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變”九十週年,很多人在用各種方式提醒國人不應忘記“國恥之日”。
但是,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日本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當時的日本關東軍,數量遠遠比不上東北軍啊!
此事,需要探討,值得探討。
1、日本發動“九一八”的背景
日本發動九一八,那就是早與晚的問題,這就像,一個野狗惦記著村東頭的一塊肉,雖然有風險,但遲早都會按捺不住去下口。
從遙遠的明治維新前起,日本人中的翹楚吉田松陰就說出了日本的大戰略:收滿洲,逼俄國;並朝鮮,窺清國;取南洲,襲印度。
這樣的言語,早就讓很多日本所謂的俊才佩服不已,並以此為終生目標。
因此,有了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日本人的第一步,他們獲得了朝鮮、臺灣的控制權,要不是“三國干涉還遼”,那時,東北就已經陷落了。
日俄戰爭後,日本人在東北獲得了大量的權益,日本關東軍開始入駐東北,日本在東北開始了佈局:增加在東北的僑民,促進東北的經濟貿易。
日本在東北經營多年,但在東北王張作霖的影響下,日本並未能完全掌控東北,這讓日本人如鯁在喉,很不舒服。
於是,“應該完全佔領東北”的觀點,在日本軍政兩界廣泛傳播。
1927年3月,日本發生金融危機,大量銀行倒閉,經濟萎靡不振。
每當國內有問題的時候,將民眾的注意力轉向外面,是政客們的常用手段。
3月20日,田中義一受命組閣。此人參加過著名的“甲午戰爭”,是個絕對的鷹派人物。田中一上臺,“侵華”的積極政策隨之各種出臺。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田中開會提出了侵佔東北三省,並發表了著名的“田中奏摺”: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對於田中的計劃,有一堆支持者,理由也是五花八門。
一說:“日本在滿州投入了太多,犧牲10萬生靈,耗去20億國幣,收了滿蒙才是正解!”
一說:“如果不控制住滿蒙,日本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
還有說:“支那和滿洲是兩個國家,把滿洲人民從支那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吧!”
更有言論稱:“日本在滿洲的權益是從大清那裡獲得的,和現在的支那國無關!”
接下來,田中準備加快腳步。
第一步,逼著張作霖簽訂修建鐵路事宜。
這是為了日本下一步做準備的,五條鐵路修好,日本在東北就可以來去如風,而且對蘇聯也會造成大影響。可是,張作霖“手黑”,不願意簽訂不利的協議,能拖則拖,能滑則滑。
基於此,日本人就要啟動第二套方案了,把張作霖收拾了。
看似,這是關東軍自己的主意,甚至是河本大作的個人行為,實際上,這是上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結果,田中心知肚明。
1928年6月4日,日本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
當時,河本大作等人制作了假象,試圖嫁禍給南方的國民黨軍隊。
只是掩蓋手段太拙劣,日本在野黨一調查就發現了“關東軍的欲蓋彌彰”,於是,日本民眾都知道那是自家人所為了。
1928年底,張學良易幟,表示跟了蔣介石。而日本天皇等人認為“轟炸張作霖”還是太過魯莽,把東北軍推到了蔣介石那裡。
因為刺殺張作霖的事情,主事者河本大作被降職處分。1929年的7月,田中內閣倒臺,田中首相上任僅一年零三個月。
接下來,日本關東軍繼續研究:如何拿下東北三省。
2、“九一八”爆發,東三省被日本人輕易取得
1930年,關東軍的一個高階參謀石原莞爾,和一些軍中骨幹,在東北進行了旅遊,從南滿到北滿,看了個遍。
他們沒有其它目的,就是要了解更多情況,如果在奪取東北過程中,和東北軍、蘇聯開戰了,如何應付?
旅遊完,石原莞爾等人寫了一個報告《對佔領區統治的研究》。
在報告中,石原莞爾把奪取東北分為了三步:
第一步,利用半年至一年,進行作戰,掌握最大的贏面。
第二步,佔領全東北,將東北三省的財政收入的50%拿來支援關東軍。這是要以戰養戰。
第三步,開始建設東北,除了收取本地的財政收入,引進日本的商人,增加日本的移民,大力開發礦業,增加製造業,讓東北成為日本重要的大陸支撐點。
到這一步,誰如果還要說日本是臨時發起的九一八,那就該拉出去槍斃了。人家預謀已久,步驟很詳細。
要開戰,第一步就是製造輿論,讓國際上覺得日本是正義的。
1931年夏天,第一個能操作的事情出現了,就是著名的“萬寶山事件”。
這個事件發生在長春東北30公里的長春縣,一個漢奸經理違規操作,挑起了當地中國農民和前來承包土地的188名朝鮮人的矛盾。
本來好好協調,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日本的武裝警察參乎其中,推波助瀾,導致事態擴大,死了一些人。
日本人馬上開始在平壤、漢城、仁川等地發動輿論攻勢,妖魔化中國人,於是,朝鮮半島出現嚴重的“排華反華”,結果導致119名華僑被殺,395人負傷,82人失蹤。
日本馬上發起國際輿論攻勢,對外宣稱:滿洲的中國政府,欺負老百姓,排除異己,屠殺朝鮮人,做得實在太差。
緊接著,日本人的間諜中村在東北活動時,被抓獲,最後被處死。日本人得知這事後,再一次放大了此事。
兩件事大肆宣揚,增加影響力,為日本關東軍“替天行道”做準備。
彼時,石原莞爾直接對軍官們說道:到了向東北出兵的良機了!
