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參考文獻]
[1] 黃祖輝.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的變革與前瞻[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
[2] 賀雪峰.鄉村振興與農村集體經濟[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
[3] 李斌,張貴生.農業轉移人口身份認同的分化邏輯[J].社會學研究,2019,(3).
[4] Basu.K. 2013.Group Identity,Productivity and Well-being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Development.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Capabilities,14(3).
[5] 李書娟,徐現祥.身份認同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16,(3).
[6] 程漱蘭,陳焱.與貧困作鬥爭:機遇、賦權和安全保障──《2000/2001年世界發展報告》評介[J].管理世界,2001,(6).
[7] 章元,萬廣華,史清華.暫時性貧困與慢性貧困的度量、分解和決定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2013,(4).
[8] 鄒薇,方迎風.中國農村區域性貧困陷阱研究——基於“群體效應”的視角[J].經濟學動態,2012,(6).
[9] 萬廣華,劉飛,章元.資產視角下的貧困脆弱性分解:基於中國農戶面板資料的經驗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4,(4).
[10] 劉振杰,常為民,嚴少軍.農村殘疾人生活狀況調查——以河南省部分貧困地區為例[J].殘疾人研究,2015,(1).
[11] 徐超,李林木.城鄉低保是否有助於未來減貧——基於貧困脆弱性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17,(5).
[12] kerlof,G.and R.Kranton.2000.Economics and Identity.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3).
[13] Sen,A.1985.Goals,Commitment,and Identity.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 1(2).
[14] Basu K.2013. Group identity,productivity and well-being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Capabilities,14(3).
[15] 袁方,史清華.不平等之再檢驗: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與農民工福利[J].管理世界,2013,(10).
[16] 陳雲松,張翼.城鎮化的不平等效應與社會融合[J].中國社會科學,2015,(6).
[17] 王志濤,李晗冰.身份認同、個人技能與農民工返鄉意願——基於CMDS資料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21,(3).
[18] 萬海遠,李實.戶籍歧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3,(9).
[19] 李平,朱國軍.社會資本、身份特徵與居民幸福感——基於中國居民社會網路變遷的視角[J].經濟評論,2014,(6).
[20] 康紅梅.社會排斥背景下底層群體“內卷化”職業身份認同研究——以環衛農民工為例[J].理論月刊,2016,(1).
[21] 史新傑,方師樂,高敘文.基礎教育、職業培訓與農民工外出收入——基於生命週期的視角[J].財經研究,2021,(1).
[22] 李實,朱夢冰.中國經濟轉型40年中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J].管理世界,2018,(12).
[23] 郭君平,寧愛照,曲頌.參與式社群綜合發展“益貧”還是“溢富”?——基於精準扶貧和收入分配效應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7,(10).
[24] 馬良燦,哈洪穎.專案扶貧的基層遭遇:結構化困境與治理圖景[J].中國農村觀察,2017,(1).
[25] 龔鋒,李智,雷欣.努力對機會不平等的影響:測度與比較[J].經濟研究,2017,(3).
原文引用:李晗冰.身份認同與返貧阻斷探析 —— 基於CFPS的經驗證據,2021,(11):60-69
來源:《決策與資訊》2021年第11期
作者:李晗冰(1991-),男,河南南陽人,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南陽師範學院南陽發展戰略研究員特約研究員。
責編:甘小梅,胡梁、編輯:鄧汝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