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冷水涼,很多魚種都很難垂釣了,唯獨鯽魚還容易釣獲,也有人把初冬認為是垂釣鯽魚的黃金時段,釣友們也以能釣住大個的鯽魚最為自豪,同時大個體的鯽魚也最吸引釣友,前幾天釣友老陳約我一起去釣魚時就是這麼說:
老陳在對話方塊裡說的大板鯽指個體較大、超過半斤的鯽魚,像塊木板一樣,所以釣友們自然就稱呼為大板鯽。其實,這樣稱呼是有偏差的,應該是大阪鯽才對,為什麼這麼說?
大阪是個地名。我們喜歡看抗戰片的釣友都不陌生,日軍有個大阪師團,該師團多數兵員都是來自大阪的底層市民以及販夫。雖然該師團是一個甲級師團,也幾乎參加了日本二戰前期所有的重大軍事行動,但這支部隊在戰場上卻留下了不少笑話,只是因為這些自大阪的底層市民以及販夫不愛打仗只想經商。扯遠了,話歸正傳。
大阪鯽是個外來物種,源自日本,是以地名命名的鯽魚品種,最初它也不叫大阪鯽,因它最早產於日本的琵琶湖,後來被日本大阪府河內郡一位漁民引入內河和池塘中進行養殖,經過多年的馴化和精心選育,得到純系優良的品種,因而得名為河內鯽。又由於河內鯽在日本大阪府普遍養殖,於是自然而然地把河內鯽又稱之為大阪鯽。
1976年我國才引進大阪鯽,因為它體色呈銀白色,部分習性又和白鰱接近,於是我國將大阪鯽稱為“白鯽”或者直接稱呼為“日本白鯽”,我們平時說的白鯽一般是指大阪鯽。
由於大阪鯽對水質變化、低溶氧量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全年正常攝食和生長。它的生長速度明顯快於本土鯽魚,是一種成長快、經濟效益高的優質魚種,所以在我國就進行了大批次的養殖,因有個別漏網之魚,它的身影慢慢就遍佈我國的大江南北。
那我們怎麼識別大阪鯽呢?剛提到了大阪鯽的體色呈銀白色,另外,它的鰭呈銀灰黑色。體型長,側扁、,前背部隆起略呈駝背形,腹部無稜角。頭較小,口和瞳孔也小,尾部較細長,臀鰭第三根硬刺粗大。雌雄魚在個體大小上沒有區別。與本土鯽和我國自行培育雜交的工程鯽有明顯區別,很容易分辨開來。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其語言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現在釣友們嘴裡所說的大板鯽如果泛指個體較大的鯽魚也不能說不對,只是要知道此大板鯽非彼大阪鯽即可。
我是悠漁樂好,酷愛釣魚也喜歡分享,分享的內容有所欠缺地方,歡迎大家留言指正。透過交流達到一起提高的目的。再次感謝您的閱讀,並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