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後,膽大、心細、樸實、機智的芳林嫂,逐漸被人們熟悉和喜愛。作為《鐵道游擊隊》裡唯一的女性角色,芳林嫂的戲份並不多。
劇中芳林嫂是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出於對鬼子的恨,她照顧受傷的鐵道游擊隊隊長劉洪,並把自己的家作為游擊隊的據點……
她,機智勇敢、堅貞不屈、敢愛敢恨、美麗溫婉,給整個作品剛硬雄渾的基調上增添了一抹柔情。
人們記住了芳林嫂這個名字,那麼這個芳林嫂是真有其人,還是作家劉知俠的筆下虛構出來的人物呢?
其實,《鐵道游擊隊》是由劉知俠同志於抗戰勝利前後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後,長期深入魯南軍區鐵道游擊隊體驗生活、跟蹤採訪收集素材創作而成的。可以說,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有生活中的原型。比如大隊長劉洪,就是現實中的前大隊長洪振海(犧牲)與後任大隊長劉金山的結合。
(芳林嫂劇照)
在訪問中給劉知俠印象最深的是三位幫助鐵道游擊隊的棗莊婦女。芳林嫂這一人物形象,就是劉知俠根據三個女性英雄的抗戰事蹟綜合塑造而成,也可以說,“芳林嫂”是棗莊無數個革命女性的化身、是魯南眾多支援我抗日武裝的民眾縮影。
書中的女主人公芳林嫂被人們所熟識。然而生活中“芳林嫂”原型的傳奇故事,卻鮮為人知。
二嫂劉桂清最初,劉知俠在寫作《鐵道游擊隊》前,到魯南採訪時,劉桂清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桂清1899年生於微山湖西岸的江蘇省沛縣大屯鄉徐樓村一戶貧困農民家中,她18歲那年與劉廟村青年劉應奎結為夫妻。劉應奎兄弟4人,排行老二,鄉親四鄰都稱劉桂清“劉二嫂”,她的三兒子劉宗禮是鐵道游擊隊大隊長劉金山的通訊員。1938年3月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了臨城一帶,當地民眾自發掀起了抗日活動。已近不惑之年的劉桂清,在村裡帶頭給抗日武裝做軍鞋、送軍糧、掩護傷病員等,表現非常出色。1939年秋,她與中共沛滕邊縣委領導的以孫茂生為隊長的臨城鐵道隊建立了聯絡,並積極從事黨的地下交通工作,為鐵道隊偵察敵情,遞送情報。1940年7月,經孫茂生介紹,劉桂清與魯南鐵道大隊的杜季偉政委、洪振海大隊長取得了聯絡,魯南鐵道大隊在劉桂清的家設立地下聯絡站,她就此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女交通員。後來,她看到隊伍不斷擴充、新隊員不斷增加,而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不足,便主動地透過各種關係為鐵道大隊籌集錢款,購買槍支、彈藥和藥品等。為支援部隊,她賣掉家中僅有的幾畝好地,換成糧食送給部隊,自己一家人卻吃糠咽菜。劉桂清不僅自己積極從事抗日活動,還時常發動兒女們為鐵道大隊傳遞情報,為在自己家落腳的鐵道隊員站崗、放哨和安排食宿等,照顧得無微不至,鐵道大隊的領導同志經常在她家開會和休息,傷病員在這裡救護、養傷,大家感到非常安全,十分放心。當她得知鐵道大隊因戰鬥任務的需要急需擴充力量時,便毫不猶豫地將3個兒子送去參加了鐵道大隊。(送子參軍)1942年,一個寒冷漆黑的夜晚,魯南鐵道大隊中隊長田廣瑞在劉廟村劉二嫂的家裡妄圖槍殺剛被魯南軍區派來鐵道大隊任政治協理員的趙寶凱,然後叛變投敵。關鍵時刻,劉桂清沉著機智地大聲勸解田廣瑞,並阻止他開槍。趙寶凱也趁田廣瑞不注意,在劉桂清全家幫助下,迅速隱蔽起來。田廣瑞因心中有鬼,便慌不擇路地逃出了劉桂清家,不久之後就與副中隊長楊茂林一起投敵叛變了。為了把田廣瑞叛變革命的情況報告鐵道大隊,她不顧叛徒的攔截、盯梢,更不顧自己和全家的安危,顛著一雙纏裹過的小腳,夜間巧妙地把田廣瑞叛變的情報送給正在執行任務的部隊,避免了更大損失。(連環畫中的芳林嫂形象)
