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眾號“記憶群島Isles”授權釋出
能夠震驚世界的騙子,大多擁有著一些相似的特質:能言善辯、狡黠、圓滑、膽識過人……然而,一個木訥、遲鈍、神經兮兮的精神病人安娜·安德森卻導演了一出真假公主的好戲,給世人留下驚天謎團。即便科學家最終揭開了答案,在她身後,仍有一批深信不疑的擁躉。
沙皇遇害,子女倖免?
在擁躉眼裡,沒有安娜·安德森,只有阿納斯塔西婭公主,她是在槍口下逃出生天的沙俄末代公主,延續著屈死沙皇的最後血脈。
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後,沙皇統治搖搖欲墜。尼古拉二世彈壓抗議者,卻收穫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在權臣與臨時杜馬的逼宮下,他的退位不可避免。他曾有意傳位給太子阿列克謝,又唯恐患有血友病的兒子無力扛起風雨飄搖的國家。一番猶豫後,弟弟米哈伊爾大公被選為繼承人。這位在軍隊中頗有聲望的大公,思忖再三後,斷定大勢已去,將權杖交給了人民,羅曼諾夫王朝自此走下神壇。
尼古拉二世的命運,暫時交給了臨時政府。起初,人們有意將沙皇一家放逐到英國,又擔心被歐洲列強借題發揮,干擾內政,又改為加以軟禁。在臨時政府裡很有話語權的克倫斯基不願路易十六在法國大革命裡的悲劇重演,宣稱要進行一場“不流血的革命”,他派出三百士兵“看守”尼古拉二世,實則給了末代皇室相當大的自由,這在他們的日記裡不難發現。禱告、散步、讀書,對皇室而言略顯平淡,但對比俄國劍拔弩張的氣氛,軟禁之所已是世外桃源。
好景不長,十月革命爆發,庇護沙皇的克倫斯基喬裝出逃,蘇維埃契卡接管了皇室事務。1918年1月,沙皇一家被遷往葉卡捷琳娜堡。
半年之後,訊息傳來,調防海參崴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反戈,逼近此地,可能會劫走末代沙皇,以動員反抗力量。歷史學家至今也沒弄清,處死沙皇的命令來自蘇維埃高層還是葉卡捷琳娜堡所在的烏拉爾州,只知道執行任務的是契卡出身的衛隊長尤洛夫斯基。
行刑隊藉口臨時轉移,將沙皇一家哄騙至伊帕季耶夫官邸的地下室,匆忙宣讀了槍決命令後,就突然開槍行刑。在地下室裡遭到射擊的有11人,分別是末代沙皇夫婦、太子阿列克謝、四位公主、御醫泡特金、廚師、貼身男女僕人,行刑隊也由11人組成。
但根據尤洛夫斯基1922年的回憶錄,毫無懸念的屠殺似乎並不順利,行刑士兵們胡亂射擊,在一陣槍聲過後,太子、三位公主、御醫、女僕竟然都一息尚存。有些慌神計程車兵趕忙湧上前去補刀,卻發現公主們“胸衣綴滿鑽石,彷彿盔甲一般”,轉而對瓜分財寶蠢蠢欲動。尤洛夫斯基勉強收攏部下,執行完任務,本打算拋屍於一個廢礦井,半路聽聞白軍逼近,就匆匆掩埋在一個泥潭附近。
1918年7月23日,《烏拉爾工人報》正式對外公佈了訊息:“根據烏拉爾州工人、農民和紅軍士兵蘇維埃的決議,槍決了前沙皇尼古拉·羅曼諾夫。這個帶著皇冠的劊子手利用革命的仁慈,活得太久了。”在當年公開的新聞裡,蘇維埃只提及了處決尼古拉二世一人,至於年幼的皇子和公主,當局心知肚明,公審勢必讓他們逃過一劫,而更不人道的秘密處決會掀起國際輿論的軒然大波,索性閉口不談。此舉無疑為世人留下許多遐想空間,皇子公主僥倖逃脫的流言迅速傳遍歐洲,意在反攻蘇維埃的白軍為之士氣鼓舞。即便日後行刑者回憶漸漸流出,流言依然沒有消弭,人們寧願相信,在一片混亂的處決現場,很有可能存在漏網之魚。
