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 劉玫妍 尹薇 梁緣 李欣 王艾冰 林敬 毛圓圓 喬靖芳 邱越 譚琪欣 孔天驕 王振雅 高瑞瑞 石夢竹)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名單公佈。
健康時報梳理名單發現,共22位醫藥領域專家當選兩院院士。根據公開資料,本報展示部分新晉院士的學術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竇科峰:創造肝移植受體存活世界紀錄
從戰士到醫學博士,從外科大夫到肝移植領域權威……47年來,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肝膽外科竇科峰在肝移植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竇科峰是我國活體肝臟移植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攻克了活體肝移植供肝獲取和移植肝血管、膽管重建等關鍵技術難題,帶領團隊完成了國內首例成功的活體肝移植,國際首創脾窩輔助性活體肝移植。
主持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胰腎聯合移植。成功開展國內首例基因編輯豬-猴異種肝移植臨床前試驗,國際首例PERV敲除的多基因編輯豬-猴異種肝、心和腎移植,創造肝移植受體存活世界紀錄。
為提高肝移植患者的長期生存率,研究揭示了肝纖維化、脂肪性肝病的細胞分子學新機制,為移植肝保護提供了全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院士滕皋軍:讓中國原創介入技術解決癌性消化道梗阻
滕皋軍,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和介入中心主任;出診時間:週一下午
作為介入放射學首位院士, 滕皋軍在我國介入放射學發展上做出了開創性貢獻,讓介入治療“無孔不入”。在從事醫學影像與介入放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40年的時間,他首創10餘項介入新技術,完成了數以萬計的介入手術。
他發明和創制了放射性粒子支架以及支架植入相關技術和理論,大幅度提升惡性腫瘤導致的食管、膽管、門靜脈及氣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他建立的膽汁漏出導致經頸靜脈肝內門靜脈分流術支架再狹窄的新理論,為新型支架的研發與廣泛應用於治療門靜脈高壓症奠定基礎。作為分子影像學的開拓者,他發展了多項分子和功能影像新技術與新應用,並與介入技術融合,引領介入學科發展前沿。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正林:建立國際一流臨床分子診斷中心
楊正林,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四川省人民醫院院長
繼尚紅院士之後,四川省人民醫院院長楊正林成為第二位“檢驗醫學院士”。
2007年,楊正林組建了臨床分子診斷中心,並獲得國家衛生部首批分子檢測實驗室認證和國家衛健委首批高通量測序基因診斷試點單位,是我國臨床分子診斷的領頭單位和國際一流的臨床分子診斷中心。2010年,他帶領臨床實驗醫學中心入選國家首批臨床重點專科,中心每年能完成400多萬份檢測報告;他建立的產前診斷中心成為全國第一批高通量基因測序臨床應用試點單位,其中遺傳病診斷專業填補了四川的空白。
他長期致力的“致盲眼病分子機制與臨床防治”研究,尤其在視網膜疾病病因、機制和診治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和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泌尿外科腹腔鏡和機器人技術開拓者
張旭(中),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醫學部主任;出診時間:週一上午
作為我國泌尿外科腹腔鏡和機器人技術開拓者之一,張旭建立後腹腔鏡理論和技術體系,改變了泌尿外科疾病的傳統治療模式,並在我國推廣普及,使其成為我國泌尿外科領域的通用技術。
張旭成立我國最早的泌尿外科機器人技術團隊,並將後腹腔鏡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結合,形成我國特色的機器人技術。
張旭勇於嘗試高難手術,屢屢挑戰手術極限。2009年,張旭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單孔後腹腔腎上腺手術。2010年歐洲腹腔鏡手術大會上,他成為唯一被邀請做手術演示的中國醫生;他設計完成的手術被引入美國專業醫學教材,成為同行反覆觀摩的“金標準”。
張旭在腹腔鏡和機器人腹膜後入路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推廣方面做出卓越貢獻,曾連續16年受邀在歐洲及東南亞等醫學院校及國際大會表演腹腔鏡和機器人手術,並作專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田金洲:給阿爾茨海默病帶來創新療法
田金洲,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腦病科三區主任醫師,第五批國家級老中醫
田金洲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記憶專科門診。在阿爾茲海默病的診斷和治療中,他獨有的中西醫視角,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田金洲發明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補腎化痰活血專利中藥,並編制“呆病中醫診療方案”,與西藥聯合使用,可持續改善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突破了西藥3個月療效衰減和9個月療效消失的瓶頸。
這種治療方法,被首屆痴呆預防國際大會推薦為“給阿爾茨海默病帶來希望”的5種創新療法之一,也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4個專業104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中的首個痴呆方案,向全國推廣。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堂春:為職業衛生標準修訂提供證據
作為我國職業衛生與環境衛生學領域的佼佼者,鄔堂春在揭示環境病因、闡明發病機制和制定預防對策等方面做出傑出貢獻。
鄔堂春牽頭、隨訪44年的7.4萬接塵工人佇列,揭示並解答矽塵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難題。
鄔堂春牽頭的另一項對51萬多居民進行的隨訪研究,首次揭示家用固體燃料烹飪、取暖產生的室內空氣汙染,是居民過早死亡的重要病因,揭示改用清潔能源是減少居民死亡的關鍵對策。
此外,他還深入研究了空氣汙染致心肺損害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機制,為制訂環境質量標準和高效精準預防提供了新證據。
