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政權是劉備自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創業,經赤壁之戰奪取荊南四郡後開始有了固定根據地,到漢中之戰打敗曹操奪取漢中郡後,勢力到達了巔峰,這一年劉備稱漢中王,之後劉備開始向北擴張,但是,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的慘敗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蜀漢徹底退出荊州,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蜀漢政權正式建立。
曹魏政權是曹操自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討伐董卓開始創業,經過打敗呂布、收復張繡、剿滅袁術、打敗袁紹,曹操統一了整個中原與北方,原本曹操統一天下的希望最大,可是卻止步於赤壁之戰,使曹操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儘管如此,曹操開始兩手準備,一手政治奪權,一手剿滅反抗勢力,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上位,十個月後,曹丕稱帝,曹魏政權正式建立。
東吳政權則從孫堅開始算起,孫堅給兒子們留下了一支可以用來征戰的軍隊及將領,真正的開創人則是孫策,孫策從公元194年帶了一支軍隊渡江到達江東開始創業,用了6年時間,打下了江東六郡,但孫策卻死於仇人之手,然後孫權接過孫策的事業,在赤壁之戰中擋住曹操,在偷襲荊州之戰中奪取了荊州,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在石亭之戰中打敗了曹休,公元229年,孫權建立了東吳政權。
如果從時間上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用了37年,然後存了42年,於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出鍾會、鄧艾等人率領18萬大軍所滅亡,蜀漢滅亡于軍事鬥爭,曹操及曹丕建立曹魏政權用了31年,然後存在了45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了曹魏末代傀儡皇帝曹奐,建立了西晉,曹魏滅亡於內部政治鬥爭。
孫策、孫權兄弟建立東吳政權用了35年,然後存在了51年,算是三國中存在最久的政權了,公元280年,西晉用了十多年的準備,發兵20多萬兵分六路滅亡了東吳政權,東吳滅亡于軍事鬥爭,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魏、蜀、吳三家政權都沒有笑到最後,反而三家都被司馬氏所代表的西晉政權所滅亡呢?
三家歸晉的根源在於曹魏政權,因為曹魏最強最大,只要不出意外,一定是曹魏統一三國,如果沒有戰爭,曹魏統一三國的時間還要縮短,這也是諸葛亮不斷北伐,以戰爭阻止曹魏發展的原因。
因為曹魏實力最強,獨佔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個,人口、土地面積、城池、經濟、國力都是最強的,蜀漢政權的實力只有曹魏政權的五分之一,東吳政權的實力只有曹魏政權的二分之一,蜀漢與東吳加在一起,實力也不過是曹魏的一半多一點,這也蜀漢與東吳必須要聯合起來一起抵抗曹魏的根本原因。
如果三國不發生戰爭,各自發展自己的,曹魏的發展速度是蜀漢與東吳加起來的雙倍還要多,打個比方,因為曹魏的實力強,基礎好,10年可能增加100萬人,100萬噸糧食,而蜀漢與東吳加起來,10年時間才增加45萬人,45萬噸糧食,這就是差距,而一旦都沒有戰爭,三家都會陷入無止的內部政治鬥爭中去,最終就是曹魏統一天下,或者曹魏的接班人統一天下,也就是西晉。
而曹魏滅亡的根源在於政治制度,也就是曹丕所建立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1、皇族不允許參政。
曹丕打擊皇族,不允許皇族成員參政,不允許皇族成員留在京城,所以曹魏政權的諸侯王們都沒有任何權力,無論是兵權還是政權,都與他們無關,儘管他們人數眾多,卻無法成為一股政治力量。
2、宦官、太監不允許參政。
曹丕吸取了東漢滅亡的經驗教訓,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宦官與太監參政,都知道東漢滅亡是因為外戚與宦官不斷的鬥爭導致雙方兩敗俱傷,朝廷也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皇帝則成為傀儡,受制於董卓、李傕、郭汜這樣的地方軍閥,以及後來的曹操,而曹魏政權則是根本沒有宦官與太監干政,所以宦官與太監在曹魏也不是政治勢力。
3、外戚不能重用。
外戚就是皇帝的親戚,這同樣是曹丕吸取了東漢的經驗和教訓,東漢的外戚強盛時,甚至能更換皇帝的人選,曹丕對此很是警惕,他的第一任妻子甄氏出身河北大族,但被曹丕賜死,曹丕的第二任正妻郭女王,也就是皇后,父母早亡,雖然曹丕加封了郭女王的孃家人,但是官職很低,比如郭女王的外親孟康升為散騎侍郎,這就是個閒職,用來安置外戚或者功臣之後的,沒有職權。
一、曹魏的滅亡
那麼曹魏時期的權力在哪裡?
