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器的蝕洞現象,就是我們俗稱的土蝕坑、土蝕洞,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在自然界的土埋岩石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因為自然界岩石在土下埋的時間更久,風化蝕洞更嚴重,看起來更直觀,所以,就從自然界岩石蝕洞說起。
一、從自然界岩石說蝕洞的形成
圖1 佈滿蝕洞的石頭(左:石英石,右:花崗石)
我們先說說這二塊石頭的狀態,這二塊石頭埋在地下的時間應該是同時間,(是在同一深度,同一地層挖出來的)也就是說在地下風化淋濾時間是相同,但卻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左邊的石英石的孔大而深,數量少,右邊的花崗石孔小而淺,數量多,表層已經生成土。
圖2 花崗石斷面
從圖1、圖2可以推出蝕洞是如何形成的,玉和玉髓質玉器的蝕洞生成原理是一樣的:玉石在地下環境下,首先開始風化作用,風化作用是從外向裡發展,表層易風化的礦物組分(伴生礦物)最先被風化淋濾,易溶於水的礦物組分被水解析出,於是在形成凹洞,有的凹洞只附存表層,如圖1右側的花崗石。有的會沿著易溶於水的伴生礦物的原貌形態從表層一直深入到石頭內部,如圖1左側的石英石。不管是在表層還是深入內部,都會有膠結填充壤液中的膠體物質。
簡單地介紹了玉石蝕洞的生成原理,下面舉例說說玉石蝕洞現象。
二、瑪瑙蝕洞現象
圖3 公元前3—1世紀 圓板狀纏絲瑪瑙 圖片來源《解密古代天珠》
這是一顆西藏札達縣桑達溝墓地出土的圓板狀纏絲瑪瑙珠,在其背面表層的組織結構中有易溶於水的礦物組分,二千年來,在地下壤液的風化淋濾作用下,水解析出,於是在表面形成蝕洞,蝕洞內部表面粗糙,遺留易溶於水的伴生礦物殘留物和膠結的壤液成分(從顏色來看)。
圖4 公元前7—公元前4世紀 瑪瑙珠 圖片來源《解密古代天珠》
這是一顆新疆塔什庫爾幹縣吉爾贊喀勒墓地出土的瑪瑙珠,在其表層的組織結構中有易溶於水的礦物組分,二千多年來,在地下壤液的風化淋濾作用下,水解析出,於是在表面形成蝕洞,蝕洞內部表面粗糙,遺留易溶於水的伴生礦物(礦物組分)殘留物和膠結的壤液成分(從顏色來看),而且還可以看到,這種坑洞沿著易溶於水的伴生礦物的原貌形態從表層一直深入到瑪瑙內部,有著向內部繼續發展的趨勢,在坑洞沒有形成之前,先是沁裂紋,沁裂紋周圍的瑪瑙產生晶體疏鬆,隨著持續的風化淋濾,也就形成坑洞了。
三、玉器蝕洞現象
圖5 紅山文化 玉豬龍 圖片來源網路
這是一件紅山文化的玉豬龍,通體雞骨白,從這件圖片可以看出,在玉豬龍的同一面,形成了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不同的蝕洞,從最大的坑洞可以看到,易溶水礦物組分水解析出後遺留下的殘渣和白色的壤液膠結物。從右上角的坑洞可以看出,坑洞的表面非常粗糙,也是有白色的壤液膠結物。右下角的蝕洞較小,形狀各不相同。
圖5 齊家文化 玉璧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齊家文化的玉璧,通體雞骨白,從這件圖片可以看出,玉璧的好的內壁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不同的蝕洞,在外壁上也有較多的蝕洞,蝕洞較密,連成一片,易溶水礦物組分(伴生礦物)水解析出後遺留下的坑洞周圍的玉也晶體疏鬆。
圖6 商代 玉璇璣 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樓子灣M6出土的玉璇璣,在玉璇璣的下部,可以看到由於在地下環境中風化淋濾作用使得玉器表面的晶體疏鬆脫落,出現蝕洞,並沿著易溶於水的伴生礦物的原貌形態從表層一直深入到玉質內部,形成沁裂紋,沁裂紋周圍玉質隨著壤液膠溶物的滲透膠結被沁染成黑綠色,在蝕洞中留有易溶水礦物組分水解析出後遺留下的殘留物和白色的壤液膠結物。
四、總結:
1、高古玉石在有壤液的地下環境下,經過風化淋濾作用和滲透膠結作用,會在玉石的表面形成蝕洞,俗稱土蝕坑、土蝕洞;
2、透過這些圖片觀察,玉石蝕洞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沒有固定的形狀;
3、有一個固有特徵是:蝕洞內壁粗糙,有針刺狀物質(也有較光滑的),就是易溶水礦物組分(伴生礦物質)水解析出後遺留下的殘留物和白色的壤液膠結物;
五、值得商榷的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也是我以前經歷過的,老玩家說的,也是網上經常表述的觀點,土蝕洞是外小內大,不具有這種形態就不對,後來透過觀察,自然界有這樣的,但這樣的很少,絕大多數蝕洞是沒有規律的,為什麼沒有規律呢?因為蝕洞的形成是玉石中的易溶於水的礦物組分(伴生礦物)溶於水析出所形成的,這種礦物組分(伴生礦物)是沒有規律的,不會在做好的器生表面少,內部多。
第二個觀點是,玉質瑩潤,熟舊,有土蝕洞的玉器就是老的。還是那句話,玉料老,不一定東西就是老的,現在市場上老料新工的東西還是不少,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對於老料新工的東西要綜合判斷。
最後來一張仿蝕洞的瑪瑙珠子照片,仔細看看,現在這種是不是一眼能分辨出來?
圖7 仿蝕洞瑪瑙
前面已經討論了,玉石的蝕洞是沒有規律的,有大有小,有深有淺,蝕洞內壁粗糙,有針刺狀物質(也有比較光滑的)和壤液膠結物。再看看這張照片的蝕洞,坑窩基本一致,浮於表層,坑窩塗點髒泥,是不是感覺一眼假。
作為一個古玩愛好者,古玩的小學生,認識肯定有不足和錯誤,希望專家老師朋友們批評指正。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參考資料:
1、巫新華 戴君彥著 《解密古代天珠》 ;
2、丁哲 《丁哲論古玉》 ;
《原野·在路上》之遠方
遠方啊!
在哪裡?
就在眼前。
道路啊!
在哪裡?
就在腳下。
我啊!
在哪裡?
就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