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悠久的玉石文化傳統,關於玉石的典故和傳說多如牛毛。“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如花似玉”“金玉滿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中國傳統玉石文化裡,有“人養玉,玉養人”的說法,現代人把它理解為“讓玉的品質變得更好”或“讓人變得更健康”。但結合傳統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養”,並沒有改善玉的品質的含義。
許慎在《說文解字卷五》中解釋:“養,供養也。從食,羊聲。”將“養”放在“人養玉、玉養人”的語境中則可引申為調養、保養和養生之意。
從傳統文獻的解讀中,以及我們盤玩玉器的方式中,我們可以把“人養玉”理解為透過不停地把玩玉器,讓玉器在接觸人體面板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油脂,而得到一定的光澤上的改善,光線穿透性增強,透明度增加,從而使玉器顯得更溫潤和水頭高。如果玉器被放置一段時間不把玩,油脂消失後,又會恢復原來的狀態。
而“玉養人”則是長期的把玩可以讓人放鬆身心,增進品位,頤養性情,讓人心情平靜、情緒平和而產生養生的效果,而不是說玉石可以改善健康。今天,我們買玉戴玉,更強調的是資產保值升值,提供悅己價值和社交價值,從這個角度看,人養玉,玉養人依然說得通,只是角度變了,也更理性對待翡翠消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