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傳統的臘八節。這一天,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不過,臘八粥究竟源出何時何地?其最初的文化內涵又是什麼?至今沒有定論。
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
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的三個兒子死後變成了惡鬼,專門出來嚇唬孩子。古代人普遍迷信,害怕鬼神,大人認為小孩兒得病都是這些惡鬼在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民間便有了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熬粥,以驅邪迎祥的習俗。
為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與家隔了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因此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但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以後便在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對忠臣岳飛的懷念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那裡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大家飯”,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煮粥,終於成俗。
臘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對於臘八粥的緣起,還有一個“朱元璋憶苦思甜”的故事。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幼時貧賤,某年臘月初八,他和一群牧童餓著肚子在枯草甸放牧時,發現一個田鼠洞,大家從洞中掏出一堆玉米、豆子、稻穀等田鼠貯存的過冬之物,便將這些雜糧煮了一鍋粥分享。
在少年朱元璋的記憶中,這大概是最難忘的美味佳餚了。後來朱元璋帶著這批窮兄弟起兵,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為表示不忘出身“布衣”的根本,每逢臘月初八,朱元璋都要把這批已成為勳貴的兄弟召到一起,共食一頓雜糧粥,後來他還將這粥賜名“臘八粥”,也稱“王侯臘”。之後,這項本是為了憶苦思甜而舉行的活動,逐漸流向民間,演變成了全社會的風俗習慣。
源於佛教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還有一說。在浙江天台山寺廟裡有一燒飯和尚,名叫阿彌,他為人勤儉,平時刷鍋洗碗,見有米粒豆子之類,都洗淨晾乾收藏好。到了十二月初八佛祖成道日這天,廟裡的和尚都外出募化,各以所得供奉佛祖。
阿彌身無長物,便把一年裡累積起來的米、豆、菜、果等熬了一大鍋粥給大家吃,也算結緣。大家食而有味,便問此粥由來,阿彌便如實相告,和尚們連聲稱好。以後,阿彌每逢十二月初八,都要用累積下來的雜糧菜果燒粥給眾人吃。以後,這一風俗漸漸傳入了民間。
以上諸說,雖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臘八粥的歷史來源與文化內涵還是一個有待繼續研究的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