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中曾經寫道:“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白求恩是著名的胸外科醫生,在抗日戰爭期間,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加拿大的舒適生活與優異的待遇,來到了中國。
他以精湛的醫術、赤誠的熱枕,為中國的抗日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毛主席在讚揚白求恩時所指的“這點精神”,在筆者看來應該分為兩個方面。其一,在精神上講求無私奉獻、捨己為人;其二,在工作中要精益求精、極端熱枕。
“2018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中,就有這樣一人:他把白求恩的精神發揚到了極點,成為了毛主席筆下“高尚”、“純粹”、“有道德”、“脫離了低階趣味”、“有益於人民”的人。
她就是馬旭,一個1933年出生在黑龍省哈爾濱市木蘭縣的小姑娘。
馬旭1947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與黃繼光在同一個部隊,先後以外科軍醫的身份,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中南戰役與後來的抗美援朝大戰,為中國的解放事業立下了累累功勳。
馬旭回國後在第一軍醫大學進修,畢業以後回到了武漢軍醫院,繼續為華中地區的醫療事業做貢獻。
不久,軍區成立了空降兵部隊,馬旭作為醫療人員成功入選,為了更好地救護戰友,她克服萬難成功學會了跳傘技能,成為了中國空降兵歷史上首位跳傘女兵。
退休後,馬旭又與丈夫繼續為空降兵的保障作研究,發表了眾多建設性的科研論文,並獲得了多項研究專利。
馬旭一生沒有子女,與丈夫的收入也都還不錯,可他們夫妻二人卻一直都秉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2018年,時年85歲的馬旭奶奶,無意間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則家鄉木蘭縣的訊息,勾起了她幼時的回憶,於是她打算為家鄉人民做些什麼,與丈夫商量後,最終決意把他們省吃儉用、含辛茹苦攢下的1000萬鉅款捐獻給家鄉的教育事業。
本文,就來帶大家走進馬旭的精彩一生,解讀這位木蘭縣的“花木蘭”、“白求恩”是怎樣煉成的,以及1000萬鉅款的捐獻始末。
1933年的黑龍江,已經淪為了日寇的殖民地,在日本侵略軍窮兇極惡地盤剝欺壓下,黑龍江人民的生活都籠罩在一片巨大的陰霾下。
馬旭的出生,為她家帶來的,大抵艱難比欣喜更多一些,因為家中經濟條件有限,多一個人,就要多解決一份口糧的問題。
可是馬旭的父親卻十分稀罕這個小棉襖,哪怕每天再辛苦,回到家中只要看到這囡囡,便覺得一切的苦與累都是值得的。
1937是中國的大災之年,同樣也是馬旭一家的大災之年。馬父在這一年不幸因病去世了,唯留下馬旭與母親弟弟相依為命。
彼時的東北,底層人民的生存很是不易,沒了馬父這個勞動力,馬家的生活變得尤為艱難:馬旭四歲,他的弟弟剛剛會走路,都得母親照看著。
馬母自學了認字和說書,這樣既能掙來一些錢財維持生計,又能照顧一雙兒女,最要緊的是用這種形式來教育子女,也能教會孩子一些人生的道理。
馬旭很喜歡聽母親的說書,尤其是平陽公主、楊門女將、花木蘭、梁紅玉等巾幗女英雄的故事,更得馬旭青睞,她常常幻想著自己就是故事裡的女主人公,身批戎裝保家衛國,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去揚那女兒志氣與英名。
此時的東北,就是一片災難的海洋,身處其中的馬旭,時常能聽到鄰里們所講述的日本侵略者造下的冤孽:抓年輕力壯的人做苦工,給他們修築工事,往往是一去就再也不見回來;
更有一些地方,因為屯裡出了個反日誌士,就被鬼子把全村都給燒了;還有很多地方,日本人經過時,把村子裡的姑娘都給糟蹋了,姑娘們好多人都不堪受辱,懸樑自盡了……
年幼的馬旭還不是很能理解這之間的悲愴,直到再長大一些,她才慢慢地懂了。
後來小姑娘出落得越發標緻,馬母心中害怕不已,便故意把馬旭當男孩子打扮,說這樣能安全些。
