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社會,封建禮教極為嚴重。
身為九五之尊,皇上的金口玉言無人能駁,往往皇帝的一句話就可以決定許多人的生死,尤其在盛世皇朝當中,更是如此。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聖意難測。皇帝的心思是最難琢磨的,往往皇帝如果從心裡想殺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有再高明的手段,也難逃一死,就比如說乾隆。
當年乾隆想殺掉一個一品大員,為了儲存名聲,乾隆百般暗示其自盡,可這個大臣始終不從。
最終,乾隆冷冷一笑:賜他一床被子,我看他死不死?這個大臣就是一品大員于敏中。
一、一品大員于敏中
于敏中出自官宦之後,家中曾祖父、祖父、父親不僅都是一方官員,更是都有著深厚的文學素養、才高八斗,而繼承了優良血統的于敏中五歲啟蒙開始,便開始學習《四書》。
他的母親對他管教極其嚴厲,為了督促他好好讀書,經常收斂聲音偷偷地站在他的窗前聽他讀書,而他的祖父更是親自教授他《大學》。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于敏中,自然要比他人學習得更加迅速,再加上他本就天資聰慧,年僅十歲時便可以誦讀《五經》。
隨著于敏中的漸漸長大,他所學習到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十五歲時,于敏中便第一次參加了鄉試,中式舉人,可是在參加會試的時候,不幸落榜。
會試落榜後的于敏中回到家中,讀書更加用功,不僅拜師王步青刻苦攻讀《四書》以及十三經,更是連陰陽曆律、佛經道藏等方面的知識都有涉獵。
23歲時,于敏中參加恩科會試考取狀元,自此之後便意氣風發走上仕途。
乾隆九年于敏中奉旨主持山西鄉試;乾隆十年乾隆命其監督山東、浙江學政、後任職上書房;乾隆二十一年任刑部左侍郎;乾隆二十五年任軍機大臣;直至乾隆三十八年,于敏中已經高居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等高位。
可以說,自於敏中高中狀元之後,他的仕途一直順風順水平步青雲,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
按理來說,深受乾隆看重的于敏中,只要把握好這一系列的機遇,不惹怒乾隆,他的一生都將無比順遂。可是,偏偏於敏中卻做了一件最讓乾隆惱怒的事情。
乾隆三十九年,宮內太監高雲從因洩密被抓,經審訊後供出他與于敏中關係密切私交甚好。
這讓乾隆十分惱怒,認為于敏中有成為嚴嵩的想法,於是便想要將於敏中除之後快。可是無緣無故地殺死一品大臣始終對乾隆帝的名聲不好,於是乾隆便想讓其自盡。
二、逼死於敏中
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乾隆起初也是這個想法,他以為只要讓于敏中明白了乾隆所想,于敏中就會乖乖地自盡,可是結果卻出乎了乾隆的預料。
乾隆先是找尋各種機會對於敏中旁敲側擊,暗示其已經惹得龍顏大怒,唯有一死才能讓乾隆消氣,可是于敏中對於乾隆的暗示不聞不問,就假裝聽不明白。
這讓乾隆產生了些許的無力感。
後來,乾隆索性讓一些大臣在平日裡與于敏中接觸時暗示於他,勸他自盡。
乾隆本以為如此直白地“暗示”,于敏中應該能理解了。可是誰曾想于敏中對此仍然是裝傻充愣,後來索性連家門都不出了,一心宅在家裡,使得別的大臣連暗示他的機會都沒有。
乾隆知道後更是大為氣憤,彼時于敏中才六十六歲,還不至於糊塗到理解不了乾隆想讓其自盡的意思。那唯一的解釋就是于敏中在“違抗聖意”。
此時,早已氣急敗壞的乾隆再也顧不得君臣之間的情分,他決定做得更狠一些,逼于敏中自盡。
於是,他命大臣們集體到于敏中家中哭喪,提前給於敏中舉行喪事,使其不得自盡。
乾隆明顯低估了于敏中的求生欲,面對前來為其哭喪的滿朝文武,于敏中在家中是該吃吃、該喝喝,什麼都沒有耽誤,有時甚至還會主動出現在這些前來哭喪的大臣面前,與他們攀談一番。
最後反而弄得那些大臣們哭笑不得,場面極為滑稽。
于敏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亂乾隆的計劃,讓乾隆已經忍無可忍,甚至多次想要直接下旨處死於敏中。
礙於自己的名聲,乾隆放棄了直接下旨的打算,乾隆明白,想要將於敏中逼得自盡,已經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只能讓其心甘情願地自殺,方才能一了百了。
於是乾隆命人找來了一床陀羅經被,送到于敏中的府中,冷笑道:我看他這回死不死。
于敏中此時正在府中裝瘋賣傻自在逍遙,看到乾隆命人送來的陀羅經被,頓時就愣在了當場。
過了不到片刻,只見于敏中收起了臉上的嬉笑,表情嚴肅地整理著裝,不多時便飲鳩自盡了。
三、一床被子的魔力
于敏中寧可三番五次地與乾隆作對,甚至不惜惹得乾隆龍顏大怒也不願自盡,為何這一床被子就可以瞬間讓他心情大變、引飲鳩自盡呢?這床陀羅經被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又代表了什麼呢?
原來,陀羅經被又稱往生被。上面刺繡著許多佛經,在佛教中認為,這種被子有著巨大的功德之力,如果將其蓋在逝者的遺體上,可以賜福給逝者,來生將會有著許多福分。
陀羅經被在清朝時期是被嚴加控制的,除非皇帝賞賜,否則任何人都不得私自使用。
乾隆皇帝賜給於敏中的這床陀羅經被,寓意也很明顯:如果於敏中能夠乖乖地自盡,那麼他還會保留乾隆給他的臉面,讓其風光大葬,如果不然,那麼乾隆就將毫不顧及情面。
于敏中正是理解了乾隆想表達的這層含義,因此才會在見到陀羅經被時老老實實地飲鳩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