所有權力都在皇帝手中,曹丕等於是把所有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然後有一批輔佐自己參政的人,朝臣的權力不高,皇帝之下設:尚書省、中書省、侍中寺、秘書監等幾個部門,尚書省下設25個侍郎管理各個部門,這是曹魏主要的政府職能部門。
尚書省負責參政議政,並執行皇帝的命令,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侍中寺主要是皇帝的親近侍從官員,秘書監掌管文書與書籍,此外還有九卿,地位高而沒有實權,所有決策出自皇帝一人。
曹丕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加強皇帝的權力,無可厚非,但是這麼做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皇帝英明的時候沒有問題,一旦皇帝年幼不能理政,或者皇帝昏庸不願意理政,那麼權力到了誰的手裡?沒借,就是權臣。
曹丕所設計的政治制度從曹睿去世之後開始顯露出弱點,甚至在曹睿臨死前生病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已經開始發揮反作用了,曹睿最初選的輔佐大臣不是司馬懿和曹爽,而是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四個人,沒有司馬懿。
但是因為夏侯獻和曹肇兩人對孫資、劉放兩人不和,當時劉放為中書監,孫資任中書令,中書監和中書令這兩個職務原本是代替皇帝起草詔書的,與皇帝關係親密,詔書寫好,蓋章發下去就是詔令,比法律還管用。
孫資、劉放兩人擔任此職已經20年,掌握了曹魏的部分權力,形成了事實上的宰相之實,於是兩人蠱惑病中的曹睿更換輔佐人選,換成了曹爽與司馬懿,曹睿還想反悔,結果孫資、劉放兩人直接拿起曹睿的手書寫詔書,就這樣就形成了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的局面。
當時的皇帝是曹芳,年幼不能理政,權力就全部在兩個輔政大臣曹爽與司馬懿手中,這個權力可就是皇帝的權力,而且是至高無上,沒有制約的,東漢時期外戚權力強大後,皇帝可以利用宦官和太監來扳倒外戚,比如漢桓帝就利用宦官扳倒了獨掌大權的跋扈將軍梁冀。
但是曹魏就不行了,因為沒有制衡朝臣的政治力量,宦官不掌握權力,外戚也不掌握權力,皇族也不掌握權力,曹芳就是想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皇權,也是沒有辦法的,除非權臣能主動交權,想想這可能嗎?無論是司馬懿還是曹爽,都不可能主動讓權於皇帝的,所以曹芳朝代,他就是個傀儡皇帝。
誰都想獨掌權力,政治鬥爭首先在曹爽與司馬懿之間展開了,曹爽當然不是司馬懿的對手了,最終在高平陵政變中,司馬懿誅殺了曹爽及同黨的三族,徹底消滅了曹爽勢力,曹爽一死,曹魏政權中只有一個權臣,就是司馬懿,儘管當時的皇帝曹芳已經十七八歲了,但如果司馬懿不交權的話,曹芳是奪不回皇權的,這就是當年曹丕所設計的政治鬥爭中的漏洞。
一旦司馬懿掌握了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就不會再與人分享,而是把權力世襲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之後,還處理了王凌與令狐愚的謀反,還逼死了楚王曹彪,因為無人能制衡司馬懿,司馬懿去世後,就把權力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司馬師去世後,又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司馬昭。
曹魏的軍政大權就這樣就在司馬氏手中傳承,一方面是司馬氏人才濟濟,家族強大,司馬師、司馬昭以及司馬炎都算是有能力的人,把權力控制得死死的,魏帝曹芳、曹髦的奪權行為都被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成功平定,曹芳被廢黜,曹髦被弒殺,曹魏皇帝從曹芳開始就成為傀儡,只不過才三代人而已,原本由皇帝集中控制的權力,卻被權臣拿走,曹丕得負重大責任。