這樣戰戰兢兢的日子,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才得以結束。馬旭以為從此就可以過上安詳寧靜的日子了,卻沒想到和平的生活只維持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東北的戰火又再起了。
馬旭聽家鄉人說戰事因蔣介石而起,因此在馬旭的心中,對蔣介石厭惡不已。
1947年,經人介紹,馬旭加入了中國解放軍。這一年她,只有14歲,考慮到她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且年紀小可塑性強,組織上便把她安排去了東北軍政大學學習。
近一年的學習生涯中,馬旭不僅學習到了豐富的醫學知識與外科技能,更是從思想上認識到了共產主義的先進性,打定主意要全心全意地工作,為黨和人民奉獻出全部的力量。
完成進修以後,馬旭被分到部隊成為了一名醫護兵,像她們這樣剛剛加入隊伍的新人,馬旭都會送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副用作醫學研究的人體骷髏,而這份意義重大的禮物,平時不用時是要放在床底下的。
15歲的馬旭,雖然已經接觸了共產主義的唯物理論教育,相信世界上是沒有鬼神的,但是心裡還是說不出的害怕,尤其是晚上睡覺時總覺得床底下有什麼動靜似的,經常做噩夢。
有一次,剛剛進入睡眠的馬旭,感覺床底下好像有什麼伸了出來,在床板上不停地敲打,嚇得她一骨碌就跳了起來,直接裹上棉被跑了出去。
受到驚嚇的馬旭邊跑邊叫,驚得同營房的戰友以及不遠處的指導員都趕忙過來檢視情況,馬旭只得紅著臉地搪塞,說是自己做了一個不得了的噩夢。
也就是這次,才讓馬旭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短處就是膽子太小!馬旭心想,這可不行啊,在未來的戰場上,槍林炮雨、血肉模糊的場景可都是她要去勇敢面對的,如果自己連個不會動彈的人體骷髏都無法戰勝,如何去面對那些鮮活的受傷戰友,為他們治療傷勢呢?
從小吃過無數苦的馬旭很是要強,決不會因一副骨頭架子就退縮。母親曾經講的那些故事,她都牢牢地記在心中,花木蘭這樣的女英雄,可都是親自提刀扛矛殺人的,既然她們都能戰勝自己,馬旭相信自己也一定可以的。
於是馬旭強制自己每天與人體骷髏打交道,甚至晚上會把裝著骷髏的箱子開啟,鍛鍊自己的膽識,沒多久馬旭就勇敢地闖過了這個難關。
來到部隊後,馬旭一直跟隨著老軍醫學習戰地救治技巧,並且將學來的技巧與自己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相結合起來,晚上還要繼續熬夜鑽研,努力上進的馬旭也深得前輩的青睞。
在當時,隊伍裡的軍醫基本上都是男性,女性的話大多是做護士,馬旭這個軍醫新人,要適應緊張的戰地醫療,是頗不容易的。
可是,這一切都不曾難倒這個15歲的小姑娘,她硬是憑藉著自己的意志與努力,克服了一切困難,在最短的時間內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外科軍醫。
沒有多久,遼瀋戰役打響,幾乎每天都有很多解放軍傷員被抬到後方軍醫院,馬旭每天都要處理許多傷患,這絲毫不比前線的戰鬥輕鬆,忙活一天人都要累虛脫了。
遼瀋戰役結束後,平津大戰又開始了,隨後又有解放大中南,馬旭跟隨東北野戰軍以最飽滿的姿態入關,在關內戰場上給黨和中央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馬旭以自己出色的外科醫術,在前線挽救回無數戰士的性命,給他們最為精心的治療,讓許多戰士在最短的時間內康復,重新回到戰場上。
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的功勞,也有一份屬於馬旭,因此組織授予了她“解放勳章”。
1949年9月,中南地區全部解放,馬旭作為醫務骨幹,被留在了武漢軍醫院,以重建中南地區的醫療事業。
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馬旭與所有國人,都為之歡騰振奮,心想屬於中國人民的好日子終於來了。
可是好景不長,中南地區的醫療事業才剛剛有所起色,抗美援朝戰爭便打響了,作為軍醫中的年輕骨幹,馬旭理所當然地被選派去了朝鮮戰場。
