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文章主要是從文獻的角度去解讀夏王朝,本文換個角度,談下夏王朝有關的考古發現與文獻的對證問題。
分佈區域能看到什麼
我們先上一張圖,如下
這張圖是我們根據龍山晚期和二里頭時期主要考古遺址分佈做的(本文二里頭時期包括新砦期,後文不贅述),紅色圓點是二里頭時期的主要考古遺址分佈,綠色菱形框是龍山晚期王灣三期的主要遺址分佈。
鑑於歷時性的複雜,我們不做歷時性分析。見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二里頭時期的考古文化遺址分佈範圍基本上就是以王灣三期的考古遺址分佈範圍為基礎,西北方向加進來龍山晚期三里橋文化的區域,東北方向囊括了少部分後崗二期文化的地域,西南徹底佔據了主要由石家河文化控制的南陽盆地,並向南控制了原石家河文化的核心區域。東部基本上就是覆蓋了造律臺文化的核心區。
從遺址分佈上,我們不難得出來一個很明顯的結論,二里頭文化就是以王灣三期為基礎,融合了三里橋、後崗二期、造律臺、下王崗、石家河諸多考古文化的綜合體。這點與學界對各支考古文化的研究認識是可以相合的。
綜合文獻上的記載,王灣三期的鯀禹集團將三里橋的先周、下王崗的三苗、造律臺的伯益皋陶、後崗的共工氏幾個大的族群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單中心的廣域政權。也就是我們文獻上的夏王朝。其主體就是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二里頭文化。
我們不妨再開啟先秦文獻,周的先祖稷在夏王朝中任“田正”,管理農業生產,商的先祖冥在夏王朝中任“水正”,主管水利,還有其他一些族群,主要來自東夷人,擔任“車正”等官職,或許此時還有“牧正”這類的職位,雖史料不詳,但此時存在很清晰的社會分工應該是沒問題的,從這個時期考古文化分佈上,我們能夠看出來這些記載絕不是空穴來風的。
我們上文分析過,三里橋屬於先周部落,二里頭時期其主要區域被二里頭文化代替,晉西南出現了東下馮型別,我們認為東下馮型別就是先周族群的早期文化(先周文化學界討論歷史很久,至今無確定結論,我們認為從考古文化上恐怕很難分辨出來早期周人文化,很可能與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東下馮西進關中,將客省莊驅趕出關中平原,就是先周自竄戎狄之間歷史的真實反映。
三苗已經被徹底征服了,倖存下來的三苗人選擇了南遷,所以夏王朝中沒有三苗人的蹤影。繼承了後崗二期並持續發展壯大的先商也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先商文化通常被認為是下七垣文化,但更早的商文化從哪裡來,學界也是眾說紛紜,我們認為,從地域上來看,後崗二期是其主要源頭應該無大誤),同樣繼承了本地區善於治水的傳統,其先祖冥在夏王朝中任“水正”,善於製作舟船的東夷軒轅氏族群任“車正”,“陶正”估計是歷史悠久的“昆吾氏”來做了。
這樣,以二里頭為都城的夏王朝,周邊有東下馮的先周、下七垣的先商、嶽石的九夷,而從文獻上看,這幾支族群分別有族長在夏王朝內部任重要官職,體現出來一個以夏后氏為核心的國上之國的王朝體系。
這個模式王震中先生稱其為複合制國家,有別於秦漢大一統王朝那種王朝模式,一言中的。事實上,夏王朝很可能做了一次分封。史載“禹為姒姓, 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鄫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此說應為夏王朝分封諸侯的一次歷史記憶。
考古上的無奈
我們前文講過,啟繼位之後,先後擊敗了東夷的伯益、西部的有扈氏、晉南的武觀,無可爭議地成為了天下共主,但隨著啟的逝世,其子太康耽於享樂,在洛汭處遊獵的時候被東夷族的后羿搶去了政權。洛汭大抵就是位於洛河近黃河拐彎之處,具體在哪不好確定,但位於伊洛盆地應該無大謬。
