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日本不僅擁有名將和令人眼花繚亂的盔甲,還有讓人稱奇的各種城堡。
日本作為漂浮在海上的島國,它的城堡具有雙重作用,其一是防禦功能,其二是居住功能。通常日本城堡的民眾根據身份或者職業的不同會集中居住在不同的城下町中。本文就帶大家瞭解一下日本城堡的結構和戰績。
一、日本城堡的結構
日本城堡有兩種,一種是山城,一種是平山城。戰國時期之前,日本的軍隊只有少量武士。因此這一階段,日本的城堡大多背靠高山。戰國時期後,大名人力物力較以往都更加充足,這個時候的城堡主要就是平山城了。平山城的結構是這樣的,下方是土堆,上方才是平山城。
但是這樣的城堡有一個顯著的缺點就是一旦敵軍破壞土堆,那麼整座城堡都面臨坍塌的風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人在建造之初便會在下方土堆外圍加鋪一層石頭,增強土堆硬度,還會在城堡附近挖護城河,增加敵軍入侵難度。從本質上來講,日本城堡就是一座大型迷宮,敵人不慎進入便會迷失其中。通往天守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有層層士兵把守。例如姬路城的21道城門和其中縱橫交錯的道路就是一個例子。
對日本城堡更為專業的結構講解,推薦大家去看《日本古代城堡1540~1640》一文。
日本城堡和大陸城堡最顯著的區別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就是天守閣。為了提高居住舒適度,更重要的是保證安全,天守閣建得很高。地勢高的地方通常都易守難攻,高高的天守閣方便了守城士兵攻擊敵軍。但如果敵軍有重型武器,那麼突出的天守閣就是一個靶子,任由敵人攻擊。大阪之戰日本就因此吃了不少苦頭。
二、日本城堡戰績
1597年,日本在蔚山南面的島山開始築城。明軍則在援軍入朝後對日軍進行了反攻。這次戰役,明軍準備了充足的武器,炮、火箭、火藥、鉛子等應有盡有。其他倭寇聞風喪膽的武器也都配備了。後方補給足以支撐他們一個月。擁有眾多先進武器並且糧草充足的明軍非常順利地摧毀了日軍的外圍防禦。
然而,接下來在攻打島山城的時候,明軍遇到了阻力。
一開始,明軍打算用火炮攻擊。但是火炮的射程高度不夠,無奈下明軍只能後退。日軍藉此機會攻打撤退中的我軍,給我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修整後,明軍制定了新的作戰方案。島山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派出不同數量的軍隊,分別負責攻城和阻擊援軍。
日軍被團團圍住,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據記載,兩天內他們就損失了1000多士兵。
第三天,在楊鎬和麻貴的指揮下,朝鮮軍和南軍向日軍發起了猛烈進攻。日軍立刻緊張起來,加藤清正的坐鎮指揮起到了一定作用。日軍依靠險要地形和鐵炮弓箭,給我軍造成了相當數量的人員傷亡。無奈之下,明軍被迫撤退。
後來明軍調整策略,並不主動攻擊城內士兵,而是集中火力對準日方援軍。
城內的日軍被困多日,而補給又遲遲不到。很快他們因為缺水損失了大量人手。但是後來連日的大雨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水,渴死日軍這條路行不通了。一計不成,明軍又生一計,改用火攻,希望能燒死日軍。但是也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火攻仍然以失敗告終。
最後,明軍計劃餓死日軍。日本官方資料顯示,被困期間,他們只能喝血解渴,以土、紙、牛馬為食,甚至多人分一碗飯。這次日軍大傷元氣。
12月23日,日軍假意投降實際暗中聯絡援軍前來。為了在援軍到來前攻下島山城,楊鎬進行了夜間突襲。但是儘管付出了慘重代價,依然以失敗告終。隨著日軍的逼近,楊鎬不得不帶隊撤離。
被困多日的日軍藉助城堡反而使明軍傷亡慘重,最終導致明軍以失敗結束了這次戰鬥。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在沒有重型武器的情況下,藉助有利地形建造的日本城堡確實有不錯的攻城防禦能力。
-END-
看完的讀者,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