個品牌沒有了競爭對手,那麼它的產品會在一個時間段呈現“壟斷”,而當下蘋果的主產品iPhone就是如此。
蘋果在國內乃至全球就只有兩個對手,1、三星;2、華為。很多人可能不認可這個推斷,但沒關係。
蘋果公司自己認可就行,在釋出會上能被蘋果類比的產品,除了出貨量對其形成不了威脅的谷歌,剩下的便是三星與華為。
而恰恰是這後兩者,即便再加上谷歌的智慧手機,在國內市場已經沒有市場份額。
1、三星。
三星,真是個“怨種”,最起碼在以前的國內市場是這樣,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即便它還是那個全球第一,但在國內卻慘兮兮。
高階上被蘋果壓制的根本抬不起頭,中低端上被國內品牌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當然這一切與其“抹黑中國消費者”、“強迫下跪”、“雙標”等一系列作死行徑分不開。
不過,三星想要恢復中國市場的心並沒有死。目前三星在國內依然擁有十幾家生產企業、多家研發中心在內的近200個機構,涉及電子、金融、重工業、建築等多個領域、多個行業。
值得一提,在今年雙11三星手機的累計銷售額是去年同期的雙倍(京東),摺疊屏更是去年的近六倍,其餘平臺都有不俗的成績。
但相較蘋果的“雙100億”,三星這點成績顯然不夠看,更形成不了阻力。
2、華為。
如果說在中國市場上,三星在阻擊蘋果是自作自受,那麼華為則是被迫“接受”。
OPPO副總裁曾經說過:“目前國內高階市場只有兩個品牌,就是華為和蘋果,未來OPPO希望成為第三個高階品牌。”
一家華為而已,真的能影響到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整體銷量嗎?
首先給出幾組資料,大家看一下:
2015年:5840萬部,佔比13.4%;
2016年:4490萬部,佔比9.6%;
2017年:4110萬部,佔比9.3%;
2018年:3630萬部,佔比9.2%;
2019年:3280萬部,佔比8.9%。
這五組資料是蘋果在中國市場每年的出貨量及佔比,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出,蘋果在中國市場已經出現出貨量連年下降的趨勢,且這個趨勢並非偶然,甚至可以認定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但,這個趨勢卻在2020年下半年出現了逆轉。
上半年,華為首次超越三星,以5480萬部的出貨量拿下全球第一。
可這個喜訊並沒有持續多久,華為自曝:晶片短缺,麒麟或成絕唱。
緊接著,iPhone12上市,席捲整個國內市場。
僅2020年第四季度iPhone12系列的中國銷量就達到了恐怖的1800萬部,直接將國內品牌的總份額壓制到78%,這是一個近些年來絕無僅有的。
雖然蘋果在2020年上半年受到了華為手機強勢的壓制,但由於下半年華為全系整體“缺貨”的影響,2020年蘋果全年已經實現逆轉,全年出貨量達到了3610萬部,佔比11.1%。
自此,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頹勢已經實現逆轉。
咱們不妨在這裡做個預測,隨著華為手機日益嚴峻的形勢,2021年蘋果在中國市場會取得不遜於巔峰時刻的2015年(佔比13.4%)。
除了少了三星、華為的直接競爭,國內其他品牌在高階市場的缺席,也讓蘋果“有恃無恐”。
國內高價的“偽高階”
什麼是高階手機?
首先闡述一下我個人的看法:一部定價較高,且能夠得到多數消費者認可,能夠獲取較高的市場份額,且品牌有較高的保值率,便可以認為它便是一部高階手機。
那麼,我為什麼起一個“偽高階”的標題呢?
