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的這句詩生動再現了紅軍長征時的情形,而在紅軍的長征路上,有這麼一場戰爭十分有名,那就是四渡赤水。
赤水,這座坐落於雲南、四川、貴州的一座小城,本是籍籍無名的一座小城市,卻因為毛主席帶領的一場偉大戰役而在軍事歷史上顯著留下了自己的大名。
真真假假、調虎離山、聲東擊西,這些變化莫測的軍事策略竟然在一場戰爭中能體現得淋漓盡致,這與毛主席的領導是分不開的。
在毛主席的絕對領導下,數量不足三萬人的紅軍隊伍將國民黨的四十萬大軍玩弄得團團轉,併成功殺出包圍圈,借道赤水繼續長征路程,可以說是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毛主席內心也十分自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後來在與一個外國將軍的交流中,當那名將軍誇讚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場戰役相媲美時,毛主席卻搖了搖頭,不無得意地說了句:“四渡赤水才是我真正的得意之作。”
那麼,這場戰役究竟有什麼獨到之處讓毛主席將其稱作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呢?又是憑藉著怎樣的軍事戰略思想,四渡赤水足以被納入美國西點軍校教材?這些都要從紅軍長征路上的一次分歧說起。
一、遵義會議——毛主席正式發聲
其實早在1934年12月,紅軍便由太平經過赤水小鎮一次,1935年1月,紅軍二次經過赤水改道遵義,在那裡召開了一場重要會議,這個會議就是遵義會議。
之所以召開這次會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大批紅軍戰士為此喪命,從蘇區開始前進的八萬紅軍戰士此刻竟剩下不到三萬人了。這是一次徹底的失敗,共產黨內部許多人也對這個結果表示了強烈不滿,認為黨內領導方向存在嚴重問題。
自此,毛主席終於確定了自己在共產黨內的領袖地位,而他正式發聲的第一次軍事指揮就是有名的四渡赤水戰役。
毛主席十分不認同李德等人固執己見的做法,他認為為今之計只有放手一搏,突破國民黨的包圍圈,轉向國民黨力量最弱的貴州才有一線生機。黨內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大部分人都同意了毛主席的這一提議,但李德等人仍不同意毛主席的意見,雙方就此僵持不下。
在此後的連續幾天的激烈爭辯中,李德等人少不敵多,加上之前的錯誤路線造成的嚴重後果,最終,會議採納了毛主席的意見,改變紅軍行進方向,部隊指揮權交到毛主席手中。
而此時交到毛主席手中的紅軍隊伍,是一支有效戰力連三萬都不到的軍隊,隊伍裡大部分是老弱病殘,許多重武器都在逃亡路上被迫拋棄。
自此,毛主席終於確定了自己在共產黨內的領袖地位,而他正式發聲的第一次軍事指揮就是有名的四渡赤水戰役。
毛主席為什麼要選擇渡赤水來作為突破口呢?其實一開始,毛主席並沒有直接選擇將赤水作為突破口,毛主席原本的計劃是想透過瀘州和宜賓中間的江偷渡出去,和紅四方面軍匯合,然後尋求新的路線。
在這樣的動力驅使下,紅軍快速拔軍行動,準備按原計劃突圍,但也是這時,四川方面的本地軍閥聽說了這件事。紅軍要打進四川了?這還得了,誰不知道,紅軍後面緊跟著國民黨的軍隊,如果讓這兩個軍隊在四川打起來,那還能有好日子過嗎?