隨著兩件事的發酵,日本人佔據了輿論高點,開始準備作戰計劃了。
本來,石原莞爾等人計劃9月28日襲擊東北軍的北大營,但是,日本國內和軍內,還是有兩種意見,反對方擔心搞不好影響日本國運,害怕蘇聯出手。
就算蘇聯不出手,東北軍硬抗,也不是那麼輕易就拿下來的。看起來,考慮是有道理的,只是高看了東北軍的堅持。
擔心有變,石原莞爾在關東軍司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許下,計劃提前到了9月18日。
在九月十八日晚上,在柳條湖鐵路,發生了爆炸,鐵軌被炸壞,還損壞了兩根枕木。看來,炸藥放得不多啊,遠遠比不上炸張作霖那次。
日本人自己炸了自己的鐵路,然後找了三個中國人,給其穿上中國士兵的服裝,殺死在了爆炸鐵路那裡。意思是,爆炸是中國人指使乾的。
這理由太過奇葩,誰幹壞事還穿明顯的衣服?
接著,一個電報到了日本關東軍參謀那裡:“北大營三四個連炸了鐵路,然後逃了回去,關東軍追擊到了北大營,並佔領了一角,請給予支援!”
這還有啥說的?開始支援,準備開戰。
萬萬沒想到,此時,北大營的軍士們亂哄哄一片,但不是去打仗,而是來回傳遞訊息:“上面命令,不準輕舉妄動,不準還擊,原地待命!”
到底是誰發的不抵抗的命令?
3、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的命令?
不抵抗的命令一個接著一個,北大營計程車兵們完全懵逼了,這是等著日本人打嗎?可憐的東北軍人,完全處於一個“坐以待斃”的狀態。
在一線的七旅參謀長趙鎮藩打電話請示東北軍參謀長榮臻,請求開戰。
榮臻堅持主張: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
不得已,七旅只能東撤了。
9月19日凌晨5:30,日本人佔領了北大營,投入兵力僅僅500人,死亡2人,傷22人。而東北軍傷亡340多人,大多是在手無寸鐵的狀態下死去。
19日白天,日軍輕鬆佔領瀋陽、東大營,收了兵工廠,控制了機場....。據統計,僅僅在瀋陽,不算其它,損失飛機就高達262架,各種大炮2600餘門,戰車26輛,機關槍3000左右,步槍10萬左右。
日本沒怎麼費勁就把瀋陽佔了。
對於一個軍人來說,再沒有比這更窩囊的了。
最窩囊的是,後來,在上級安排下,東北軍放棄了東北,集體入了關,大好的東北徹底給了日本人。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問題是,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
1946年,抗戰結束,張學良曾經的機要秘書發表演說:9月18日夜,張學良詢問十多次蔣介石,最後得到了唯一的結果,不抵抗。而這些電文還存在著,容不得抵賴。
這是為張學良開脫。當時的張學良還在軟禁中,因此,也無法回應。
很多年後,在張學良獲得自由後,對媒體說道:
我當時認為日本人是純純的軍事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的命令,我希望和平解決此事。
事實說明,我誤判了形勢。到現在,很多人說是中央政府當時下的命令,其實不是。我不能把責任推到中央政府頭上。
下屬說是蔣介石下的不抵抗命令,而張學良說是自己下的命令。到底誰的話可信?
綜合對比各種史料來看,9月18日確實是張學良下了“不抵抗”的命令,但是,張學良早就被蔣介石洗了一次又一次腦。
1931年7月,萬寶山事件後,蔣介石來電:“.....官民須協力抑制排日運動,宜隱忍自重,以待機會。”
這話意思很明顯,不要和日本人對抗,玩不過人家。
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電告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
這兩次的電告,讓張學良肯定了對日的策略和態度,那就是不抵抗。
在1931年9月6日,張學良密電給參謀長榮臻及東北三省政務委員會:
“現在日方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力求穩健。對於日本人,無論如何,我方務當萬分隱忍,不可與之反抗,以免釀事端.....”
到了9月11日,蔣介石和張學良在石家莊會面:
“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請國聯主持正義,和平解決。”片刻後,蔣介石再次說道:“我這次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嚴令東北全軍,凡遭日軍進攻,一律不抵抗!”
蔣介石三番五次地告訴張學良不要抵抗,一遍遍地分析形勢,進行中日對比,如此,張學良只有一個觀點:如果遇到日本人的挑釁,不抵抗,等國聯主持正義!
於是,在9月19日凌晨一點,張學良下了命令:避免衝突,不抵抗,勿使事態擴大,以免兵連禍結,波及全國。
那麼蔣介石有沒有在9月18日下達不抵抗命令呢?
沒有,蔣介石當時在去江西的“永綏號”軍艦上,訊息第一時間傳來時,正是凌晨,正在睡覺,沒給任何指示。
9月19日下午,蔣介石飛回了南京併發出了第一封電報,大意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太張揚,引起民眾情緒。
蔣介石和張學良採取了不抵抗,把希望放在了國際聯盟那裡,可惜,國聯讓人很失望,一是並不完全為中國說話,二是國聯根本拿日本沒辦法。
到那一步了,日本人怎麼會聽國聯的?
東北地方一塊塊丟了,但蔣介石和張學良仍然主張不抵抗,並且在後期讓近20萬大軍入了關。
日本人本來想要用半年到一年時間解決東北問題,沒想到幾天就解決了,這讓日本完全膨脹了,中國人太弱了,因此,也就有了6年後的全面侵華。
張學良在後期後悔不迭,東北軍也對日本人充滿了仇恨,因此也就有了後來的“西安事變,逼蔣抗日”。這是對九一八事變的救贖,也是對中國民眾的一個負責任態度。
九一八已經過去了90年了,相關的大人物們都是黃土一抔,已然歸去,但留在中國歷史中的那一頁“恥辱”,將永遠存在,並提醒中國人:勿忘國恥!勿忘國恥!過度讓步和不抵抗絕不能換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