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鷹鼎
朝代:新石器時代
出土時間:1957年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陶鷹鼎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的產物,1957年陝西華縣太平莊殷大爺正在犁地,挖出了這麼一個陶罐子,剛出土時黑不溜秋,但造型完好,於是就被大爺拿回家,做了雞食盆。
1958年北京大學歷史系師生組成的考古隊在陝西華縣泉護村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殷大爺急忙趕回家將這個陶罐子拿了出來交給了考古隊。
經過專家鑑定,陶鷹鼎高35.8釐米,口徑23.3釐米,通體採用雄鷹站立的造型,鷹眼圓潤有神,鷹嘴向下自然彎曲,是原始藝術與實用物品結合的完美體現,是極為難得的遠古時期藝術珍品。
仰韶文化,發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從甘肅到河南之間,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它存在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距今約有7000年。因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
虢季子白盤
朝代:西周
出土時間:清道光年間(具體時間不詳)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朝道光年間,當時的陝西眉縣縣令徐夔聽說有人在地裡挖出了一件寶貝,自以為讀過幾天書的他認定這是一件古董,做工精美價值連城。於是在徐夔卸任之際將此物帶回了老家江蘇常州。後來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奉命留守常州,這虢季子白盤又成了陳坤書的私藏。
同治三年直隸提督淮軍名將劉銘傳在跟隨李鴻章鎮壓天平軍,攻進了常州城之後,劉銘傳就大搖大擺地住進了護王府。
一天夜裡,劉銘傳在書房看書,此時夜間四下無聲,只聽見馬廄傳來一聲悅耳的金屬打擊之聲。出於軍人的警覺,劉銘傳隨即前往馬廄,原來是馬蹄的蹄鐵撞擊到了馬槽,劉銘傳不禁感嘆天平軍真是奢靡連馬食槽都是銅做的。劉銘傳俯身細看發現此馬槽體型碩大,槽內泛出黝黑的金屬光澤,兩邊還有護耳。次日劉命人將馬槽清洗乾淨,只見外壁四周佈滿古樸的紋飾,內底有篆刻文字,通篇工整嚴謹,劉斷定此物不凡,隨即運回了合肥老家。
到了民國時期,軍閥日寇知道劉家有寶物,紛紛前來索要甚至武力威脅。劉家後人自知胳膊擰不過大腿將虢季子白盤又深埋進了地下,全家出門逃荒。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劉家後人才將此盤挖出捐獻給國家。
後根據盤內銘文得知此盤為虢季子在洛河北岸大勝獫狁,周宣王為了表彰其功績特地製作此盤以示封賞
曾侯乙編鐘
朝代:東周(戰國)
出土時間:1978年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1977年9月一支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部隊來到湖北隨州郊區平整山頭準備修建工廠地基時,偶然發現了一座古墓。隨後上報湖北省有關部門,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迅速前往現場勘查,確定這是一座戰國早期的墓葬。
隨著考古工作的有序開展1978年5月,將墓穴內水位抽出至棺槨50釐米處時,露出了漆面木架,梁體粗大沿牆大約7米長;立柱之上有銅人抬手而舉撐起第二層木架。隨著清理工作的深入12個大型甬鍾及一個鎛鍾出現在考古隊的視野,6月15日共計65件編鐘及整個鍾架都安全的清理出土。甬鍾正面、鉦部有“曾侯乙乍持用終”錯金銘文,可以確定編鐘的享用者正是曾侯乙。
曾侯乙編鐘整體高273釐米、寬335釐米,架長748釐米,甬鍾最大的高153.4釐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高20.4釐米,重2.4公斤。鐘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鍾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48千克合4.42噸。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的歷史,每件甬鍾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儲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他代表了中國先秦時期禮樂最高技藝。
編鐘整體採用了“複合陶範”的鑄造技術、鉛錫為模料的熔模法,加之鐘壁厚度的合理設計、鼓部鍾腔內的音脊設定位置爐火純青,編鐘通體含錫量為12.49%—14.46%,含鉛量1%—3%,餘為銅及少量雜質。經過對比編鐘對於合金比例的運用,與現代聲樂特性有著合理科學的聯絡。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打破了十二律是古希臘傳來的說法,表明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掌握了完整的十二音律體系。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編鐘第一次演奏了樂曲《東方紅》。
商青銅神樹
朝代:商
出土時間:1986年
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1986年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工作已經開始,考古人員在四川廣漢市三星堆遺址中意外地發現了兩座祭祀坑,青銅神樹就在其中。
剛發掘出的青銅神樹,主體斷成了三截,樹枝及花鳥碎片散落一地,經過考古人員辨認發現,早在青銅神樹被埋在土裡之前就已經被認為的破壞並焚燒。經過10年的修復1997年青銅神樹藏於三星堆博物館。嚴格來說青銅神樹共有8棵,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青銅神樹1號,二號神樹損毀太過嚴重目前還在修復之中具體形態不明。
1號神樹由基座和主體兩部分組成,主幹分為三層節節攀升,樹枝上又分出兩個果枝,全樹共有九隻鳥,立於果枝之上,惟妙惟肖。
青銅神樹是古蜀文化的代表,是古蜀文明青銅鑄造技術的最高體現;銅樹是古蜀先民溝通人神和上達天意的象徵。
春秋蓮鶴方壺
朝代:東周(春秋)
出土時間:1923年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1923年蓮鶴方壺在河南新鄭鄭國國君大墓出土,一同出土的還有其他的玉器金銀,正是因為鄭國大墓的發掘,讓河南省博物館的建立成為了現實。1927年蓮鶴方壺成為河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抗日戰爭時期,費盡周折得以儲存,1948年冬,國民黨政府要求河南速將本省文物運至重慶準備運往臺灣。眼看蓮鶴方壺已經打包封箱,千鈞一髮之際解放軍的出現,救下了這個國寶。
蓮鶴方壺為出土時為一對兩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故宮博物院藏高125.7釐米,稱“立鶴方壺”,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釐米,稱“蓮鶴方壺”。兩件方壺均為64.28公斤,口為方形,長30.5釐米,寬54釐米。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蟠龍紋。
1999年蓮鶴方壺複製品被當做外交禮品,贈送給外國元首。
-END-
作者:楚州牧
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