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清冷的古道上
空氣中瀰漫著泥土和野花的芳香
秋天的模樣就這樣越來越清晰了
在這個美好的季節
跟小編一起走進溫福古驛道
去尋找一座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古驛亭
驛道,是中國古代陸地交通的主通道,又稱官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資並按統一國家標準修建的全國陸路系統。一般路基按一丈左右的標準建成,可以保證兩匹馬相向而行,通行無阻。而亭,就是供行人休息及道別的地方,級別比不了驛站,一般遠離城鎮,建在人煙稀少的山野之上,卻是驛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建築。它在提供行人方便的同時,在這裡也幾乎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生離死別。位於霞浦水門鄉與牙城鎮交界處的觀音亭寨就是這樣一座樹立在山野之上,古道之旁的驛亭。
對於驛亭,李白在《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當中就曾這樣寫到:“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而歐陽修的《浪淘沙》當中,則這樣描寫:“長亭回首短亭遙。過盡長亭人更遠,特地魂銷”。在歷史的長河中,亭,與驛道相依相存,最初出現於古代的行政管理制度中,人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劉邦,曾經擔任過“泗水亭亭長”之職。
觀音亭俗稱官路亭、半嶺亭,它位於霞浦縣水門畲族鄉半嶺畲族村,是古代福州往溫州的必經之地。古道依山盤繞,半山腰置路亭,因亭內奉觀音故稱觀音亭;明初闢山建觀音院,後稱觀音亭寺、半嶺寺;因防金錢會等人員潛入府城,於外圍築城設防,稱觀音亭寨。
眼前的寨堡依山勢,沿東北方向築寨牆,用條石和亂毛石砌築。殘牆尚存118米長,高5.4米。只設東寨門,門楣石刻楷書“觀音亭寨”4字。亭門外,豎有16塊碑刻。
這裡山巒莽莽蒼蒼,古道用不規則的石頭砌成,穿山越嶺,綿延而去。千百年來,在路人的行走與時光的磨礪中,石頭圓潤的表面透出斑駁的色澤。在那宛若溫玉的外表下,是工匠們那份可以留存於世的耐心和細心。
如今,在當地旅遊產業的依託下,觀音亭寨成為楊家溪景區的一部分,也是半嶺村乃至霞浦縣的地標。人們經由楊家溪走過這條千年古道,走進觀音亭寨,來此探訪這座寨堡的奧秘。
古道、寺院、寨堡、古亭、石板驛道、殘陽、荒草……這些構成一道西風瘦馬的畫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絲傷感從我心中掠過。腦海中忽然泛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來源:文旅霞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