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10 清乾隆 約1790年 採茶圖 24幅
37 x 50釐米
估價:30,000~50,000 英鎊
「齊仕閣倫敦秋拍季—亞洲藝術專場 」
11月18日19:00舉槌(北京時間)
劃至底部 點選 閱讀原文 檢視本場全部拍品
來源:馬加爾尼使團1792-1794年得於中國,繼約翰克魯,拜倫克魯二代後歷經四代傳承至現藏家。
展覽:戴維霍華德、理查德德·阿什頓著《三城故事:廣東、上海、香港,三個世紀中英裝飾藝術通商》,36-37頁,28號。
喬治·馬戛爾尼
“暗藏玄機”的採茶圖
托爾斯泰說,"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馬戛爾尼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迷,他一輩子最嚮往的事就是去中國。
這組《採茶圖》正是此次“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的一個見證,也曾一度被清政府認為是英國蒐集大清情報的陰謀罪證,表面恬淡怡情,實際卻暗藏玄機。
1792年9月26日,馬戛爾尼訪華使團(或者說是訪清使團)從英國樸次茅斯港出發,沿歐洲、非洲海岸南下,經過南非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海,然後沿中國大陸海岸線北上 。一直到1793年7月1日在舟山登陸。
可惜,滿懷期待的馬戛爾尼此次到訪,遭遇了大清皇帝的冷板凳。其中一個有趣的細節:乾隆要求馬戛爾尼跪拜,但他只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禮,堅持不肯三跪九叩,使乾隆大為不悅,最終英使團所請事項全部遭拒。
看看我們的遣詞用句是多麼的講究:
乾隆:"······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且天朝所管地方至為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驛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制,從無聽其自便之例······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至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齎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下有。······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於爾國亦殊覺無益。特此詳晰開示,遣令該使等安程回國 。"
馬戛爾尼回國後,說“大清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這也為英國決定用武力開啟中國埋下了種子。
馬戛爾尼使團的外交“努力”是中國和西方大國關係轉折點到來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史學界一些觀點認為這樣的結局造成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在鴉片戰爭後被迫五口通商,以及一系列條約,而這些都是半個世紀前英國特使馬嘎爾尼來華提出的要求。
這是一組具有非凡藝術、歷史和政治意義的傳奇作品。這組《採茶圖》是乾隆皇帝在馬卡特尼勳爵的駐華使館中獲得,曾一度被清政府認為是英國蒐集大清情報的陰謀罪證。後被馬戛爾尼使團中最年輕的約翰·克魯男爵二世(1772 - 1835)繼承。約翰·克魯儘管晚年債臺高築,但他的後代一直很珍惜這些畫,將這組畫世代相傳了兩個世紀。
1898年克魯莊園的存貨清單著錄了這組畫
這幅組畫明顯受到了西洋繪畫的影響,十分寫實的描寫了當時中國茶葉生產的各個場景,其中也有很多有趣的生活細節。畫中的建築有許多當時的中國民房,甚至也有西式建築,可見在當時閉關鎖國之下,中國也已經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影響。
在20世紀80年代,其中一幅畫遺失,幸運的是,又被一位匿名人找到。
據說遺失的這幅畫是現任主人花了10英鎊從一家舊貨商店購得。
最終,這套《採茶圖》完整的呈現在了齊仕閣今秋的拍賣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