各路贗品粉墨登場,精神病人一馬當先
百年前,沙皇死訊傳出後,對於白軍而言,最有價值的名字是太子阿列克謝。一時間,凡是白軍佔領的城市,總會冒出來一個“出逃太子”。
戰亂年代難辨真假,日後因疑似太子成名的有兩人。一個是水手達爾斯基,他自詡是沙皇僅存的後代,還將兒子封為皇儲,被人懷疑患了妄想症。另一個謝苗諾夫,他自稱在死人堆裡爬了出來,不願與白軍為伍,甚至當過紅軍騎兵。此人被關進過精神病院,但他舉手投足之間頗具貴族氣質,不僅熟悉宮廷禮節、精於多門外語,還與阿列克謝一樣患有血友病,讓人們始終對他高看一眼。
無獨有偶,在諸多公主的冒名者裡,領跑的也是一位精神病人。坊間傳聞,倖免於難的公主是17歲的阿納斯塔西婭,在一戰尾聲裡,關於她的流言遠不如阿列克謝那麼多,到了二戰時代,卻在四面八方冒出了不少贗品。
從蘇聯腹地到遙遠的非洲,都有人自稱是阿納斯塔西婭公主,一些版本居然捏造出行刑者與公主墜入愛河的狗血橋段。而在另一些版本里,情節駭人聽聞,聲稱布林什維克看守獸性大發,玷汙了皇后與公主,阿納斯塔西婭甚至誕下了一個男嬰。僅從時間推算,也可知此說的荒謬。貝利亞之子還披露過一個大膽的說法,阿納斯塔西婭躲進了修道院,斯大林還曾專程派人請她到蘇聯參觀。
最早以阿納斯塔西婭公主身份暴得大名的人,就是安娜·安德森。1920年,一個身份不明的女子在柏林輕生,被路人救下,收容在一家精神病院。無名女子沉默寡言、不善交際,本來不會引起波瀾,但與她同住的克拉拉在一份柏林報紙上讀到末代沙皇的遭遇後,恍惚間認定她就是二公主塔季亞娜。不過,無名女子瘦弱的身材與塔季亞娜不符,她又猜測是阿納斯塔西婭。訊息很快在柏林流亡的白俄之間傳佈,好事者紛紛前來探望,但無名女子三緘其口,既不承認自己的身份,也不加以否認。
多年之後,無名女子以安娜·安德森的名字為世界熟知後,才斷斷續續地講出了一些出逃經歷,儘管其中許多細節聽起來可疑,還有一些細節在她每次的講述裡都有所不同——葉卡捷琳娜堡的那場屠殺裡,她下意識躲在了大姐奧爾加身後,卻仍被流彈所傷,昏厥在地。在半昏迷狀態下,她眼冒金星,聽得到耳邊急促的腳步聲。她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被年輕士兵亞歷山大·柴可夫斯基所救,他是黑髮俊朗的波蘭貴族後裔,全家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亞。
不久,聽說蘇維埃在打探阿納斯塔西婭公主的下落,柴可夫斯基決心帶她逃離危險國度。她藏身於填滿乾草的馬車,兩人一路從西伯利亞逃亡到羅馬尼亞,路上盤纏是變賣了公主衣服上繡著的寶石所得。途中,安娜懷上了孩子,只得委身下嫁。組建家庭沒多久,布林什維克刺客盯上了柴可夫斯基,將他暗殺。衣食無著又擔驚受怕的安娜繼續西逃,才有了在柏林輕生的一幕。
這一串故事,並不是安娜·安德森一口氣講述的,而是來源於多次零零碎碎的談話。顯然,這套說辭含糊其辭、漏洞百出:她如何躲過行刑?兩人如何跨越整個蘇聯?她腹中的孩子最終交給誰撫養?她如何在被追蹤的情形下從羅馬尼亞一路跑到德國?除了最忠實的擁躉,圍觀群眾難免對此心生疑竇。
《真假公主》:英格麗·褒曼演繹經典故事
當然,即便是擁躉,也不會被不著邊際的傳奇經歷輕易打動。安娜·安德森能夠脫穎而出,靠的是幾個驚人特質。舉手投足之間,安娜都透露著宮廷氣質,這是鄉野女子不可能具備的。她還熟悉皇室典故,能記起許多外人無從知曉的細節。重中之重是,阿納斯塔西婭公主的腳上有一顆痣,為此動過小手術,安娜的腳上也有相同的痕跡。
