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說個假故事:
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和周總理握手之後,掏出手絹擦了擦手,以此來羞辱總理。
總理見狀,也掏出手帕,擦了下手後,直接把手帕丟進垃圾桶,狠狠地反擊了對方。
之所以說這是個假故事,是因為當時陪同周總理參加會議的熊向暉等人曾明確表示:根本就沒發生過這種事。
不過,故事雖然是人們編造的,但當時美方不願和中方進行肢體接觸卻是真的,就算有人願意與中方代表親近,也不敢握手。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吵架要帶幫手
1954年2月底,在蘇聯的倡議下,蘇、美、英、法四國的外長達成協議,決定在同年的4月份舉行日內瓦會議。
蘇聯之所以建議開這麼個會,主要是為了緩和當時的國際形勢。
在此之前,圍繞著朝鮮和印度支那,蘇聯和美國鬥得如火如荼,誰也不肯相讓。
雖然蘇聯的實力不錯,但它畢竟剛經歷過戰爭的創傷,好幾個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要是繼續和美國鬥下去,肯定會熬不住。
說白了,蘇聯就是想借助這個會議為恢復國力爭取點時間。
既然要開會,就少不了中國這個盟友。
吵架要帶幫手,打架要帶小弟。
蘇聯帶著中國一起參加會議,一方面是想要向西方國家展示下社會主義陣營的凝聚力(帶小弟助威),另一方面就是想借助中國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的(吵架時有幫手)。
而對於新中國而言,那意義就更重大了。
雖說已經“站起來了”,但當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少得可憐,其他國家對我們的瞭解也受美國影響。
而參加日內瓦會議,就是個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形象、發揮中國力量的好機會!
於是,1954年4月19日,周總理帶著張聞天、王稼祥、李克農等人,浩浩蕩蕩地到達了日內瓦。
身穿筆挺風衣、頭戴黑色禮帽、腳穿鋥亮皮鞋,一手插兜、神情威嚴、步履穩健,這張周總理參會時的照片,不管看多少次,都讓人忍不住想大讚一聲:總理實在是太帥了!
看看圍觀的那些人們的表情,哪個能對總理的魅力視而不見?
然而,就在中國代表團前來參加會議的時候,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卻發出了一條匪夷所思的命令。
你不伸手我不握
說起杜勒斯這個人,那就是個瘋狂鼓吹冷戰的極端主義者。
他極端仇視社會主義國家,反對民族解放運動,對新中國前來參加會議的不滿幾乎到了要瘋狂的地步。
日內瓦會議召開前,杜勒斯特地下令:不許和中方代表團的任何一個人握手。
當杜勒斯到達日內瓦機場時,有記者問他:
“在會議舉行期間,你和中國的周恩來會有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會面嗎?”
杜勒斯傲然答道:“除非我們兩人的車在大街上相撞了!”
這個人就是這麼的盛氣凌人!
不過,杜勒斯不願意握手,不代表其他人也不願意。
會議開幕式一結束,英國代表團的杜威廉便找到中國代表團成員,說英國外相艾登想在第二次會議的會前或者會後,介紹杜勒斯和周恩來認識,彼此握個手、互相致意下。
杜威廉還說,如果周總理這邊願意,那艾登外相就立即去詢問杜勒斯的意見。
既然都在一起開會了,互相接觸也是理所應當。所以,周總理很爽快地答應了艾登的這個提議。
誰知,艾登去找杜勒斯提這事兒的時候,杜勒斯卻表示不接受,拒絕和周恩來握手。
總理得知杜勒斯對中方的態度後,立即交代我方代表團的全體人員:
只要是遇見美國代表團的人們,一概不要主動伸手,除非他們主動。如果他們主動來握手,那咱們就禮尚往來。
所以說,國家大不大氣真的和強不強盛沒有必然聯絡。
當時新中國勢單力薄、積貧積弱,而美國富得流油,可論風度和胸懷,他們遠不如我們。以前如此,現在亦是如此。
而周總理接下來的表現,也狠狠地打了杜勒斯一個措手不及。
偏不如你願
美國代表團從會議開始的那天起,就打定主意,不讓這次會議達成任何和解協議。
