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來看《長恨歌》如何成為經典名作?
一首名詩之所以能成為名詩,首先要看它的影響,要看它在詩歌史和文學史的地位。
這兩點《長恨歌》都已經具備,是不言而喻的。
那麼,一首名詩之所以成為名詩,它必須有能廣為人知、廣為流傳的名句。
一般而言,一首詩都有一個詩眼。也就是詩最出彩、最精彩、最高超、最讓人難忘的句子。
我們先用這個標準來看看《長恨歌》。
它的名句,不是一句兩句,而是好幾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些句子都讓人過目不忘,耳熟能詳,經常引用。
尤其是其中還有一些句子,比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已經越出了詩歌的疆域,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編表達愛情時常用的句子。甚至,成了愛人之間傳遞感情的唯一的金玉良言。
好詩就是好詩,名句多,朗朗上口,讓人難忘,還十分感人。
二、白居易為什麼要寫《長恨歌》?
很多人讀過《長恨歌》,甚至不止一次讀過,而且還很熟悉。
但是,有一點,他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也沒有去考究過,白居易為什麼要寫《長恨歌》呢?
《長恨歌》是哪一年寫的呢?
那是在唐憲宗元和元年的時候,也就是公元806,居易在陝西盩厔(讀zhōu zhì)做官,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市周至縣,當時白居易任職那裡的縣尉。
當時,白居易正好是30歲。
有一天,他和朋友陳鴻、王質夫到馬嵬坡附近的仙遊寺遊玩,
大家自然而然談到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故事。
王質夫就表示,像這樣獨特無雙、影響深遠的歷史故事,如果沒有大作家、大詩人來書寫,將來就有可能慢慢淡化,併為人們所忘記,那樣的話還挺可惜的。
於是,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
可能正是這句話,打動了詩人白居易。於是,白居易深刻構思、孜孜創作,終於有一天,找到了寫作的靈感,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之作。
同去的陳鴻,同時還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但因為功力不濟,別說成為名作了,大多數人連聽說都沒聽說過。
如果不是因為有白居易的《長恨歌》,那麼,陳鴻的《長恨歌傳》早已被忘記得乾乾淨淨了。
三、《長恨歌》的誕生對白居易意味著什麼?
白居易少年成名,16歲時,就寫下了《賦得古原草離別》。
一下子聲震長安城。一個少年從此得名。
那是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的應試之作。連考試的作品,都能寫得這麼好,那隨心之作又當如何?
如果說,這是他的成名作的話,那麼,《長恨歌》應該算是他的代表作。
當然《琵琶行》《賣炭翁》也是他的代表作,但是後兩部作品,在創作時間看,都在《長恨歌》的後面。
《長恨歌》寫於802年,白居易30歲。
《賣炭翁》寫於806之後,到820之前,白居易至少是在34歲之後。
《琵琶行》寫於816年,白居易44歲。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在他的代表作裡,《長恨歌》最早。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白居易其他的代表作的誕生,都多多少少受到《長恨歌》的影響,
或者潛移默化的濡染呢。
有意思的是,《長恨歌》的寫作,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去世40年之後,
不可避免的,它的寫作動機和主題中,肯定有為皇帝之愛大唱讚歌哀歌之意。
然而,即便如此,白居易透過自己高超的詩歌藝術創作才能,
將這一點完全消弭在蕩氣迴腸的詩句之中了,使你幾乎絲毫沒有察覺。
這是大師作為大師的又一高妙之處。
也就是說,從《長恨歌》開始,白居易開始真正步入一個大詩人的行列。
四、《長恨歌》到底好在哪裡?