劉桂清的革命精神受到上級表揚和抗日群眾的讚揚,但敵人對她恨得要死。1941年5月和1942年7月,她先後兩次被敵人逮捕,在酷刑面前,她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始終沒有洩露黨的機密。1942年全國大旱,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 她撫養烈士子女多人,有的長達4年之久。解放戰爭初期,她不為國民黨還鄉團的誘惑所動搖,毅然隨部隊轉移到河北革命根據地,並將身邊的子女送去參加解放軍。
1966年“芳林嫂”劉桂清(前排左二)在薛城與戰友重逢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劉桂清落戶濟南。“文化大革命”中,她又挺身而出,保護了數名老幹部、老同志,其中有原鐵道游擊隊大隊長王志勝,著名作家劉知俠等。
當時,劉知俠並不知道,在那個特殊的歲月,原鐵道游擊隊副大隊長、在棗莊煤礦工作的王志勝(王強原型),被打成“走資派”後,早已於4個月前來到“芳林嫂”家避難。他們雖然住的只有一牆之隔,吃的是一鍋飯,卻從沒有見過面。原來,這是“芳林嫂”按照過去搞地下工作的原則,做的特意安排,免得他們遇到意外時,互相牽連。
(劉桂清與王志勝合影)
就這樣,在抗日戰爭中,掩護過許多革命戰士的“芳林嫂”,在那個特殊年月,她又再次掩護了劉知俠四個月、王志勝(王強)八個月。後來,劉知俠專門寫了一部以她為原型的中篇小說《芳林嫂》,以此表達劉桂清在危難關頭對他的救助深情。
晚年的劉桂清依然關心國家大事,堅持每天收聽廣播,並經常叫子女們讀報、念檔案給她聽。
劉知俠在濟南工作時,和劉桂清同住一個城市。因此,便以嫂弟相稱,結下了長達40餘年的深厚友誼。1985年,劉桂清老人病重,已經3天滴水未進。聞訊趕來的劉知俠,坐在床前,給她喂下了最後幾口稀飯。
“芳林嫂”面含微笑,緊緊握住鐵道游擊隊名譽隊員劉知俠的手,安然與世長辭。
劉知俠(左上)與“芳林嫂”原型人物之一劉桂清(前排中間)的合影
去年,紀念劉知俠同志誕辰100週年座談會在棗莊舉行,劉知俠先生的夫人、知名作家劉真驊女士在座談會上帶來了一些有關劉知俠先生的珍貴歷史資料,其中一張劉知俠先生與“芳林嫂”原型人物原型人物之一劉桂清合影的照片尤其珍貴,她最終將這張珍貴的照片留在了棗莊。
大老殷——黃學英
薛城區常莊鎮店子村,有位叫黃學英的老人,人們都叫他“大老殷”,大老殷在薛城一帶名聲很響。人們都知道她是鐵道游擊隊裡芳林嫂的原型,在抗日戰爭時期,她為鐵道游擊隊送情報、掩護隊員、與日本鬼子英勇搏鬥的事蹟傳遍全國,也曾激勵著一代人同仇敵愾、不忘歷史、發揚和繼承革命傳統。
(大老殷黃學英)
黃學英出生於1906年,現棗莊市薛城區臨城街道古井村人,她嫁到古井西南5裡的店子村後,因婆家姓殷,鄉親們稱呼她老殷,故在魯南鐵道大隊裡都稱她大老殷。殷家窮,為了度日,她常挎個油條籃子上街叫賣。這也就成了她為鐵道大隊傳遞情報的職業掩護。
(抗戰時期臨城街景)
