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我國從來不乏優秀的文學家,但自從開設諾貝爾文學獎以來,我國卻佳績寥寥。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爭取,相反我國文人輩出從未停止過嘗試,但那些作家卻都與文學獎失之交臂。終於,莫言突出重圍為中國斬獲殊榮,但他贏來的卻是一片謾罵。
中國人在文學獎上的身影
辜鴻銘是中國國學第一人,他一生獲得了十三個博士學位,或許很多人甚至沒有聽到過他的名字,但你們不能不知道他是我國第一個獲得文學獎提名的文學家,號稱是“清末怪傑”。
當年辜鴻銘有機會去國外留學,還學會了九種語言,見識了各種各樣西方的文學。在國學自信力極其不強的情況下,他依然選擇堅信中華文化擁有獨特的魅力,還反覆狂熱的向西方展示中國的文化精髓。
他將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翻譯成英文,向西方傳播學習,以至於當時西方文學壇一直流傳著一句話
1913年,辜鴻銘憑藉作品《中國的牛津運動》,在文學獎上提名,卻沒能贏過一位來自印度的詩人泰戈爾,錯過了諾貝爾獎。
國學大師林語堂,他是中國第一個以英文作品名揚四海的作家,他的作品讓外國人真正瞭解了什麼是中華魅力。一位美國讀者看了一本林語堂的作品《生活的藝術》,這竟讓他產生了對中國人的敬意,他甚至想去唐人街為每一個遇到的中國人深深的鞠一躬。
他一生優秀作品無數,還曾兩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最終卻都被落選。
“人民藝術家”老舍,撰寫了著名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都成為了現代學生的必讀書籍,還被翻拍成了影視作品廣為流傳。
有人說他離諾貝爾文學獎僅一步之遙,因為在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投票中,老舍在五位候選人中位列第一名。但時運不濟,老舍在兩年前就因遭受著一些不公的遭遇,投湖自盡了,文學獎只好再度拱手讓人。
耳熟能詳的巴金、沈從文、王蒙等一眾優秀的文學大師,他們都為文壇做出過巨大貢獻,也都為諾貝爾文學獎努力著,最終卻都只能得到個提名的稱號。
國人有遺憾有不甘,直到2012年莫言在中國文壇上殺出了一條血路,終於贏得了中國在文學領域的第一個諾貝爾獎,截至目前也是我國唯一一個。
莫言
你們知道莫言這個筆名是怎麼來的嗎?
小時候的莫言內心的情感非常豐富,他常常一個人躺在草地上冥想、思考,然後就養成了自言自語的習慣。有一次莫言對著一棵大樹說話,母親見了還以為孩子得了什麼疾病。
莫言逐漸長大了,但這自言自語的習慣他仍然沒有改掉,周圍的人深感困擾。母親常常勸告他不要說話。後來莫言為了時刻警醒自己,就取了莫言這個筆名。不過莫言似乎也沒能改正過來,現在他即使在公眾場合發言,也常常犯話多的毛病。
大概是因禍得福吧,他這自言自語的性子和胡思亂想愛思考的習慣,多少為他的文學發展助了力。
1993年,莫言的小說《紅高粱》被評為“世界最美小說”。在寫這本小說時,莫言已經三十歲了,他正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讀書。
當時蘇聯內部爆發了一場短暫的戰爭,透過活生生的現實,作家們紛紛產生了靈感,使得蘇聯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戰爭小說。
而中國爆發了十多年的戰爭,中國文學作品卻鮮有此類優秀的小說,莫言深感不服。雖然當時時政敏感,莫言也曾猶豫,自己會不會因此惹出亂子,甚至丟掉自己的鐵飯碗,不過他終究還是寫出來了,還笑稱自己是一串“憤怒的葡萄”。
這部小說與傳統的抗戰不同,莫言並沒有以八路軍、游擊隊等主流的路線的角度來講述的,他選擇的是戰爭時期的一些邊緣小人物,描寫他們的疾惡如仇,書寫他們與敵人之間的鬥智鬥勇。
莫言自己曾說過,紅高粱這部小說是他又愛又恨的產物
這種批判與讚美交融的表達就是莫言獨特的藝術態度。
2008年,作家莫言接受了西班牙一家報社的採訪,記者問他,中國還需多久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深思了片刻,大概是在思考可能得獎的作家名單,然後他回答道:“或許一百年之後吧”。
結果戲劇性的是,莫言僅僅在採訪四年後就打破了中國文學方面的空白。
謾罵不止的文學英雄
2012年,莫言為中國摘得第一枚諾貝爾文學獎,舉國轟動,本以為他會收到人民的矚目和讚許,卻不知莫言得到的都是謾罵和質疑,甚至還有人為了抨擊莫言,為他寫了一本《莫言批判》,使得讀者對莫言的觀感越來越差。
有人挖到了莫言的背景,發現他竟小學都未畢業,對他的文學水準和作品價值產生了質疑,覺得他德不配位。
有人認為莫言故意迎合西方的審美,沒有自己獨立的立場。在他的作品中總是出現一些粗俗的東西,就像《豐乳肥臀》這部作品,就連書名都取得如此露骨,或許按照現在的標準這些書都無法透過稽核。
還有人認為他寫了太多社會的陰暗面,總是描寫很多酷刑血腥的場景,還漠視部分女性的尊嚴,認為他這是在醜化中國。
實際上,莫言的作品早被文學領域認可,餘華就對莫言的小說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莫言最差的一部作品可以完勝90%的茅盾文學獲獎作品。
可是為何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會是兩極分化的評價呢?
金庸、魯迅、張愛玲這些作家都是受到大家認可的,他們寫的東西往往黑白分明字字珠璣,或許表達的觀點存在爭議,但讀者至少明確知道他們表達的內容,不會產生歧義。
但莫言的作品就不那麼明朗了,我們感覺他好像表達了什麼,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寫出來。
這樣“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會變成千奇百怪的理解,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覺得莫言是在抹黑,搞顏色,有人卻能理解到這是一種理性的批判。
小結
有雜誌社專門為莫言寄了一篇批評的專輯。一般人大概就放一邊置之不理,或者氣憤地回應。
而莫言不但沒生氣,還真誠的回信,他知道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突然得到了個著名作家的頭銜,他羞愧難當,能得此殊榮都承蒙讀者對他的錯愛。
莫言得獎之後,還保持著學者赤誠的初心,敢於直面自己的不足,這樣的勇氣和心胸屬實難得。就憑這一點來看,我相信他的作品也一定是名副其實,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