此時的二里頭遺址還是一個小遺址,但距其不遠處有一個稍柴遺址,考古所見龍山時代就已經有一定規模了。此處當為夏后氏同族斟潯氏所在。被斷了歸路的太康只好流落在斟潯氏族地也就是稍柴遺址,無法返回其居地,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新砦遺址。史載“斟潯,太康居之”即是源於此。
太康在鬱悶中很快也昇天了,不過很可能太康流浪至豫東地區逝世的,據傳這裡有太康墓,不過豫東厚厚的黃沙,讓今天的考古望而生畏了,所以我們至今仍然未見到其相關考古遺蹟。
斟潯氏所處的稍柴遺址自然被后羿所佔,所以史載“斟潯,后羿居之”,太康的出走是否與此有關限於史料的缺失,就不清楚了。想必讀者已經看出來了,我們並不認同二里頭遺址是文獻上的斟潯。
按照史料所載,斟潯本身就是夏的一個親族,分封的一個氏族,作為都城的二里頭怎麼會用某個氏族的名字來命名呢?至於二里頭當時叫什麼,史料無載,我們也不得而知。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作為我國王朝濫觴期的夏王朝還並沒有形成後世那樣的都城制度。雖然我們從二里頭都城及宮殿的形制上可以看到後代都城的影子,但這種繼承顯然不能意味著其首創者已經形成了完善的規章制度,所有禮制的形成都是在後世流傳過程中逐漸完善的。
所以二里頭具備都城的各種要素,但很有可能在夏代並沒有形成都城這樣的概念,只是王的主要居所而已。其實我們往前看下,堯舜所居的陶寺也同樣如此,其圓形的城池明顯與後世無涉,宮城佈局也與二里頭不同,二里頭是後世都城格局的首創者當無疑問。陶寺宮殿形制未見報道,我們不得而知,二里頭的宮殿形制基本上來自古城寨的建築格局。就是那種帶回廊的多進院落,輔以夯土地基和粗大的樑柱。至於王者居中和南北中軸線和九宮格佈局,應該是二里頭時期首創,其背後蘊含著夏人怎樣的宇宙觀,值得我們深思。
后羿玩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他沒有曹孟德那樣的雄才大略,同樣耽於享樂,也去遊獵了。結果被另一支東夷族寒浞如法炮製搶佔了王位,寒浞這個人比較腹黑,不僅殺了后羿,對名義上的天子夏王也沒放過。
我們前面說道太康從稍柴遺址的斟潯跑到豫東地區,很快就駕崩了,他的兒子仲康是后羿扶上臺的傀儡天子,《竹書紀年》上記載他也是居斟潯,所以後羿也居此就順理成章了,否則就無法“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仲康做傀儡天子自然很鬱悶,過了六年就駕崩了。
仲康子“相”隨後繼位,不過有些奇怪,相居的不是斟潯,而是“商邱”,商邱在哪幾千年來眾說紛紜,從考古上來看,應該不是今天商丘的地區,商丘這裡分佈著嶽石文化和先商文化,不是二里頭文化的分佈區。由於這個地區屬於黃泛區,地名上各種丘和崗,後來帝杼也居了個“老丘”,我們推測相居的這個“商邱”很有可能就是帝杼的老丘。史家在流傳過程中出現誤讀也是常態。
相怎麼會去豫東地區了?史料不詳,我們做下推測吧。我們上文說道太康流落到豫東地區,沒兩年就駕崩了,其子仲康在斟潯繼位,仲康系后羿扶持起來的傀儡,是后羿從新砦擄過去的,還是仲康也跟著太康遊獵居在斟潯被后羿又搶佔了的,還無法確知,應該都有可能吧。但是,很有可能“相”是跟他爺爺一起去遊獵的,並一同流落至豫東。仲康繼位六年就駕崩了,相於是在豫東重新扯起了夏的大旗。這時候的相明顯處於獨立狀態,而且繼位當年就征伐了淮夷,第二年又征伐了風夷和黃夷。這是在開疆擴土。鑑於夏王機地區還在後羿手裡,相向東進軍的目的應是擴大自己的勢力,而相的依仗就是跟隨太康一起過來的斟潯氏。
我們繼續看史籍,相征伐東夷人取得了不小的勝利,因為在第七年的時候,於夷就過來朝拜了。然而,相八年寒浞就殺了后羿,我們從史籍的隻言片語可以看出來,后羿這人實際上沒有多大的野心,首先他對成為天下共主沒什麼興趣,否則不會扶持仲康登基,再有這哥們也是四處遊獵,沒有遠大抱負的一主。寒浞就不同了,殺了羿之後迅速向東進軍。