1、配置拉滿,價格同樣也被拉滿。
如何打造高階手機一直是國內廠商們頭疼的一件事情,同樣“高溢價”率帶來的超高利潤也是國內廠商想要追求的。
但縱觀當下一眾國內廠商在對付“高階”上面,彷彿就做了一件事情,那便是將配置拉滿。去買張三的鏡頭,再拿來李四的處理器,加上自己悄悄研究的超充,就成了所謂的高階貨。
這種看似並沒有大毛病的堆砌,卻總會在某一個環節上出問題。要麼是作業系統,要麼是硬體問題,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
這種極致堆料,反而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只會讓成本也拉滿。
2、缺失的差異化。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兩家手機廠商,都採用高通的處理器,那麼消費者在選擇上會有所考慮。而如果某一家廠商有自主研發的晶片,卻表現力不俗,會在心理上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比如蘋果的A系列,華為的麒麟系列......
反過來,現在華為已經大部分採用高通晶片,消費者的認可程度則大大降低,在國內市場反而是讓它品牌影響力出現下降。
除了華為,國內多數廠商在主要零部件差異化競爭上表現力還很弱。
3、保值率。
消費者普遍有一個心理,我不會去賣二手機,但它一定要保值(物有所值)。在一份主力機型保值率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多是蘋果、華為機型。
還有一點,手機的首發價保護期長短。
舉個例子,某國產品牌首發價5000元,不到兩個月就降到4000,這不僅讓首發購買的消費者心存不滿,同時也側面證明該機型的市場品牌認知不強,受歡迎程度不高,甚至有沖銷量的或者清庫存的嫌疑。
當然並非說國產高階手機就是一文不值,而是透過比較不難發現,國產廠商需要走的路還很多。
以上便是蘋果在國內市場出貨量飆升的主要外界原因,超高銷售額的背後同樣離不開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轉變,也就是它自身的因素。
一個學會把脈的外國“中醫”
2009年,蘋果與中國聯通合作,正式登陸中國市場,擁有一部iPhone4成了很多年輕人的夢寐以求的一件事。
一部iPhone4需要4999元,即便放在現在也可以把它劃分至“奢侈品”。
但即便它在中國市場異常火爆,也有人為了它“賣腎”,即便中國的買家一度超過60%,托起蘋果的半壁江山,但它依然沒有“正眼”看待中國市場,喬老爺也從來沒有來過中國。
這一切的原因不排除有iPhone在中國市場火爆,不愁賣,壓根不用考慮營銷手段的存在。
2012年,喬老爺走了,庫克上線,蘋果開始走下坡路......坊間甚至有“喬布斯之後再無蘋果”的說法。
於是,庫克開啟了“中國行,我看行”之路。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之後,庫克先後15次到訪中國,社交平臺上更是頻繁提及“中國事”。為了迎合中國市場,還專門設計“土豪金版”iPhone。
圍繞新春、親情、愛情、團圓等的營銷廣告一個接著一個......
即便如此,依然沒有阻止iPhone在中國市場出貨量的持續下降,於是便又有了“低價策略”。
有人說,iPhone的低價是匯率問題,但之前蘋果在中國的售價比之美國本土溢價多達30%,而如今則在10.5%至12.5%之間。
同時蘋果還緊跟中國市場的各大電商活動,以前多是運營商參與類似雙11的活動,而如今蘋果官方親自下場參與。
分析師尼爾·賽巴特(Neil Cybart)曾經指出,低價產品能提供與高價產品同樣出色的體驗,使更多使用者能享受高階體驗,蘋果這樣做讓其他消費科技公司將很難與蘋果競爭。
這裡的“其他”,除了國內廠商以外,我想不到還有另外的“其他”。
最後
一個“雙11”的銷售額不能代表什麼,但卻反映出當下國內廠商與蘋果之間的差距。
每一代蘋果新品都會飽受詬病,什麼“訊號差”、“電池容量小”、“劉海屏”、“擠牙膏式升級”,什麼樣的吐槽都會有,然後大喊一句“抵制,不會買”......
但這一切是是非非,豪言壯語,都在“無競品”、“降價”面前選擇了妥協。蘋果還是那個蘋果,一個誰都無法撼動其在高階市場的地位的蘋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