兩年零九個月,這個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持續時間。志願軍在這段時間裡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抗美援朝這個重要時代的眾多灰粒,落在了百萬志願軍的頭上,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座山,可是有國內四萬萬同胞的傾力相助,這山也便不那麼沉重了。
馬旭以完全忘我的狀態,投入到了一場又一場的戰地救治裡,這個剛剛成年的小姑娘宛若一個鋼鐵鬥士,以手中的手術刀為武器,頑強地進行著一場又一場與死神的較量,硬是從閻王手裡救回了無數志願軍戰士的性命。
新中國不會忽略每一個人的奉獻,志願軍領導更是英明體察,馬旭的所作所為均被上級看在眼裡,雖然她不曾像志願軍戰士們那樣親赴陣前殺敵,可她在後方戰鬥的作用絲毫不亞於前線將士。
為此,中朝兩方先後授予了她“抗美援朝紀念章”、“保衛和平紀念章”、“三等功勳章”等榮譽勳章。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對於馬旭來說,還有一件事情很是重大,那便是遇到了此後一生相濡以沫的良人——顏學庸。
顏學庸也是一位軍醫,二人有著共同的事業、理想、信念,是同道中人與革命同志!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落下帷幕,回國後的馬旭被保送進了第一軍醫大學深造。這一年,馬旭20歲,從14歲參軍開始,她一直都在不停地戰鬥,別的女孩子在這個人生階段裡,所經歷的天真與浪漫,她都不曾有過。
她有的只是一次次與死神戰鬥的經歷,有的只是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從業六年有餘的馬旭,親手治癒過無數患者,可也親手送走過不少病人,每當經歷後者的時候,馬旭就在想如果自己再強大一些,是不是就可以有所挽回。
因此,馬旭很是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進修機會,只有把自己武裝得更強大,在未來的軍醫生涯裡才能少一些遺憾。
三年的學習時間中,馬旭珍惜著每時每刻,就像戰鬥一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畢業時她的成績:全優!
組織結合馬旭的過往經歷以及國家的需要,將她安排去了武漢軍醫院。
1961年,在武漢軍醫院工作了五年的馬旭,再次迎來了人生的一次巨大改變——去空降兵部隊工作,她也由此再度開啟了另一段傳奇人生。
我軍空降兵部隊初建於1950年,是解放軍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的現代化戰爭中,大規模、大兵團作戰肯定會愈發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小規模的區域性突擊作戰,而這就註定了空降兵的重大作用。
為此,1960年代初我軍開始組建專業的空降兵部隊,馬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軍醫的身份被選拔進去的。
當時的空降兵部隊,僅僅只有兩名女性,馬旭是其中之一,他們是負責醫療、通訊等後方保障的,不允許參與跳傘。
這在今天看來有些不合時宜,畢竟作為空降兵部隊的醫療人員,是有很多的時候需要去執行緊急任務的,不會跳傘的話,這不是有了非常大的限制?
可在當時,“女兵不適合跳傘”這種理念,在部隊中還是頗為根深蒂固的,在馬旭之前也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可馬旭認為,作為空降兵的軍醫,就必須學會跳傘,不然不能跟著戰友身邊,又怎麼去在戰友受傷的第一時間去為他們救治?
馬旭鄭重地向部隊領導請求參加跳傘訓練,卻被領導無情地拒絕了。原因有二:一是解放軍裡從來沒有女兵跳傘的先例;二是馬旭的體格太嬌小了,身高153公分,體重70斤,就像個沒長大的孩子,完全達不到跳傘的基本要求。
馬旭前後五次提出申請,可領導卻不曾有任何鬆口。馬旭並不因為這就退縮,她覺得花木蘭都可以當將軍,那麼自己也一定可以當一個會跳傘的名副其實的空降兵!