《長恨歌》裡,除了那些為人稱道的名句,還有很多詩句,和別的詩歌橫向比較的話,水平也要明顯高出很多。
比如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第一句裡有兩個“蜀”,第二句裡有兩個“暮”,第一句的“青”的韻,落在第二句的“情”上。
大家知道,不是詩詞高手,一般不敢用重字,用疊字。
只有劉禹錫敢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只有蘇東坡敢寫“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是北歸人”,也只有李清照敢於寫“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慼戚”。
“蜀江水碧蜀山青”,如今已經成為描寫四川山水的經典樣板。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兩句,
則較為集中地體現了白居易詩歌藝術語言水平的高超與絕妙。
看見月亮的顏色,不是白色,不是黃色,不是其他什麼顏色,而是傷心的顏色。
下雨天,聽見風鈴聲響,聽見其他鈴響,居然聽成了腸子一寸寸斷裂的聲音。
傷心到底,傷心欲絕,悔恨到了腸子寸斷的程度。
《長恨歌》藝術上的成就與特色很多,這裡只簡單提到而已。
此外,還需要提到的是,從大體上分,古詩有抒情與敘事之分,而《長恨歌》基本上算是敘事詩,但也有抒情的成分。
或者說,抒情的部分非常自然、巧妙地融入到詩歌敘事之中。
前半截是跳躍性敘事,從“楊家有女初長成”到“六宮粉黛無顏色”,中間只隔了兩句,卻一下子過去了好幾年。
後半截是想象中的敘事,完全憑空想象,構造出一個半人間半仙界的世界。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兩個人在那裡相見了,既像是夢中,又像是另一個世界,更像是在想象之中。
但是,敘事與敘述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讓人彷彿置身其境,為之感傷,為之動情,為之嘆息,或者落淚。
可以說,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方面,融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長恨歌》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
五、如何欣賞《長恨歌》的藝術魅力?
我們今天來看《長恨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個孤立的詩歌文字來看。
要起碼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來講進行賞析、學習、借鑑,甚至,還可以從愛情絕唱的角度,從愛情心理的角度,從詩歌通感的角度,從詩歌本體學的角度,來看這首詩。
它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但卻幾乎後無來者。因為,在《長恨歌》之後,我們沒有看到能夠與之媲美,哪怕是水平比較接近它的詩歌作品,都不曾有過。
相比之下,倒還是白居易本人後來創作的《琵琶行》,可以與之相提並論。但《琵琶行》的寫作,已經到了14年以後了。
總有人說,長詩《春江花月夜》可以頂半部唐詩,或者蓋住全唐。
我想,那應該是在《長恨歌》和《琵琶行》誕生之前,可以這樣說。
或者說,截至《春江花月夜》誕生之時,將它和之前的所有唐詩相比。
除了閱讀《長恨歌》文字,還要透過這首詩,來看白居易整體的創作。
如果可能的話,最好,還能透過白居易的創作,來看整個唐朝詩歌的創作。
這樣,我們從這一篇經典之作入手,就可以在白居易作品以及整個唐詩的藝術海洋中暢遊。
六、將《長恨歌》作為起點,也作為終點!
如果把《長恨歌》作為中國古典詩歌欣賞與學習的起點,那一定是一個很高的起點,
很正確的起點,很有價值的起點,很有前途的起點。
即便是,你對中國古典詩歌有很多的涉獵,有很多的學習,有很多的思考,
那麼,把《長恨歌》作為一個終極樣本,作為一個至高無上的樣本來學習,應該也沒有任何問題。
初學武術的人,要學習衝拳。到了武林高手,仍然要練習衝拳。
就像初學書法的人,要臨帖。到了書法家的地步,仍然要臨帖。
道理是一樣的。
這也是經典的特點,也是經典的獨特,也是經典的魅力。
所以,一個偉大的作品,是永遠讀不完的。
它是一個具有生長性的文字空間,你每次去閱讀它,都會有新的收穫,都應該有新的收穫。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狀況,
你只要捧讀這首經典,都會愛不釋手。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而白居易則是詩魔,可以說名副其實。
所以說,面對《長恨歌》這樣的經典,要認真地讀,用心地讀,下勁地讀,深入地讀,反覆地讀。
你一定收穫滿滿。
而且,讀懂了它,你就讀懂了白居易,讀懂了唐詩。也就讀懂了中國古典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