1938年3月,臨城淪陷,之後不久黃學英以賣油條為掩護成為地下黨組織的情報員。當時她30多歲,中等身材,嘴唇微薄,眉不濃,眼不大,是一個極普通的農家婦女。她貌不出眾,又故意邋里邋遢的,因此,往來於日寇漢奸的眼皮底下也引不起敵人的注意。她經常出沒在車站大牆裡、鬼子的軍事區域,裝作拾煤焦堠,吆喝賣油條、菸捲,而她的箢子底層放著共產黨的傳單,有時藏著重要情報。不管是天陰下雨,還是白天黑夜,她只要接到上級的指示,立即就冒著風險傳遞或口頭報信。她性格內向深沉,外表開朗。平時,不動聲色就把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一旦遇到危險,一個哈哈兩個笑就擋過去了。
大老殷不單單為鐵道游擊隊送情報,她還勇敢地參加抗擊敵寇鬥爭。暗地裡她借送情報的機會,只要是碰到有敵人單槍匹馬,她就一反常態,搶奪鬼子的槍支,與敵人英勇搏鬥,視死如歸。一次,在臨城西的西丁橋,路過一塊用樹枝圍起的圈地,她見一個鬼子在裡面抱槍打盹,便突然上去奪過鬼子的槍就跑;在古井的“一拱洞子”檢查口,她正在那裡叫賣香菸、油條,猛然間碰到兩位鐵道游擊隊隊員在與一名鬼子搏鬥,她放下箢子就上去幫忙,廝殺中她從鬼子後腰部抽出刺刀向其胳膊猛刺,三人配合下,大老殷從鬼子手中奪走了“三八大蓋”一支。
由於黃學英經常出入臨城,來往於微山和棗莊一帶,給鐵道大隊送情報、撒傳單,漸漸引起敵人的注意。有一天她突然被捕了,因為敵人沒有抓住她的證據,不久就被放出。
1942年3月間,上級命令鐵道大隊回山裡整訓。這時,殷華平背叛革命,投靠了臨城日寇憲兵隊。不久,鐵道大隊中隊長田廣瑞也隨之叛變。他們網羅地痞流氓,活動在微山湖邊的郗山一帶,直接威脅著我湖上交通安全。黃學英受秦明道委派,進臨城瞭解敵人的活動情況,她像往常一樣用籃子挎著油條、打扮得邋里邋遢來到城內偵查。那時,大老殷的身份被叛徒出賣,鬼子到處抓她。她剛走到臨城車站附近的大街口,正碰上叛徒張開勝帶著四五個人氣勢洶洶地圍了上來。大老殷被帶到日軍特務隊長松尾那裡,被關進牢房裡13天沒給飯吃。乾渴和飢餓折磨著這位瘦弱的中年婦女。幸好天降大雨,關押她的牢房漏雨,她就靠著一點雨水活了下來。為了填肚子,她硬是把一件破襖裡的棉花全部吃光了,敵人用盡各種酷刑問不出口供,最後下了毒手,把她拉到臨城東門外,捆到一棵槐樹上,放開日本狼狗,企圖把她活活咬死。由於被關在牢房時間太長,滿身汙臭,狼狗撲了5次,竟都沒下口,鬼子便丟下她走了。事後鄉親們把昏迷不醒的大老殷從樹上解下來送回古井村的孃家,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但是由於鬼子灌辣椒水的緣故,她的眼睛從此看東西模糊,幾乎失明。後來她不再做情報工作,改做鐵道隊的其它事,依然忠心耿耿、在所不辭,竭盡全力為黨工作。
再後來,黃學英繼續為革命事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她作了適當的安置,並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1977年12月,她因病逝世。據其孃家村裡老人講,六七十年代,經常在古井這條老街上見到挎著箢子的大老殷。她步履蹣跚,每次路過這裡,總是笑眯眯地和老鄉們打招呼,她善良慈祥,和藹近人,大家都知道她是“芳林嫂”,抗日有功,都很尊重她,喜歡聽她講鐵道游擊隊打鬼子的事兒,許多單位請她作報告。大老殷沒有什麼文化,大字不識,但她對過去曾為鐵道游擊隊、八路軍送信、掩護傷員,和鬼子周旋搏鬥的往事記得十分清楚。她直爽健談,愛憎分明,嫉惡如仇,一提起日本鬼子就氣不打一處來,義憤填膺。
在店子村南靠近蟠龍河岸的大堤下面,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裡,便是這位革命老人的墓穴。大老殷1977年逝世,享年71歲。2005年,她的後輩們為她集資立了一塊墓碑,上面落有“巾幗英雄黃氏”的字樣依稀可見。
