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王室一直飽受爭議,特別是現任的國王拉瑪十世,從王子時期就不斷地重新整理人們的眼球。
這位國王最為出名的事莫過於給自己的愛犬“福福”加封為“空軍元帥”,以及44年間換了5任老婆,還把四個兒子驅除王室,放逐海外。拉瑪十世的荒唐和風流,讓人們不禁想起一個在泰國民間流傳了二百多年的詛咒:奪我王位,十世而亡。
▲拉瑪十世
傳言中,這個詛咒是曼谷王朝的前代國王鄭信,在遭到了當時的部下,也是現代泰國的建立者拉瑪一世的背叛時,在臨死前留給拉瑪一世的。
讓人奇怪的是,拉瑪一世在建立曼谷王朝後,不僅不忌諱,還沿用了鄭信的姓氏,給自己取了一個華名“鄭華”。
不僅如此,之後的歷代泰國國王都擁有一個以“鄭”為姓的華名,這是因為什麼呢?
▲現在泰國(曼谷王朝)的國王名字
一、泰緬雙方的歷史糾葛
現代的曼谷王朝的由來,還得從泰國和緬甸爭霸東南亞的歷史說起。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具有“海陸兼備”、“坐擁兩洋”的地緣特徵。從地形上看,泰國似乎是東南亞地區當之無愧的C位。同時,泰國中部平原地區因為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捷,素有“黃金半島”的稱號,所以歷史上的泰人王朝都是以中部平原為中心建立王國。
然而,這片平原地區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反而因為它的豐饒和便捷,使它不斷地受到外來的威脅。其中,最讓泰國苦惱的威脅來自緬甸。
緬甸是泰國的近鄰,兩國疆域犬牙交錯,民族矛盾突出,自古以來為爭奪地區霸權進行了長期的較量。
▲泰緬兩國陸地邊界線長達1800餘千米
在拉瑪一世建立曼谷王朝之前,泰國還經歷過四個朝代更迭:前素可泰時期、素可泰王朝(1238~1420)、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和吞武裡王朝(1767~1782)。
泰國和緬甸的較量可以追溯到阿瑜陀耶王朝時期。1350年,烏通王戰勝了素可泰王朝,在泰國中部的阿瑜陀耶城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即大城王朝)。
泰人在阿瑜陀耶王朝建立後,不斷地向四周擴張版圖,徹底滅掉了素可泰王朝,全盛時期的阿瑜陀耶王朝,版圖面積比現在的泰國還要遼闊。
▲1440年的阿瑜陀耶版圖
緬甸這邊也沒閒著。在經歷了元朝對緬甸蒲甘王國(1044~1287)的入侵後,緬甸四分五裂,各方勢力互爭地盤,坐鎮中心的是東籲王朝。一番角逐後,東籲王朝最終C位出道,統一了緬甸。
都想擴張地盤的阿瑜陀耶王朝和東籲王朝,不可避免地要爆發戰爭,這仗一打就打了229年(1538~1767),打了24次。期間,緬甸曾兩度攻陷阿育陀耶王朝。
1569年,阿瑜陀耶王朝第一次淪陷時,曾淪為緬方的屬國長達15年,直到“黑王子”納黎萱打敗緬軍才重新獲得獨立。就在東籲王朝重振旗鼓,準備再次進攻阿瑜陀耶王朝時,自家後院先起火了。1752年,孟族佔據了阿瓦,把東籲王朝趕下了歷史舞臺,建立了貢榜王朝。
▲1767年貢榜王朝版圖
貢榜王朝繼承了前朝遺志,試圖吞併阿瑜陀耶王朝。當時,泰國的統治者們正忙於內部爭權,對緬方潛在的進攻並無充分準備。
所以當1767年緬軍再次進攻阿瑜陀耶城時,昏聵無能的泰王波隆摩羅闍五世不僅不思應對之策,還妄想靠著每天拜神求佛,寄希望於雨季洪水把緬軍衝退。
結果可想而知,阿瑜陀耶王朝滅亡了。不過,上天還是給泰國留下了一線生機,這個生機是一個名叫鄭信的華裔。
▲阿瑜陀耶城舊址
二、鄭信驅緬復國
鄭信,祖籍中國廣東潮州澄海縣華富村。潮州自古以來人稠地狹,百姓連年苦於饑饉,所以大多選擇遠渡重洋去海外謀生。