這就是權力設計的漏洞,曹丕只想著由皇帝控制最高權力,卻沒有想到皇帝年幼不能掌權,或者皇帝昏庸不能控制權力的時候怎麼辦,如果有其他政治力量制衡權臣,司馬家族也不可能輕易奪走權力,就像後來的明朝的一樣,無論宦官、黨人、朝臣如何進行政治鬥爭,皇權始終在皇帝手中。
二、蜀漢的滅亡
就這樣,司馬家族控制了曹魏政權,改朝換代只是時間問題,司馬昭時期,為了消除弒殺曹髦的政治影響,發動了魏滅蜀之戰,借外部戰爭掩蓋內部政治鬥爭與改朝換代,同時攫取軍功,以便獨立建國,加快篡位步伐。
結果一戰就滅亡了蜀漢了,這出乎了司馬昭的意料之外,蜀漢的滅亡原因很多,最大的原因就是實力弱小、政治腐敗、皇帝昏庸、反戰呼聲高漲,蜀漢由於不斷北伐,轉移了內部矛盾,所以蜀漢的政權是三國中最穩定的,劉禪坐了40年皇帝之位,國內沒有發生任何政治鬥爭,不像曹魏和東吳,連皇帝都被廢殺,這也是諸葛亮和姜維不斷北伐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北伐時期,由於他強大的治國能力,還能保證國力的穩定,到了姜維北伐時期,國力開始衰弱,朝中又沒有能臣治國,開始湧現出黃皓這樣的宦官干政,黃皓以占卜來決定軍國大事,國家大事就變成兒戲了,也難免要滅亡了,再加上蜀漢內部不斷反對北伐的聲音,就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為了反對北伐都和宦官黃皓聯合起來了,這也讓蜀漢進一步削弱。
蜀漢是一個尷尬的存在:不北伐,安樂死;北伐,衰弱死。無論蜀漢怎麼發展,都避免不了滅亡,263年的魏滅蜀之戰只是一個導火索,魏國一戰就出動了18萬人,數量接近蜀漢全國總兵力的2倍,即使這次滅不了蜀漢,過段時間,蜀漢還是會滅亡,蜀漢內部一大批益州本土豪強都會把蜀漢出賣給北方政權。
三、東吳的滅亡
東吳自孫權晚年,就開始發生一系列的動亂,孫權本人犯下了一系列的政治錯誤,他選擇自己最小的兒子孫亮成為繼承人,把自己的兩個成年兒子孫和、孫霸一廢貶一殺,孫權去世後,10歲的孫亮成為皇帝,10歲的皇帝又不能處理政事,只能是輔政大臣處理,東吳就開始出現了權臣,第一個權臣就是諸葛恪。
諸葛恪是諸葛亮的侄子,由於北伐淮南失敗,諸葛恪被孫峻所殺,然後孫峻就掌握了東吳的大權,孫峻去世後將權力傳給自己的族弟孫綝,因為權力之爭,幾年後,孫綝廢掉了16歲的皇帝孫亮,迎立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休即位,孫綝因為擁立之功,獨掌大權,結果皇帝孫休不幹了,聯合了一批人殺了權臣孫綝,東吳政權才稍微穩定一些。
孫休只當了6年皇帝就去世了,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子託孤給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結果孫休一死,濮陽興和張布就廢除了孫休兒子的帝位,迎立孫和的長子孫皓即位,孫皓就是後來東吳的亡國之君,同時也是一個暴君,最終東吳在280年被西晉滅亡。
東吳的政治過程可以歸結為:權臣(孫峻)殺權臣(諸葛恪)、權臣(孫綝)廢皇帝(孫亮)、皇帝(孫休)殺權臣(孫綝)、皇帝(孫皓)胡亂殺人。
東吳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政治鬥爭,導致政局不穩定,最後權臣選出一個暴君當皇帝,導致政治進一步腐敗、黑暗,等到人才(陸抗)都去世後,就被西晉所滅亡,要知道西晉為了滅吳,準備了十幾年了,光是建造戰船和訓練水軍就準備十幾年,做了充足準備,再加上蜀漢早已經滅亡,西晉的實力是東吳的數倍,東吳的滅亡也只能是時間問題了,最終三家歸晉,然而,西晉也是一個短命王朝,只存在51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