相七年剛接受了於夷的朝拜,九年就遷移到斟灌去了,斟灌在哪不清楚,應該進入了東夷人的地盤。說明寒浞對相發動了攻擊,史籍上只是說寒浞讓他兒子去了“過”,這個“過”具體位置不詳,很有可能在東部,寒浞等於調動了其老家族群的勢力,後文少康反攻的時候也出現了這個“過”地。
相在寒浞的逼迫下被迫東逃,十五年的時候,寒浞又進攻戈國,戈國投降,到了二十六年,寒浞派他兒子滅了斟灌。這時候的相逃到了“斟潯”,這個斟潯自當是一併東來的斟潯氏新駐地,已經在魯西南地區了。二十七年,寒浞兒子澆進攻斟潯,竟然玩了把水戰,在濰水上一番大戰,相的軍隊覆滅,二十八年,寒浞讓他兒子澆把夏王相殺了。
寒浞歷經二十年,終於殺了夏王,自立為什麼王不清楚,總之實際上已經改朝換代了。不過相的王后懷著相的遺腹子逃到她的孃家,生下了少康,少康長大後逃奔有虞氏,娶了有虞氏兩個女兒,算是結下了姻親,有了一定勢力,少康在夏的舊臣伯糜幫助下,召集了夏的舊部,對寒浞進行了反攻,滅了曾經背叛的戈國,在“過”地殺了寒浞兒子澆,最後殺了寒浞。夏王朝得以中興,史稱少康中興。如史料所載,斟潯氏與斟灌氏自然也隨著少康回到了其原來的駐地。
這段歷史大概五六十年,最後以夏后氏復興結束,不過整個過程發生的地域基本就是豫東和魯西這個區域,幾千年的歲月,這段歷史早就被埋在厚厚的黃沙之下了。相距千年的開封城我們尚難窺其真貌,近四千年前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自然也難以看到其真容了,唯有史籍上的隻言片語和民間口耳相傳的一些地名可以讓我們獲得一絲線索。
但考古上也不是完全無從下手,發生在夏后氏核心區的考古遺物的變化也能從一個角度反映出來這段歷史的影子。
被學界公認為夏代早期文化的新砦期從時間和空間上基本處於這段歷史時期,有學者注意到了新砦期所蘊含的東部族群文化的因素,並推測其反映的是后羿代夏的歷史,事實上這種對應的確考古證據比較單薄。我們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到,夏夷實屬聯盟,夏的建立是離不開東夷族群的大力支援的,夏文化中含有大量偏東夷的文化因素也很正常。
有學者根據新砦少見顯示軍事的遺物出土來佐證其無軍事價值也有其合理性,不過話說回來,夏夷在初期基本上是和平相處的,禹的時代自不必說,大禹的威望被後世所公認,自當不會是無緣由的。啟的時代實際上我們也沒有看到大的衝突,啟和伯益之間應該屬於和平交接。
那麼后羿代夏究竟如何去辨識呢,我們認為新砦期上承王灣三期和下繼二里頭文化這個特徵其實就是這個歷史最好的註腳。
我們知道,通常沒有外力的作用,以陶器型別為主要判斷依據的一支考古文化通常不會出現很大變化,這個外力往往伴隨著人員的遷徙,新砦期總年代不足百年,卻完成了王灣三到新砦再到二里頭的這樣文化的變遷,正是因為后羿帶來了大量的本族人群造成的。而從文獻上我們知道,后羿代夏實際上是以夏人代夏,這裡面並無大的軍事衝突。而後來寒浞與相以及少康的衝突主要發生在豫東地區,並非夏人的核心區也就是鄭洛地區。所以這裡未見軍事戰爭遺蹟也是很正常的,但由於人群在這個期間出現了反覆大規模變化,所以我們能夠看到考古文化在短期內出現了明顯的不同。
新砦通常被分成三期,一期為王灣三期文化,二期為新砦期,三期已經是二里頭一期了,如果按照100年來看,開始的一期當為啟時代,二期為寒浞后羿時代,三期則為少康中興以後的時候了,當然,我們不能按照考古年代的絕對時間強行劃分,之間的過渡往往我們無法觀察到。還是應該用一個長時段觀察的視角去看待。
少康復國後做了哪些事,周的先祖不窋和商的先祖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少康復國,其子杼也是居功至偉,父子倆又給我們貢獻了怎樣的歷史記憶,我們從考古上又能夠看到哪些現象,我們下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