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園南有臥龍臺,聞說當年藝祖來。
華表不隨鶴令去,六花常向五雲開。
這是清人李化鵬題為《臥臺》的七絕懷古詩。關於臥臺,乾隆五十四年《懷慶府志》卷四“古蹟”武陟部分如此記載:“臥臺,在縣北五里龍睡村。臺方廣十丈餘,高六尺許。相傳宋藝祖微時過此憩焉。因以名村,其遺址至今猶存。”
王保成 | 撰文
耳東塵 | 編輯
臥臺,當地稱睡龍臺,在今天武陟縣龍源鎮前龍睡村南三百餘米處,與嶽莊隔老武修公路相望。李化鵬詩中的“藝祖”和府志中的“宋藝祖”,都是指一個人,即宋太祖趙匡胤。“藝祖”是宋朝人對趙匡胤的稱呼。“藝祖”之稱源於《尚書》,《尚書》把有文德才藝之古帝王稱為“藝祖”,這是對開國皇帝的一種美稱。
在龍睡、嶽莊一帶,至今還流傳著趙匡胤睡龍臺的傳說:
當年趙匡胤未當皇帝前,從汴京到山西辦事,路過這個地方時,正值中午,又飢又累。他見路西有戶人家,想:“我還是先到這家把肚子填飽再說。”
想畢,趙匡胤上前叩門,無人應聲,輕輕一推,門扇隨手而開。原來,這家剛剛死了人,亡親外出,只有死者挺屍在床。趙匡胤見外間床上躺有一人,不知是死人,還以為是主人在小睡,就上前說道:“主家醒來,俺是涿州趙匡胤,特來求告一飯。”趙匡胤是真命天子,他雖然此時不是皇帝,但有天命在身,說的話就是金口玉言,人神都得聽啊。所以,這死人就趕忙坐了起來,上前對趙匡胤施了一禮,連請告罪。他一邊忙活做飯,一邊對趙匡胤說:“家中無肉,多多擔待。”
這時,他的靈床下傳出雞的咕咕聲。原來,當地風俗,人死後要用雞來引領亡者靈魂上路,俗稱“領魂雞”,直到下葬後才將雞放生。這家亡親出門前,怕領魂雞亂跑,就把雞栓住雙腳,塞在靈床下。此時,這領魂雞聽到死者這樣說話,甘作天子口中之物,就故意放聲自薦。果然,趙匡胤聽了雞叫聲,就說:“噫,主家,你的床下不是有隻雞嗎?還害怕我不給銀子嗎?”死者聽了,恍然大悟,連聲稱是,上前捉雞,不一會兒就燉出了一鍋香噴噴的雞肉。趙匡胤美美地飽餐一頓,就去掏銀子。死人哪裡敢要,連連推辭。趙匡胤為人豪爽,又怎肯白白吃人家,不由分說,順手掏了同錠銀子,也不計多少,放在桌上,說:“打擾了主家,看你臉色不好,怕是病了吧?你就還去那裡躺著休息吧。”言畢,拱手告辭。
出得死者家門,他見路東有一個一人多高,四四方方的大土臺,上面樹木蔥鬱,正好可以休息,就登上土臺,在一棵樹下的平地上鋪些淨乾草,又找來半截土坯,就坯席地而臥,不一會兒就鼾聲大作。趙匡胤在睡覺的當兒,東邊的田野中有一農人正在勞作。他一抬頭,見西邊的土臺上空有五色彩雲籠罩,很是奇怪,就丟下活計,來到這邊想看個究竟。還沒到土臺前,就聽到如雷鼾聲,真的是龍嘯虎吟。待他爬上高臺,登時嚇得魂不附體,原來臺中央的古樹下,竟蟠臥著一條巨龍。農人嚇得連滾帶爬跑回了家,連丟在地裡的傢伙什也不敢去拿了。
趙匡胤一覺醒來,神清氣爽,精神抖擻,接著趕路。卻不想,他這一吃一睡,在當地留下了別具一格的風俗和特有的地名。
先說路西嶽莊的亡人,趙匡胤走後,還得繼續作自己的死人。但是領魂雞沒了,他怕親人們著急,就找來紙筆,在紙上寫道:“趙家皇帝吃了領魂雞,付銀一錠五兩。”連銀帶紙放在桌上,這才繼續挺屍。同時,見過真龍的農人的描述也在當地傳了開來。開始,人們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直到幾年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在汴京做了天子,人們才明白,當日在這裡吃領魂雞、睡高土臺的就是這位真命天子。從此,嶽莊亡人不用領魂雞的風俗,一直延續到今天,今天周邊一帶的人們還說“嶽莊死人不出魂”。而那個高土臺,也被人稱為睡龍臺,又稱臥臺,所在村子也改名為龍睡村。
趙匡胤來沒來過這裡,暫時難以考證。不過,乾隆府志在“臥臺”下有段按語:
“康熙乙卯舉人牛自新《懷宮詠古詩》:‘木欒雄鎮傍城阿,藝祖當年從此過。兩岸綠楊環沁水,一原芳草蔚黃河。山濤祠右鶯花老,天乙墳荒歲月多。妙樂塔前聊縱目,清風嶺上有懸蘿。’自新,原武人,新城王尚書稱為博雅,然則臥臺非流傳荒誕矣。特未知原出何書也。”
從這段記述來看,一是此傳說自古有之,二是並非荒誕無稽。在修武淹井河村,也有趙匡胤的相關傳說,至於這兩個傳說有無聯絡,有待史料確證。
睡龍臺現在已經被平了。不過,周邊村莊的人都知道這個傳說,五十歲以上的人都見過這個土臺。他們還說,上面有塊一尺見方的地方從來不長草,那就是當年趙匡胤頭枕之處。
作者簡介 王保成,男,漢族,修武縣五里源鄉南莊村人,1969年7月出生,1990年參加工作,畢業於鄭州大學圖書館學系,曾任修武縣檔案館館長、檔案史志局副局長,現任修武縣政協文史委副主任,修武縣九屆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