安娜最得力的擁躉,是御醫之子格列布·泡特金。他的父親長年陪伴皇室左右,1918年與尼古拉二世一起遇害,他自己年幼之時也多次出入宮廷。他自述,1926年見到安娜,有一種老友重逢的感覺,他小心翼翼提及了一些童年往事,安娜竟然記得不少細節,她說起小玩伴們稚嫩畫筆下的有趣動物,以及他們曾做過的小遊戲,都與泡特金的記憶吻合。
然而,皇室成員卻大多站在安娜的對立面。阿納斯塔西婭的姑姑伊蓮妮公主曾隱藏身份與安娜共進晚餐,安娜沒有認出她,惹得伊蓮妮勃然大怒,從此禁止身邊人再提起安娜。不過也有人說,阿納斯塔西婭幼年之後再未見過姑姑,辨認不出也不稀奇。
但是,安娜幾乎畢生不講俄語,令皇室親戚無法容忍,她自己的解釋是,俄語記載著家破人亡的慘痛記憶,她不願再說起。最能直接證明安娜身份的是流亡丹麥的皇太后瑪利亞,但她從未登門拜訪。
安娜無動於衷,世界各地的圍觀者可坐不住了。在經典電影《真假公主》裡,英格麗·褒曼飾演的安娜·安德森就憑藉在緊張之際咳嗽的小細節獲得了皇太后認可。
儘管著名編劇弗朗索瓦·特呂弗吐槽褒曼在片中服裝笨拙,被拍得很醜,指責導演李維克“懶惰、缺乏想象力、是個溫順的奴隸”,《真假公主》的票房依然驚豔,併為英格麗·褒曼斬獲了1957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在《真假公主》裡,傳聞中出逃的阿納斯塔西婭公主是沙俄皇室存在英國銀行鉅款的唯一繼承人,波寧將軍四處打探她的下落,卻意外發現一位從精神病院逃出的女子酷似公主。在波寧安排之下,失憶的女子參加了嚴苛的訓練,從宮廷禮儀到公主生活細節無不諳熟,彷彿“重造”了一位阿納斯塔西婭。
雖然倖存的皇室成員極力反對,她還是在不經意間打動了皇太后,重獲公主身份。就在為她接風的宮廷舞會前夕,她與波寧將軍墜入愛河,在皇太后的支援下,私奔而去。
電影是對安娜·安德森故事的理想化描摹,安娜還因之得到了一筆不菲的版稅。在現實裡,皇室財產確實是她被排斥的癥結。皇室不希望尼古拉二世的遺產落入身份不明的女子之手。
事實上,沒人確定沙皇遺產的數額具體是多少,也沒人知道密碼。安娜曾經回憶,密碼是一個德語單詞,與某種樹有關,除此之外,她也一無所知。安娜似乎從未覬覦那筆財產,她離開精神病院後,一直靠著富有的擁躉們救濟,後來嫁個了一個把她視為公主的美國富翁,後半生衣食無憂。
終其一生,她從不四處標榜公主身份,擁躉從無數次支離破碎的講述中勉強為她寫出了傳記,人們對阿納斯塔西婭的倖存將信將疑,卻對褒曼演繹的安娜著迷不已。或許對於一些人來說,美好的想象比歷史真相更為重要。
DNA技術顯神威,真相最終天下大白
無論人們關心與否,真相終會水落石出。對於沙皇一家遇害的調查,至遲在赫魯曉夫時代就已經秘密展開了。
當初蘇維埃保密工作十分謹慎,連托洛茨基都不知道皇室下落。赫魯曉夫派人尋找昔日行刑者,用錄音記下了他們的回憶。1970年代,探索真相的重擔交給了電視劇作家日雅波夫,他翻閱了列寧圖書館與中央檔案館的資料後,又幾經波折找到了尤洛夫斯基之子,令人驚異的是,行刑隊的秘密報告仍留存於世。在他進一步追索行刑與拋屍地點之際,沙皇罹難之地伊帕季耶夫官邸卻在1977年被下令推倒,當地長官正是葉利欽。
線索斷了十幾年,蘇聯變成了往事,在葉利欽的支援下,發掘沙皇遺骨的工程得以繼續。在葉卡捷琳娜堡郊外的一片白樺林裡,人們發現了一堆白骨。在將800多塊碎骨頭慢慢拼合起來後,一場屠殺被還原,九具骸骨重見天日,唯獨缺少了阿列克謝與阿納斯塔西婭——難道,數十年來的流言並非虛言?