▲澄海在潮州的位置
明清之際,中國雖然一直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在資本主義和商品經濟的刺激下,明政府和清政府都曾經開放海禁,促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兩次移民高潮。
鄭信的父親鄭鏞便是在清朝初年移居到泰國的萬千潮州人之一。
鄭鏞是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人,他從零售小商販起步,一直做到了賭稅承包商,還獲封了坤鈸陀那爵位,做了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注:昭披耶是當時非貴族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卻克里是官職名稱,意為輔國首相)的下屬和近鄰。
鄭鏞很會拉關係,他見昭披耶卻克里沒兒子,便把自己和妻子洛央(泰人)所生的兒子鄭信送給他撫養。鄭信到了養父家裡,養父從此財運亨通,所以得名“信”,即泰語裡“財富”的含義。
靠著養父這個靠山,鄭信以官宦子弟的身份進宮做了御前侍衛,後來又被委任為達府的軍政長官,封爵披耶,人稱披耶達信。
▲鄭信
1767年,緬軍進攻阿瑜陀耶城時,鄭信受王命留在京師,協助退敵。當波隆摩羅闍五世焦頭爛額地應付緬軍的進攻時,負責守衛阿瑜陀耶城的泰軍統帥因為害怕緬軍一舉攻入城內,便急急忙忙地下令關閉城門。這位仁兄太著急,竟然把鄭信部隊也關在了城外。
倒黴做了餅乾夾心的鄭信,進退維谷,只好率領500名泰人和華人組成的殘部突圍,沿湄南河而下,來到暹羅東南沿海城市羅勇,建立抗緬復國基地。
在南下過程中,鄭信兩度與緬軍激戰,最終兩戰告捷。雖然只是贏得了兩場很小的戰役(其中一場戰役,緬軍只有30名騎兵,200名步兵),但是卻極大地鼓舞了泰人的鬥志,很多逃散的泰人踴躍投軍。
到達羅勇時,鄭信已經召集了1萬餘人的部隊。而且,當地的華商也積極贊助鄭信的部隊,每名士兵都配備了火藥槍,還組織起了戰象隊。
▲華商姓名和贊助物品
為了讓更多的泰人投入抗緬復國的戰爭,鄭信宣佈自立為王。
1767年10月,鄭信率領大軍揮師北上,正式開始了驅逐緬軍的正義之戰。11月6日,攻破吞武裡城;隨後繼續向阿瑜陀耶城挺進,當時駐守在三株菩提樹村的緬軍主將蘇基命副將蒙耶堵截鄭信,蒙耶不敵鄭信,只好獻城請降。
鄭信能迅速地光復阿瑜陀耶城,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貢榜王朝在滅亡阿育陀耶王朝後,軍事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強大,對清朝越來越怠慢,屢次騷擾清朝邊境上的土司,意圖恢復東籲王朝強盛時期對中緬邊境土司的權利。清朝當然不會放任不管,於是爆發了中緬戰爭。
1767年4月,當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時,緬軍正與清政府鏖戰,乾隆皇帝的徵緬部隊已經達到了阿瓦附近,緬王辛標信只能命令在泰國的緬軍撤回援救。
▲清軍的沒落
緬王在得知鄭信光復阿瑜陀耶城的訊息時,又發動了數次戰爭,企圖重新佔據泰國,但是都被鄭信擊退。此後,緬軍再也不敢侵犯泰國。
1770年11月,鄭信在彭世洛城舉行慶典慶祝暹羅恢復統一,並將首都從阿瑜陀耶城遷都到吞武裡城,史稱吞武裡王朝。鄭信也成為了唯一一個在海外當國王的華人,並且聲望頗高,泰史上稱之為達信大帝。
▲鄭王廟
自此,泰國正式開啟了國王鄭姓的歷史。
三、曼谷王朝建立
但是,由於鄭信治理不善,吞武裡王朝僅存在了短短15年就滅亡了。
