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Cell Reports》期刊線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合作行為的演化及其神經表徵》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佐仁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建立了一個定量評估合作行為(cooperative behavior)的實驗正規化,發現了不同哺乳動物物種的合作能力與它們在進化上的層級一致,並且找到了與合作相關的神經表徵。
合作行為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它對動物的生存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一些科學家認為合作是與突變和自然選擇同等重要的推動進化的支柱。突變和自然選擇可以解釋同一個組織層次事物的變化,而合作在更廣泛的空間發揮作用,才使30億年前的微生物世界變成現在這樣多樣而複雜的社會。因此研究合作的演化及其背後的生物學機制對於理解現代社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合作行為是如何發生的仍然不是很清楚。
哺乳動物的合作是多個動物個體一起行動來實現共同利益的行為,而且這個過程需要高階認知的參與。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基於神經經濟學理論,以靈長類為實驗物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或者腦電來研究與合作相關的大腦活動,發現了一些與合作行為相關的腦區,這些腦區也被認為與社會行為和獎勵相關,包括眶額葉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OFC)以及其他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子區等。但是對非靈長類哺乳動物的合作行為的定量研究,並且透過在細胞層面的神經電生理研究神經機制的工作極少。
建立合作行為正規化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王佐仁研究團隊首先建立了一個能夠自動檢測和評估合作行為的正規化,並且這個正規化具有普適性。在這個正規化中,兩隻動物需要在設定的時間視窗(3s,2s,1s或者0.5s)內,都去觸發鼻觸,才能獲得獎勵。結果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管是兩隻大鼠的合作,還是三隻大鼠的合作,都能成功。研究人員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動物之間的社會交流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合作建立初期。
在建立了這樣的正規化之後,該研究團隊關心的第一個問題是合作能力與演化的關係。他們充分利用已有的模式動物資源,包括小鼠、大鼠和樹鼩,比較它們在合作任務中的表現。結果發現,在最難的測試條件下(時間窗為0.5 s),樹鼩的合作成功率最高,但是碰鼻觸的次數卻比大鼠要少,顯示了樹鼩採取了更有效率的方法來實現合作。在三種模式動物中,小鼠的表現最差,在三個階段的合作成功率都是最低的。這些結果提示,這三個物種的合作能力與他們在進化樹上的層級系相一致。隨著進化上越來越靠近人類,合作能力越來越強。
腦區與扮演角色
接著研究人員研究了合作背後的神經機制。透過在體電生理記錄技術,採集大鼠OFC和前邊緣皮層(prelimbic cortex,PRL)的神經元活動。分析發現這兩個腦區的神經元可以編碼合作的不同方面,比如,大鼠在合作任務中所扮演的角色(起始者 vs. 跟隨者)以及合作是否成功(成功 vs. 失敗)。
神經元與合作&獎勵
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比較了兩個腦區神經元在合作任務與非合作任務之間的反應差異和在獎勵高的任務與獎勵低的任務之間的反應差異,發現OFC和PRL的神經元對於合作與獎勵的表徵不同:前者更傾向於編碼與合作相關的訊號,而後者更傾向於編碼與獎勵相關的訊號。
1 該研究建立了一個定量評估合作行為的正規化,發現了社會交流對於合作行為有重要貢獻。
2 此外,研究發現小鼠、大鼠和樹鼩的合作能力與它們在進化樹上的層級一致。這為哺乳合作能力與進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證據。
3 研究人員還發現OFC和PRL的神經元可以編碼大鼠在合作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合作的成功與否。
4 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與合作相關的訊號和與獎勵相關的訊號在大腦中的神經表徵不同。
在社會環境中,區分不同角色的能力可能是共情等社會行為產生的基礎,對於建立有效的合作以及發展群體智慧很必要。此外,一些精神障礙類患者缺乏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定量檢測合作行為的正規化以及一些相關的神經表徵也許能夠幫助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圖注:哺乳動物合作行為的演化及其神經表徵。(左上)做合作任務時,大鼠會進行交流。(右上)小鼠、大鼠和樹鼩在合作任務中的表現。(右下)OFC和PRL的神經元活動對合作訊號和獎勵訊號的表徵。
該研究在王佐仁研究員和楊天明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研究生蔣夢萍、王淼垚鑫(共同第一作者)和石倩倩(共同第一作者)完成,研究組高階實驗師魏磊、博士研究生林永欽、博士研究生劉博弈也對課題做出了貢獻,該研究得到昆明動物所徐林研究員和工作人員聶修鵬,以及中科院自動化所喬紅研究員的支援。該項研究還得到了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其它研究組和平臺多位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本工作得到中科院、基金委、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的資助。
1. 杯具了!滿滿一紙杯熱咖啡中,滿滿的塑膠微粒…
2. 美英澳科學家《自然醫學》再添力證:新冠病毒乃自然進化產物,或有兩種起源…
3. NEJM:間歇性禁食對健康、衰老和疾病的影響
4. 一年內治癒失眠!研究發現:改善睡眠,你或許只需要一條沉重的毯子
5. 哈佛新研究:僅12分鐘的劇烈運動,能為健康帶來巨大的代謝益處
6. 第一項人類干預試驗:在大自然裡“摸爬滾打”28天,足以提高免疫力
7. 垃圾食品是“真.垃圾”!它奪走了端粒長度,讓人老得更快!
8. Cell解謎:不睡覺真的會死!但致死的變化不是發生在大腦,而是腸道…
9. 《自然通訊》超大規模研究:血液中鐵的水平是健康與衰老的關鍵!
10. 不可思議!科學家一夜之間逆轉動物“永久性”腦損傷,還讓老年大腦恢復了年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