馬旭是那種“立則定之,起而行之”的人,領導不許她參加訓練,她就自己練。可我們都知道,跳傘的訓練是和其他訓練不同的,最起碼得有個高臺和沙坑才可以。
高臺還好解決,隨便找張桌子就可以替代,可沙坑不好弄的。可這並不能難倒英勇聰慧的馬旭,她用了一週的時間,硬是在自己的單人宿舍,挖掘出了一個近一米大的方坑,又偷偷去外面弄來沙子鋪滿。
白天她偷偷觀摩戰士們訓練,晚上回到宿舍模仿。馬旭用宿舍的兩套桌椅,搭成一個簡易的高臺,爬上去就開始了跳傘訓練。
為了達到效果,白天戰士們練500次,她最少也要練到500次,如果時間允許,她還會做得更多。有時候,因為事情忙下班晚了,她太累了會先休息到半夜,再起來訓練。
這一練就是半年,因空降兵部隊裡幾乎都是男兵,另一個女兵距離她比較遠,兩人也不多來往,是以她偷偷訓練的事情一直都沒有人發現。
馬旭認為自己的跳傘動作,已經練得毫無瑕疵了,且身體也比以前壯實了許多,已經符合跳傘大綱上的要求。為了能夠讓組織上同意,她便咬破手指寫了一封血書,鄭重申請成為一名正式傘兵。
經過與主管訓練的副師長鬥智鬥勇,馬旭成功爭取到了一次當眾在高臺上試跳的機會,半年多的訓練讓馬旭很是從容,那完美的一跳,驚呆了包括副師長在內的所有空降兵指戰員,也為她正式贏得了登機正式跳傘的資格。
就這樣,馬旭成為了中國空降兵歷史上的第一個女兵,接下來的20多年裡,馬旭與其他男戰士一起訓練、一起戰鬥,成為了“空降老兵”。
馬旭在空降兵部隊服役的20多年裡,累計跳傘次數達到近乎200次,一度創造了三項空降兵之最:最先跳傘、最多跳傘、跳齡最長!
不覺間,馬旭也已年過半百了,身體各項機能已經無法勝任空降兵部隊的高強度工作了,不得以之下,只得離開了她守護了二十多年的藍天大地與空降兵戰友,回到武漢和丈夫一併成為了離休幹部。
然而,馬旭並不曾就此停下發光發熱,而是與丈夫一塊為百姓做義診,每天天不亮,他們的小院子外慕名而來的病人便排起了長龍,其中有武漢當地的病人,也有不少此前經他們醫治過的老兵傷員。
不僅如此,馬旭還決意為空降兵做些什麼,跳傘落地的那一剎那,是最容易造成膝蓋和腳踝受傷的,馬旭就曾親手治療過太多這種傷員,有的不大嚴重還可以回到崗位,可是有的就只得離開一線部隊。
她與丈夫二人查閱了大量資料,進行了數百次的醫學實踐,經歷了無數次的建模,終於在1989年成功研製出了“充氣護踝”,很好地解決了該問題,還榮獲國家專利證書。
後又針對高原和水上跳傘這兩個特殊環境下氧氣不足的問題,研製出了針對性的“單兵高原供氧背心”,解決了這一困擾世界空降兵的重大難題,並再次獲得國家專利證書。
在此過程中,馬旭與丈夫把他們幾十年的研究經驗進行了總結,發表了一百多篇具有重要醫學價值的高品質論文,並接受組織委託參與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等教材,為空降兵醫學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馬旭為國家和軍隊操勞一生,卻始終膝下無子。早年她為了專心工作,徵得丈夫的同意做了絕育手術,丈夫經常調侃說,醫學和科研便是他們的孩子,馬旭很是贊同這句話。
時間來到了2018年,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馬旭,突然間出名了,原因是她和丈夫顏學庸,做出了一個他們認為 “自然而然”舉動——為馬旭的家鄉黑龍江木蘭縣教育事業捐款1000萬。
馬旭在木蘭縣教育局兩位同志的陪同下,穿著一身破舊的迷彩服,去到了武漢某工商銀行支行,向客戶經理說要轉賬1000萬(先期捐300萬,次年再捐700萬)。
引得經理頗為震驚,擔心老人是不是受騙了,還專門向行長和有關部門作了核實,經驗證一切無誤,這才為帶著敬佩的神情,為馬旭妥帖地辦理了轉賬業務。
要知道,馬旭夫婦在生活中可是節約樸素到了極點,住著原來組織給安排的落後簡陋小院,屋裡沒一樣像樣的傢俱,二老也從不逛商場買衣服,穿的都是他們的舊迷彩服,破了就補補,甚至於連菜也捨不得買,在院子裡自己種。
可以說,這1000萬就是二老一生用辛苦和血汗換來的,用幾十年如一日的省吃儉用攢出來的。而今,一下子全部捐了出去,這讓人們紛紛無比震驚,有人問她:為什麼一次性要捐出1000萬?
馬旭淡淡笑著答道:“因為我在家就是個窮孩子,我希望我這個錢捐給我家鄉的窮孩子們……不多不多,我看電視上的大商人都捐一個億呢!可惜我只有這麼多。”
感動中國組委會,在“2018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大會上,給馬旭的題詞是這樣說的:
“少小離家鄉音無改,曾經勇冠巾幗,如今再讓世人驚歎。以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愁,你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耐得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