要揭開謎底,先得確定九具出土遺骨的身份,DNA技術派上了大用場。科學家找到了皇后的母系親屬——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從他的血樣提取DNA,證明了被懷疑是皇后和三位公主的遺骨確實來自皇室。沙皇身份確定則一波三折,科學家最先想到,在1891年的大津事件裡,當時還是皇太子的尼古拉在日本遇刺,他的血手帕留在了博物館。
日方送來手帕,卻發現布料被太多人沾染,會影響最終結果。好不容易找到了沙皇的健在親屬,兩人的線粒體DNA卻不完全匹配。研究者懷疑,尼古拉二世的DNA可能出現了不太常見的異質化現象,只能求助於更精細的比對。在俄羅斯政府幫助下,科學家打開了沙皇之弟羅曼諾夫大公的棺材,從中取下樣本,才終於讓疑惑煙消雲散。
死者身份確定了,安娜的謎底也有機會揭開了。彼時,安娜·安德森已經離世,並進行了火葬。好在,細心的追索者注意到,1979年安娜在醫院做過腸梗阻手術,小腸切片標本被儲存在福爾馬林裡,用石蠟密封著。
切片標本被送到了英國法醫科學中心,權威專家吉爾鑑定,安娜的DNA序列與皇室不同,兩者並無親緣關係。皇室經過反覆調查,懷疑安娜的真實身份是波蘭人弗蘭齊斯卡,一個兵工廠普通女工,傳聞她在1916年因爆炸事故受了重傷,此後又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問題,處於嚴密監護之下,1920年前後突然失蹤,從此人間蒸發。科學家追查到底,找到了弗蘭齊斯卡的親屬,線粒體DNA兩廂對比,完全匹配,童話終結,謠言消散。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個安娜倒下去,另一個阿納斯塔西婭站起來。2000年,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嫗寫信給普京總統,宣稱自己才是真正的阿納斯塔西婭公主,願意將皇室的財產上交俄羅斯聯邦。她過世後,俄羅斯人驗明正身,將其排除在皇室之外。鬧劇沒機會持續太久,2007年,阿列克謝與阿納斯塔西婭遺骸重見天日,一切陰謀論與風言風語都塵埃落定。
俄羅斯紀錄片裡的阿納斯塔西婭公主
如今,沙皇一家遇難百年,殘酷與荒謬皆已遠去。比起阿納斯塔西婭公主生死的紛紛擾擾,人們應該更青睞《真假公主》的溫情演繹,以及那首在中國一度小有名氣的插曲《阿納斯塔霞》——
阿納斯塔霞,你來自何方?可是來自另一星球上?
阿納斯塔霞,你究竟是誰?眼神憂傷,在夢中彷徨?
為什麼嘆息?為什麼驚慌?孤獨和寂寞,就和我一樣?
你可曾想起,當夏日消亡,另一世界,你生長的故鄉。
阿納斯塔霞,笑別舊時光。阿納斯塔霞,春天已在望。
陌生的姑娘,你來自天上,我深愛你,無論你是誰,你來自何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