因此,一眾川軍立即行動起來,在紅軍從遵義到長江的必經之路赤水駐紮好了,準備給紅軍迎頭痛擊。這便是紅軍一渡赤水的起因,並不是紅軍方面主動選擇的地點,而是在實際情況下被迫打了一場遭遇戰。
於是,當紅軍辛辛苦苦跑到赤水河時,卻發現了嚴陣以待的川軍。當時的毛主席想著既來之,則安之,既然在赤水河附近相遇了,那便痛痛快快打仗。在當時的紅軍看來川軍應當是好攻打的,結果當雙方打了波遭遇戰後,紅軍發現川軍頗有血性,死戰不退。
因此,紅軍不僅沒能攻下城池,還被川軍從後面包圍了。
這下倒好,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還沒有突破,又來個小包圍圈。毛主席看著眼前的情況沉思良久,大手一揮,決定繼續打,既然川軍打不動,我們就從赤水河突圍,返回遵義。至此,渡過赤水河突破包圍圈的戰略目標才被徹底確定下來。
二、預判虛實——殺敵人一個回馬槍
毛主席將四渡赤水視為自己一生的得意之作,有很多人將這裡的四渡赤水理解為四次渡過赤水河,實際上,毛主席四渡赤水的戰略中,前兩次都是被動轉移,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可以看作是紅軍的苟延殘喘。
特別是第一次渡赤水河,土城之戰的失利更是主席掌權後的第一次指揮失利,很難成為主席心中的得意之作。
實際上,主席心中所認為的得意之作應當是第四次渡過赤水河,正是這一次渡河的巧妙安排和之前第三次的渡河行為聯合在一起,成功騙過了蔣介石,突破了國民黨整整三十萬大軍的包圍圈。
在第一次渡赤水河失敗以後,毛主席在黨內認真反思了自己的這次錯誤,反思自己在這次作戰中低估了川軍的實力,對相關情報瞭解的不夠透徹,因此,這次的作戰失誤主要責任在自己身上。
此時的紅軍剛剛經歷了一場和川軍的激烈對戰,蔣介石方面已經聽到了紅軍的異動,加大了對長江兩岸的封鎖,原先的計劃可以說是徹底無效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主席沒有輕舉妄動,而是仔細判斷了國民黨軍隊此刻軍力的主要集中處,推過推算,毛主席判斷出國民黨此刻主要軍力集中在貴州南部和四川的交界處,此時的貴州北部正是兵力空虛之際。
事不宜遲,判斷出此時是最佳時機的毛主席連忙下令讓紅軍殺回黔北,“我們不如反其道而行,二渡赤水,殺他個回馬槍,重新回到貴州境內,讓敵軍摸不清我們的套路,然後再擇機跳出包圍圈。”
這便是毛主席的二渡赤水策略,一心琢磨國民黨的兵力空虛之處,然後殺敵方一個回馬槍,可以說是一個經典的軍事策略。有人或許疑惑,毛主席此時為什麼只關心國民黨軍隊,而不關心先前打過遭遇戰的川軍和一旁虎視眈眈的滇軍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儘管這兩支軍隊和紅軍方面有過摩擦,但這都是建立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基礎上的,只要雙方沒有產生根本的利益矛盾,很難下死手。
但國民黨不同,國民黨一向對共產黨是不留半分餘地,一旦相遇,那便是你死我活,更何況,為了圍剿紅軍的這股部隊,蔣介石已經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因此,蔣介石此戰必要將共產黨一網打盡。
毛主席深知蔣介石的心狠手辣,因此,這次與多個部隊在四川貴州等地周旋時,毛主席首要考慮的就是國民黨隊伍,只要能真正避開國民黨部隊主力,那麼衝出包圍圈就大有可能。
在第二次渡過赤水時,毛主席便貫徹了這個思想,準確預判敵方虛實,打了蔣介石一個措手不及。這場戰役也成為了紅軍長征以來的首個勝利戰役,蔣介石為此大發雷霆,大罵手下人都是廢物,竟然讓共產黨這種野路子打贏了。
在二渡赤水中,紅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補充,黨內計劃的貴州四川根據地也有了雛形,不少黨內人士認為這樣已經是很大的勝利了。但是毛主席並沒有滿足於這場小小的勝利,面對國民黨在身後窮追不捨的情形,他開始主動設定誘餌準備釣大魚了。