日內瓦會議大概開了四十多天,杜勒斯只待了一週左右就回國了,代替他的是副國務卿史密斯。
這位史密斯先生和杜勒斯正好相反,二戰時,史密斯曾帶領美軍同德軍作戰,他本人很願意和新中國建立友好關係。
據說私下裡,他還曾勸杜勒斯不要拒絕和中國代表團握手。
在一次宴會上,史密斯端著酒杯,主動走到周總理的翻譯員身邊,又是誇他英語好,又是誇中國文化厲害,反正是說了很多好聽話。
回去後,翻譯員立即將這個情況彙報給周總理。
總理笑道:“好啊,既然史密斯願意、敢和我們接觸,那明天休息時,我找他談談。”
到了第二天會間休息時,史密斯一個人去倒咖啡,周總理假裝也要喝咖啡,兩人正好相遇。
周總理既然已經事先得知了史密斯對中國的態度,就裝出要跟他握手的樣子。
史密斯原本是左手端茶杯,右手拿著煙,一見周恩來要和自己握手,他連忙把杯子換到右手,然後道歉,說我右手正拿著東西呢,不方便握手。
雖然沒有握手,但史密斯滿臉笑容地和周總理打了招呼,還主動用自己的胳膊碰了碰周總理的胳膊,以示友好。
多年後,尼克松親赴北京,周總理談起史密斯的這個舉動,還忍不住笑出聲來。
那次“碰胳膊”之後,史密斯經常在一些非正式的場合,主動與中國代表團的成員攀談。
他說自己很高興能在這裡和周總理相識,還讚揚了中國在這次會議上的出色表現,他希望不管是朝鮮還是越南,都能早日恢復和平。
當然,不管史密斯的態度多麼友好,他始終都沒有和周總理握過手。史密斯是軍人出身,雖然心中不願,但也絕不會違背上司命令。
其實在這次會議上,美國人並沒有他們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
日內瓦會議是周恩來第一次登上國際舞臺,但他在這次會議中做出的成就幾乎是無人能及的。
以前國外的人們認為中國“好戰”,聽了周恩來的發言後,這種形象在他們的頭腦中也打消了。
美國原本打算在會上孤立中國,結果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
開會前,杜勒斯說不會和中方接觸,結果會議期間,兩方舉行了四次會談。
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是,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下,周總理硬是憑藉著不懈努力,促使印度支那的戰火熄滅、幫助越南解放了北部。
會後,越南方面特地致電給中共中央,再三感謝我方對他們提供的全面幫助!
感謝是應該的,感謝再多次也不為過。
因為二戰之前,越南、寮國、柬埔寨都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時被日本佔領,好不容易日本投降了,法國的軍隊又回來了。
這三個國家中,只有越南多少有點抵抗的能力。
身為“鄰居”,新中國一直關注著越南和法國的戰況。
早在日內瓦會議召開前,周總理還曾向中國援越抗法部隊發過一封電報,指示道:
“日內瓦會議即將召開,為了爭取外交上的主動,需要在越南打幾個漂亮仗,就像朝鮮停戰前那樣。”
也正是因為周總理的這封電報,越南軍隊才開始對法軍陣地展開了猛烈進攻,法國人被打慘,求美國幫忙沒得到回應,只能連連敗退。
儘管法國已經動了停戰的念頭,但美國一直從中作梗,阻撓兩國停戰。
在日內瓦會議上,針對這種情況,中國代表團竭盡全力為越南出謀劃策,與美方鬥爭到底,越南等國家這才得以擺脫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
總而言之,若是沒有周總理帶領的中國代表團,日內瓦會議上的很多問題可能不會得到解決。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見到周恩來的時候,他特意先伸出手,周恩來隨即微笑著和他握手。
後來,基辛格在日記中寫道:“這是將舊情嫌隙拋到腦後的第一步。”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剛一下飛機,尼克松便快步向前,朝前去迎接的周總理伸出了手。
主席身體微微後傾,坦然地接受了他的主動示好。
當年,你們對我們愛答不理,如今,我們讓你們高攀不起。
不管什麼時候,想要讓別人看得起,都得自己先爭氣。
國家如此,人亦如此!
本文原創首發於@茅舍品史,抄襲必究,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