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地處西方的秦國與其它六國相比,最為弱小。中原各國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蠻民族,看不起它,很少跟它來往,還不時派兵侵奪它的土地。
秦孝公嬴渠梁(前381年12月6日~前338年),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前361年—前338年在位。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國外受強鄰的欺壓,內有貴族的專橫,處境很是艱難,決心奮發圖強,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為了尋求改革的賢才,他下了一道“求賢令”:“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誰有好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大官,賞給他土地。”
不久,一個叫衛鞅的年輕人應徵從魏國來到秦國。衛鞅姓公孫,名秩,原是衛國的一個沒落貴族的成員,所以大家管他叫衛鞅。他看衛國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華,就跑到魏國,在魏國當了很長時間的門客,也沒受重用。衛鞅正在鬱郁不得志的時候,忽然聽說秦孝公招攬人才,決心離開魏國到秦國去。衛鞅到了秦國,經人推薦,見到了孝公。
衛鞅把他的一套富國強兵的辦法給孝公講了一遍。他說:“一個國家要富強起來,第一必須重視農業生產,老百姓有吃有穿,軍隊才有充足的糧草;第二要訓練好軍隊,做到兵強馬壯;第三還要賞罰分明,種地收成多的農民、英勇善戰的將士,都要鼓勵和獎賞,對那些不好好生產、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懲罰。真能做到這些,國家沒有不富強的。”
孝公聽得津津有味,連飯都忘了吃。兩個人議論國家大事,一談就是好幾天,十分投機。最後,孝公決定變法,改革舊的制度,推行衛鞅提出的新法令。
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 [等改革方略。
這個訊息一傳開,貴族大臣們都一起反對。不少大臣勸孝公要慎重,不要聽信衛鞅那一套。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衛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負責。”
衛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子。”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故意開玩笑吧。”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衛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
說著,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衛鞅立刻派人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便是“立木為信”。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大家都說:“左庶長說話算數,說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啊!”
公元前356年,衛鞅頒佈了新法令,推行了第一次變法。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新的法令剛剛開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貴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許多特權。實行連坐法以後,他們也不能為所欲為了。因此,他們都瘋狂地攻擊新的法令,更不要說保守勢力的代表甘龍等人了。在他們的唆使下,就連太子也出來反對。衛鞅把甘龍罷了官,可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便處分。
衛鞅去找秦孝公,對他說:“新法令所以推行不開,主要是上頭有人反對。”
孝公說:“不用顧忌,誰反對就懲辦誰。”衛鞅把太子反對且故意犯法的事一說,孝公既生氣又為難,沒有說話。
衛鞅說:“太子當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隨便違犯,今後就更不能推行了。”
孝公問:“那怎麼辦呢?”
衛鞅說:“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師唆使的,應該懲治他們。”孝公表示同意。這樣,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孫賈就被刺了面。大家看到孝公和衛鞅這樣堅決,都不敢反對新法令了。
幾年以後,秦國變得強盛起來。由於新法令規定了增產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勞役,老百姓都一心務農,積極種田織布,生產得到很大發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於新法令規定了將士殺敵立功的可以升官晉級,所以都英勇作戰。孝公看衛鞅制定的新法令成效顯著,就提升他為大良造(當時一種大官名稱)。
公元前340年,衛鞅率兵攻打魏國,用計誘騙並俘虜了魏國的公子卬,很快攻佔了魏的都城,魏國只得向秦國求和。衛鞅凱旋而歸,接著在國內又推行了新的法令,進行了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把國都從雍城遷到東邊的咸陽,以便於向中原發展;把全國分成三十一個縣,由中央直接委派縣令縣丞去進行治理,不稱職的縣官治罪;廢除“井田”制度,鼓勵開荒,誰開墾歸誰,允許自由買賣土地;統一度量衡等。這些都是發展生產的有力措施,對於鞏固和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法令實行了十年以後,秦國變成當時最富強的國家。周天子派人給孝公送來禮物,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領袖),中原各國都對這個新興的強國另眼相看,紛紛前來祝賀。
秦孝公十分高興,後來把商、於一帶(今陝西商縣東南)十五座城邑封給了衛鞅,表示酬謝。從此以後,人們就把衛鞅稱作商鞅了。
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即為秦惠文王。他一直反對變法,因此就尋機捏造罪名,誣其謀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邊關,卻住不進旅店,因為新法規定凡住店的客人都必須出示路條、路引等憑證,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無奈希望逃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攻打魏國,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走投無路的商鞅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華縣)〕。秦惠文君派兵征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同年,商鞅在彤地〔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原華縣)西南〕戰敗而死。其屍身被帶回咸陽,當眾處以“車裂之刑”。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
商鞅雖然被殺害,但由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新法卻沒有被廢除。秦君用商鞅的死安撫了舊勢力貴族的情緒,卻很雞賊的全面保留了商鞅的新法,因為他很清楚,只有商鞅的新法才能使秦國稱霸列強。
是商鞅把秦國從公國變成了王國,而這個王國將在一百一十七年後,變成一個真正的帝國。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王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新中國領袖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商鞅:“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