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尹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箕子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而商朝則是我們目前認為的第二個朝代及第一個有同期官方文字記載的封建王朝。商朝有多厲害想必不用小編在此一一贅述了,現在我們就進行簡單的瞭解。
商湯建立商朝後,商幾經遷都,在著名的盤庚遷殷後殷繁盛了近三百年,而商朝前前後後共存活了五百餘年,經歷了17世31代王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長壽王朝。
能讓商屹立五百餘年,想必商朝定是人才輩出,即便是人間煉獄般的晚商,也出現了比干、箕子等優秀忠君之士。
今日小編要與大家討論的便是奇賢箕子,且看他是如何過上風雲一生的。
商滅出逃
相傳,箕子原是商紂王的叔父,同比干等人一起憂國憂民,比干等人甚至以死明諫,換來的卻是商紂王的無動於衷甚至變本加厲。箕子見勢不妙,安頓好家人後便“割發裝癲,披髮佯奴”。
要知道忠言逆耳,是以商紂王老早就看箕子一干人不爽了,見他瘋癲,商紂王也信以為真,遂將箕子貶為奴隸,怕箕子亂跑亂說話,於是便尋了個由頭把箕子送進牢獄。
箕子倒也隨遇而安,他知道商朝氣數已盡,也知道周武王可成大器,之所以裝瘋賣傻也不棄暗投明的原因是為了不愧對列祖列宗,不拋赤子之心罷了。
1124年,牧野之戰,周武王討伐朝歌大獲全勝,箕子趁此動亂逃亡,前往箕山隱居,以山水之精氣養人之精神,但他的善卜、知天文曉地理以及了不得的治國之能註定他無法一直隱居。
周武王對箕子非凡的治國才能有所耳聞並且十分欽佩,當時正逢周朝建國之初,正是急需人才賢士的時候。
周武王十分禮賢下士,曾三番四次親臨箕山詢問對策,箕子也十分大方,甚至對周武王講解過夏禹傳下來的《洪範九疇》。
雖然箕子十分欣賞周武王的為人,但在周武王兩次三番地請他出山當官時他還是拒絕了,一來是因為自己算是前朝遺脈,而周武王算是他滅國仇人,他能心平氣和地與周武王說話,但若為他所用,多少有點芥蒂,二來他當時並無出山之心。正是因為這樣,過了不久,他就帶著隨從以及一些殷商老臣離開箕山,從膠州灣離港,飄到一個半島。
開化一方
之所以到那個半島,主要也是因為,箕子的一些族人居住在那裡。一行人到達後見其山清水秀,萬物朝氣蓬勃,便將其命名為朝鮮。
箕子主張將商朝的禮儀制度帶到這裡,進行文化交流,老臣們並無異議。於是箕子攜眾人進行拓荒墾田、繅絲織布、行商貿易,又進行一部分的制度改化,且傳播了文字文化。
百姓總是感謝那個帶他們發家致富的領導者的,於是箕子自然而然被民眾推舉為君主。而這一方也便成為箕子朝鮮。
建國之初,箕子朝鮮可謂是百廢待興,儘管之前有進行過一部分的改造,但漏洞還是有不少。箕子針對社會上的各種癥結制定不同的政策,據史料記載,當時還推出了“犯禁八條”的法律條文,又廣納賢才,廣開言路,仁政愛民,一時間風調雨順,甚至有百姓“夜不閉戶”的大同社會的兆頭。
當然根據大量典籍以及出土文物來看,箕子帶去的除了文字、農耕製作技術、禮儀制度以外,還帶去了不少中原文化,就如青銅器、圍棋等等。
當時周武王知道此事後非但沒有怪罪和興兵討伐,反而承認了箕子朝鮮的存在,並且封箕子為朝鮮王。也許是周武王的胸襟感化了箕子,也許是為了大局考慮,總之箕子最後還是臣於周朝。
在朝鮮史當中,箕子朝鮮是其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王朝。有了箕子朝鮮,才有後來西漢衛滿推翻箕子朝鮮後的衛滿朝鮮,爾後才能有高句麗等及現代的朝鮮,這在朝鮮的《東史綱目》中皆有記載,可以說箕子朝鮮是中國東北史的開端,也是朝鮮文明拓荒開化的開端。
箕子朝鮮在半島上的統治長達近千年,經歷了41代王,確實不得不讓人驚歎,由此也看得出箕子的能力有多高了。孔子甚至將箕子、比干、微子三人並稱“三仁”,在《論語·微子》中記述:“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參考文獻:
《東史綱目》
《尚書》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