中國工程院院士範先群:為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找到希望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眼惡性腫瘤。
範先群率隊開展研究發現,我國患兒以中晚期為主,死亡率和眼球摘除率居高不下。為此,他帶領團隊建立了視網膜母細胞瘤超選擇眼動脈介入化療技術體系和綜合序列治療方案,顯著提高了患兒保眼率和生存率。他還帶領團隊啟動了視網膜母細胞瘤高危人群致病基因監測,推動了眼腫瘤疾病的早診早治工作。
如今,他領銜的團隊已經可以透過動脈介入化療、靜脈化療、玻璃體腔化療、鐳射、冷凍、手術等綜合治療手段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顯著提高該病的保眼率和生存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銥民:機器人種牙10分鐘即可完成
趙銥民,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院長;出診時間:週三上午、週六上午
僅需10分鐘,機器人就能精準幫你完成種牙!在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數字化口腔醫學中心,由趙銥民教授團隊研發的自主式種植牙手術機器人已為超100例患者成功實施了種植牙手術。
趙銥民帶領課題組從2013年起開始研製種植牙機器人,2017年9月順利完成了世界首例自主式種植牙機器人種植手術。他們研製的種植牙機器人解決了空間對映、精準對位、隨動控制等多個難題,具有精準、高效、微創、安全等優點,實現了手術區域解剖結構的判讀重現、種植方案精準規劃、手術實時導航校準、種植手術全程自動精準實施等功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姜保國:嚴重創傷救治院內平均死亡率下降40%
在創傷領域,姜保國率先研究並制定了中國嚴重創傷救治規範。
他自主研發現場急救與救治醫院間的資訊聯動系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嚴重創傷救治現狀和流程,使創傷平均救治時間縮短50%、嚴重創傷救治院內平均死亡率下降40%,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他和團隊還發現骨端骨折獨特癒合模式,發明專用固定材料;開拓周圍神經修復新理念,發現周圍神經“倍數再生”、“脊髓前角細胞結構和功能重塑”三項重要科學現象,發明“小間隙套接縫合”、“神經交叉放大修復”兩項創新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天明:破解讓抑鬱症患者“高興起來”的密碼
高天明,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
揭示抑鬱症發病新機理,尋找更理想的抗抑鬱新靶點是研究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高天明在國內外首次發現抑鬱症發病的新機制是膠質細胞ATP(三磷酸腺苷)釋放減少,且闡明瞭ATP這一基本生命物質具有快速的抗抑鬱作用,這一發現為抗抑鬱治療提供了新手段。團隊的後續研究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破解讓抑鬱症患者“高興起來”的密碼。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和《Neuron》均專門評述高天明的研究工作,並給予高度評價;國際權威線上科研評價系統F1000曾高度評價高天明教授的研究工作,稱其開闢了大電導鉀離子(BK)通道研究的全新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兵河:讓乳腺癌不再是絕症
徐兵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出診時間:週三、四上午
徐兵河帶領團隊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及女性乳房特徵、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的超聲結合X線的乳腺癌個體化篩查新方法;建立以分子分型為突破的精準化個體化治療策略,為解決腫瘤耐藥問題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惡性腫瘤新藥開發及臨床試驗領域,他帶頭研發的吡咯替尼打破了HER-2靶點被進口藥長期壟斷的局面。近5年來,他牽頭完成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CDK4/6抑制劑哌柏西利、首個國產CDK4/6藥物SHR6390等一系列抗腫瘤新藥臨床試驗。作為國內牽頭PI,參與的新藥臨床試驗多達100餘項,為中國抗腫瘤藥物創新研發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建東:研發中國原創的“他汀”與“二甲雙胍”
在蔣建東看來,中國新藥研發,突破口之一在中藥,卻不能只停留在中藥。2004年11月,蔣建東所在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院的專家與南京市第一醫院的醫生驚喜地發現,黃連素是一個新機理的降脂藥物,由此開啟了國內外學者對黃連素再定位的研究熱潮。臨床研究表明,黃連素可以降血脂,其中降甘油三脂的效果優於他汀。
2012年,蔣建東等5位專家研究的“小檗鹼糾正高血脂的分子機理,化學基礎及臨床特點”專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今年11月6日,蔣建東、曹雪濤、王琰首次證明口服黃連素可改善帕金森。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建新:為創傷膿毒症的治療找到解決方案
蔣建新開啟了現代爆炸性武器傷和創傷膿毒症分子遺傳學研究,破解爆炸衝擊波致傷機制與防護難題,實現爆炸傷能防可治;提出創傷膿毒症易感創傷增敏、分子遺傳學等新機制;建立創傷感染診治新技術體系,實現創傷感染預警識別與精準防治,使我國危重傷膿毒症防治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蔣建新在國際上率先將分子遺傳學引入創傷醫學,首次揭示創傷膿毒症易患性分子遺傳學機制,完成國際上最大樣本量多中心臨床研究,找到了可用於膿毒症高危人群篩選和靶向藥物研發的系列特異性基因位點,開啟創傷個體化治療新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賈偉平:建立糖尿病防控新模式
賈偉平長期致力於糖尿病精準診療、預警篩查、發病機制的研究及防治工程管理。建立了動態血糖監測技術臨床應用關鍵指標,為動態血糖譜指導糖尿病精準治療奠定了基礎,研究成果連續被國內外診療標準採用。
她創新腹內型肥胖的診斷標準及篩查技術,相關研究成果被寫入9部中國醫學診療指南和美國教科書。首次發現中國人的12個2型糖尿病新易感基因,首次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新型生物標誌物……她推出了醫院—社群一體化糖尿病防控新模式,柳葉刀子刊評價,“她是針對中國糖尿病特點的研究者,架起遺傳和臨床、醫院與社群間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