鄭信上位後,照搬了前朝落後的政治制度,加速了政權的腐敗。同時,他為了爭奪地區的霸權地位,不顧民生民情,不斷地發動戰爭,動搖了國本,不得不仰賴軍功貴族們,削弱了中央集權。
吞武裡王朝看似烈火烹油,實則岌岌可危。因此,當1782年鄭信派通鑾·卻克里率領20萬大軍討伐在安南王時,國內空虛的吞武裡王朝發生政變,鄭信被迫退位,剃度為僧。當時正在柬埔寨作戰的通鑾·卻克里聞訊趕回京城平叛。
▲通鑾·卻克里
通鑾·卻克里是鄭信的部下兼同窗好友兼妹夫。阿瑜陀耶王朝時期,通鑾曾擔任軍政長官。阿瑜陀耶王朝滅亡後,他投奔鄭信,在驅緬復國和統一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鄭信封為昭披耶卻克里(注:此為官名,和鄭信的養父不是一個人)。
但是通鑾在鎮壓了內亂後,並沒有迎鄭信回宮主政,而是殺死了鄭信,自立為王,把首都從吞武裡遷到河對岸的曼谷,開創了曼谷王朝,後被追封為拉瑪一世,這就是現代泰國王室的源頭。
▲曼谷王朝版圖
通鑾本人並不是華裔。他的父親是泰國貴族,只有母親有一部分華人血統。但是,通鑾和他之後的王位繼任者卻都有一個以“鄭”為姓的華名。
這當然不是因為通鑾有愧於鄭信,所以自願給他當兒子,而是因為泰國與中國建立的朝貢制度。
朝貢是歷代中央王朝治理邊疆和處理周邊屬國關係的重要政治制度,其本質是一種官方發起的貿易形式。中國古代的帝王們非常享受“王邦歸順”的虛榮感,對來貢者採取“懷柔遠人,厚往薄來”的方針,所以朝貢對於來貢者一方是一本萬利的大好事。
▲朝貢貿易圖
泰國自前素可泰時期便與中國建立起朝貢關係。素可泰時期,兩國來往更加密切。到了阿瑜陀耶王朝,這種朝貢關係在經貿的需求外,又增加了政治需求。
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初,不僅面臨著地方勢力的反叛,還要提防安南和緬甸等鄰國的武裝侵略,所以爭取到明朝政權的支援和庇佑是非常必要的。
對於明朝來說,威脅主要來源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對於南海諸國只求維持安定團結,所以明政府也樂於接受阿育陀耶王朝的朝貢。不僅照例賞賜給使者大量的禮品,還允許他們將帶來的貨物開始出售,免於抽稅。
▲明朝地圖
有這等好事,阿瑜陀耶王朝當然不會放過任何可能的朝貢機會,將最初的“三年一貢”變成了“一年三貢”。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除了維持原來的朝貢關係外,又開啟了中泰的大米貿易,兩國貿易往來更加頻繁,泰國也更死心塌地地做起了中國的“屬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鄭信建立吞武裡王朝後,他馬上向清朝請封,希望建立正式的朝貢關係。但是,乾隆皇帝懷著“興滅斷絕”的念頭,想要重振阿育陀耶王朝,便責備鄭信反叛竊國,不承認鄭信的藩王地位。
直到後來,清廷進一步瞭解了泰國的情況後,發現阿瑜陀耶王朝的後人已難成氣候,才鬆口接納了鄭信建立的吞武裡王朝。
▲鄭信的請封之路
可惜,在使臣回國之前,吞武裡王朝就滅亡了。
作為鄭信原來的親信,通鑾清楚地知道鄭信與清朝建立關係的艱難過程,為了保住鄭信建立的朝貢關係,通鑾便在向清朝呈交的國書上自稱為鄭信之子鄭華(事實上,通鑾只比鄭信小3歲)。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非常奏效。時隔不久,通鑾便收到了清朝的冊封,通鑾和他的後代也多了個華姓“鄭”。
四、曼谷王朝國王鄭姓延續至今
用鄭信後人作庇佑,拉瑪一世得到了清朝的首肯,隨後的拉瑪二世(鄭佛)、拉瑪三世(鄭福)、拉瑪四世(鄭明)在遞交給清朝的國書上也都沿用了鄭姓,並各自取了華名。
▲拉瑪四世