( 大老殷墓)
時大嫂——郝貞
郝貞出生於1916年,現棗莊市薛城區常莊鎮六爐店人。也是“芳林嫂”的原型之一。她出生於一戶貧苦漁民家庭,其父郝尚田,一生捕魚,生育5個兒女,她排行老二。郝貞自幼勤勞能幹,經常隨父母和姐妹去湖裡捕魚捉蝦拾湖產,在船上長大成人,因而長了一雙大腳。18歲那年,經人介紹,她同臨城三街的時福友結為夫妻。人們按當地風俗稱她大老時或時大腳。
(影視劇照)
1940年9月,時福友被日軍殺害,郝貞攜帶著兩個年幼的子女,回六爐店孃家生活。這年 10 月,洪振海、杜季偉領導的魯南鐵道大隊已由棗莊附近轉移到津浦鐵路西六爐店一帶。洪振海等非常同情郝貞的遭遇,經常將從敵火車上搞來的物資賑濟她,並教育郝貞多為抗日做貢獻。從此,郝貞的家就成了鐵道大隊的秘密聯絡站,郝貞被吸收為交通員,積極為鐵道大隊站崗、放哨、洗衣、做飯、偵察敵情、遞送情報和掩護傷病員。郝貞以到臨城賣煎餅為掩護,把宣傳品夾在煎餅裡,巧妙地躲過日偽軍崗哨和巡邏兵的搜查,在臨城各處張貼。同時,她機警地觀察敵偽軍的動向,透過關係蒐集敵人的情報,使鐵道大隊和其他抗日武裝多次轉危為安。後來,因叛徒出賣,她曾兩次被敵人抓捕,並遭嚴刑拷打,但她始終守口如瓶,沒向敵人提供鐵道大隊的機密。經鐵道大隊和地下黨組織營救,她最終逃出敵人的魔掌。
解放戰爭時期,郝貞在中共臨城縣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支前工作,帶領家鄉一帶的廣大婦女為前線部隊磨面、碾米、做軍鞋、救護傷員,工作非常出色,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
後來在幫助鐵道游擊隊鬥爭中,郝貞和洪振海慢慢產生了感情。在小說中,“劉洪”與“芳林嫂”的愛情故事,便是取材於他們倆的真實事蹟,鐵血錚錚中的一絲柔情讓不少讀者感動至深。
可是1941年老洪又犧牲了,所以她又二次守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郝貞又建立了新的家庭,一直在家務農。因戰爭年代她幾次遭敵人的酷刑,身體多次受傷,並留有後遺症,政府給予其優撫。1981年4月,她因病去世。
(影視劇照)
鐵道游擊隊的生存,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援。為幫助鐵道游擊隊,老百姓受了很多苦,有不少人為此而付出了自己的或親人的生命。《鐵道游擊隊》書裡書外的女性們,都有一副俠肝義膽、鐵骨柔情,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針對芳林嫂的創作過程,劉知俠曾說過:“我很崇敬這三位婦女。她們是那麼勇敢地衝破加在婦女身上的封建牢籠,在鐵路線上的殘酷鬥爭中幫助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猛殲敵寇,立下了不朽的功績。所以我在這部長篇小說中,融合她們三個人的個性特點,塑造了芳林嫂這個婦女鬥爭形象。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我採用了老洪和老時這條愛情線索。當然,我也揉進了其他兩位婦女的個性特點和鬥爭事蹟。”
總得來說,“芳林嫂”這個形象就是劉知俠在小說創作過程中塑造的一個人物典型,代表著在抗日戰爭中幫助過鐵道游擊隊、為此而吃過苦並在鬥爭中作出貢獻的諸多革命女性。
棗莊日報全媒體記者 霍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