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鴉片戰爭,大清帝國的國門被開啟,進入大清內部的列強開始仔細研究這個古老的國度。在研究者之中,美國特使薛斐爾的見解最具洞察力和影響力。
1882年1月1日,薛斐爾在天津與李鴻章討論朝鮮問題,會面之後,他就將這次會面的許多資訊報給美國國內的一名參議員,據此提出對華政策若干條。這份報告的大意是:
從古至今,這個國家就讓民眾相信,從武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從文才能給自己和家族帶來真正的榮耀,這使得這個民族喪失了尚武精神。在中國,文官優於武官,武官相對處於從屬地位。這導致了,縱然有軍隊,但是沒有騎士精神,也就沒有創造英雄和民族領袖的團隊精神。
英國人在大清海關擔任總稅務司,這一件奇怪的事情。在這個英國人手下還有一批外國官員,他們控制著海關、指揮艦炮和徵稅巡洋艦,負責維護燈塔等設施。而從外國進入大清的一切東西,都要經過海關這個部門,實際上,英國人已經控制了大清的商業和外交。
直隸總督李鴻章控制的軍隊,有一部分訓練的比較好,配備了後膛槍和野戰炮的兵力大約有3.5萬人,擁有幾百門大炮,渤海灣沿岸的炮臺上裝配了現代化重型火炮。儘管這隻軍隊聘請了外國教官訓練,但是士兵總是被派去各地忙於公共工程,因此士兵總是缺少銳氣和團隊精神。至於軍隊的軍官,高階軍官主要是李鴻章委派的,下級軍官則是聘用的,按月發給薪水,和苦力差役差不多,至於軍事法庭,那就根本沒有,賞罰全憑上級的意思。因此,這還不是一支完全意義上的真正軍隊。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地方勢力已經崛起,與中央的矛盾不斷出現,事實上中央與地方出現了“政治分裂”。並且這種分裂滲透到帝國的方方面面。大清19個省,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習俗、語言,彼此不同甚至對立,每個省都有一名幾乎獨立於中央的總督在管理。19個省的總督不相信他們之間有共同的事業,也不可能讓他們為任何共同的目標而奮鬥,因此要建立一直完全屬於大清的軍隊是十分困難的。
大清海軍的情況比陸軍更糟,大清有四支艦隊,但是它們彼此獨立,缺乏聯合或者統一。李鴻章在一兩年的時間裡建立了一支有12艘戰艦的艦隊,效率很高,但是這支艦隊的主要任務不是應對外來的挑戰,而是用來保護北京。透過觀察,李鴻章不懂海軍建設,在北洋水師,最小的艦艇居然裝配最大的火炮,完全沒有效率可言。由於英國人擔任總稅務司一職,所以大部分軍艦從英國購買,總稅務司的三名屬下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準軍官”,因此擔任了北洋水師的海軍提督顧問。可是當這支海軍到達天津時,天津海關的一名德國籍官員竟然獲得了這支艦隊的控制權,此外,兩名法國海軍軍官也被高薪聘請,但卻沒有指明具體指著。三個國家的人互相看不順眼,彼此妒忌,根本發揮不了真正的作用。而中方的軍官,沒有軍銜、沒有團隊精神、沒有海上作戰經驗、沒有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沒有勇氣、有的是腐敗,這寫因素抵消了這支艦隊的質量,使北洋水師的戰鬥力毫無價值。和平時期,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總督手裡的玩具和誇耀資本,將來發生戰事,這支海軍將成為犧牲品。
在薛斐爾看來,大清帝國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大清所做的努力毫無所獲。很快,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薛斐爾的判斷得到了驗證。
甲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