19世紀初,英法帝國主義侵入東南亞,將寮國、緬甸、越南淪為殖民地。泰國因為地處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成為兩強之間所需的緩衝地帶。
拉瑪四世和拉瑪五世一面奉行夾縫中求生存的外交政策,一面堅持改革,向西方學習,使泰國成為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個未淪為帝國主義列強殖民統治的國家。
▲泰國保持了獨立
同時期的清朝,在鴉片戰爭後已經呈現日薄西山之勢,財政入不敷出,於是將三年一貢改為四年一貢,中泰的朝貢關係逐漸衰落。
19世紀中葉,泰國與英國簽訂了鮑林條約,泰國的外交開始轉向西方。同時,受到西方文化薰染的拉瑪四世對中泰關係的看法亦有所轉變,所以不再向清朝進貢。
19世紀末期,經歷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的清朝,再無力與列強對抗,清政府認定的宗藩關係已在東亞和南亞地區所剩無幾,不僅是泰國,朝鮮、越南等國也都停止了和清朝的朝貢關係,綿延數千年的朝貢制度就此終結。
▲拉瑪七世廢除了絕對君主制,實行君主立憲
然而,儘管泰國已不再向中國進貢,也不需要再保留這個本不存在的姓氏來騙取信任,但是泰國王室卻保留了國王以“鄭”為姓的華名傳統。其原因可歸結為兩點:
其一,習慣使然。曼谷王朝在停止向清朝進貢前已有五代國王取了華名,所以後代們取華名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其二,泰國華裔的影響力。當第一批華人移民到阿瑜陀耶王朝時,有90%以上的華人都從事著商業活動,一些擁有資本和經商才能的華人甚至被選派到被王室壟斷的貿易廳,替王室經營對外貿易。華人不僅包攬了中泰的朝貢貿易,還經營著泰國與東南亞鄰國乃至日本的貿易往來。
這些華人及其後裔不僅改變了泰國的社會結構,還給泰國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進步。等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泰國全國600萬人口裡,有150萬是華僑。
這些華人逐漸形成了一個介於統治階級和普通平民之間的中產階級,成為了泰國民主革命的核心力量和經濟力量的主體,泰國王室當然不敢小覷華人社會的影響力,保留華名則可以拉近與華人社會的關係,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
▲2020年福布斯泰國超級富豪榜中,前4名都是華裔
但是,在實際生活裡國王並不會使用華名,就連泰國的華裔也很少使用自己的華名。華名對於國王來說是一種傳統,對華裔來說則是一種文化的認同。
無論泰國國王的華名是不是隻淪為形式,都不能否認以鄭信為代表的華人曾給泰國這個國家帶來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段立生.《泰國通史》[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
[2] 王楊紅. 從朝貢到早期訂約交涉: 中一暹關係的變遷(1782—1914)[D]. 廈門:廈門大學,2018
[3] 鄧水正. 泰國現政府的華人政策與中泰經貿關係展望[J]. 東南亞縱橫,1990,4:49-53.
[4] 邵建平. 緬甸和泰國領土爭端的由來及解決前景[J]. 東南亞南亞研究,2011,4:17-22.
[5] 金勇. 20世紀泰國社會華人姓名的泰化嬗變[J]. 當代亞太,2006,5:58-64.
作者|花城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