三、化危為機——最高明的騙術
在第二次渡赤水後,國民黨方面吃了大虧,不肯輕易主動出擊,只是窮追不捨。面對這樣的情形,黨內許多人士都感覺頭疼,這樣的情況顯然是不利於建立根據地的,想要突擊又難以擺脫國軍。
面對這樣的情況,毛主席卻難得笑了,他命令部隊主動出擊,迂迴作戰,和國軍打運動戰,以消耗他的軍力,儲存我軍實力。
這個計劃驚訝了黨內的許多人士,許多人表示難以理解,我方軍隊已經元氣大傷,又怎麼能耗得過對方,更何況現在敵方軍隊根本不接招。面對這樣的質疑,毛主席笑了笑解釋說,如果我們一味躲避逃竄就永遠打不破別人的包圍圈,唯有主動出擊方能贏得一線生機。
在毛主席的堅持下,紅軍開始和敵人打起了游擊戰,奈何蔣介石親自坐鎮的國軍不再輕易上鉤。面對這樣的情況,毛主席想著既然要釣大魚那就要捨得下誘餌,命令軍隊強打魯班場,從國軍武力裝備強的地方突破,三渡赤水河,給國民黨造成了紅軍執意北上的假象。
果然,這一次國民黨上鉤了。紅軍在茅臺鎮三渡赤水河的義無反顧和後來轉向敘永前進,讓蔣介石錯誤地判斷了局勢,認為紅軍要北渡長江,迫不及待的命令軍隊迅速向北向西出發,全力圍剿紅軍。
但其實,這一切都是紅軍丟擲的一個煙霧彈,擺出強行過江姿態的只是少部分紅軍將士,更多的人還蹲在深山老林裡等待時機。這時就要提到赤水河附近的兩岸地勢了。
赤水河附近多山,地勢複雜,中間河流蜿蜒經過,這使得國民黨軍隊難以探測附近的具體情報,只能透過赤水河來判斷紅軍的進攻形勢和兵力多少,這才能讓紅軍成功丟擲誘餌。
而赤水河附近的多山地勢更讓紅軍的潛藏更加隱蔽,即使國民黨趕到了赤水河附近,在重巒疊嶂的大山中,國軍也很難發現紅軍蹤跡,兩方軍隊擦著一座山頭經過並不稀奇。
因此,當國民黨軍隊全力奔赴赤水河和長江附近時,紅軍卻在這條夾縫裡找到了那唯一的一線生機。很快,紅軍趕到了太平渡,這個紅軍二渡赤水的地方再次發起了第四次渡赤水河,向東返回黔北,梅開二度,再次殺了老蔣一個回馬槍。
只是這一次的紅軍不再是被迫選擇了攻打黔北,而是誘導國軍一點點開啟通道,主動殺往貴州,隨後更是一路突擊兵臨貴陽,此時的蔣介石坐在貴陽城中,汗如雨下。
為了能夠威懾蔣介石,毛主席還在攻打的路途中一路邊打邊喊:“毛主席馬上率兵攻打貴陽,要活捉蔣介石!”當這些傳言傳到蔣介石耳中時,蔣介石害怕了,他火速下令讓駐紮在雲南東北部的滇軍率兵前來支援。
但這不過是紅軍的又一次虛晃一槍罷了,這出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的策略終於來到了故事的最高潮。當孫渡率領滇軍前來保護蔣介石安全時,蔣介石這才發現之前聲勢浩大的紅軍竟然已經離開了,後知後覺的他終於意識到自己這是中了毛主席的詭計,再度上當了!
蔣介石氣到難得端不住自己虛偽的君子風度,破口大罵毛澤東是個玩弄人心的小賊,這是自己一生用兵的奇恥大辱。而此時的紅軍隊伍早已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如入無人之地輕鬆攻入雲南,擺脫了身後的四十萬大軍,可謂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這便是毛主席一生最為得意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裡,無論是兵力還是對地形的瞭解程度,我方都遠遠弱於敵方,幾次反覆的遊擊作戰更是和敵人擦肩而過,讓人不由得感慨一句驚險。
但正是因為有了毛主席的用兵如神和堅定無畏,才使得我軍創造了以3萬勝過40萬的以少勝多傳奇。
兵者,詭道也。毛主席正是因為將兵法中的理論發揮到極致才創造了軍事上的一次奇蹟,反覆無常、神秘莫測的作戰風格讓他將國民黨軍隊玩弄於股掌之中,而這也是偉人的天才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