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家在創作時也是需要從自己的人生閱歷中摘取片段從而去創作,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從現實中找到很相像的原型。
今天要說到的是一位漫畫家,他的名字叫做張樂平。可能世人對這個名字會有些陌生,但是對他的作品卻是耳熟能詳,那便是紅遍大江南北的漫畫——《三毛流浪記》。
年幼學習畫畫
1910年張樂平出生在浙江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就是一位小學教師,需要用極少的工資去維持一個家庭的生計。
一家六口雖然說很貧困,但是張樂平作為家中三兄弟最小的一個,卻是非常樂觀。
這樣出身的張樂平是怎樣在長大後成為一個漫畫家的呢?原來張樂平的繪畫啟蒙老師竟然是他的母親。
張樂平的母親是一個家庭主婦,但是對剪紙和刺繡的造詣很深,張樂平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藝術的創作日漸濃厚。
可那個時候連繪畫的基本工具都沒有,張樂平在創作美術作品時只能在海邊拿著蘆葦,讓沙灘,土地成為他最好的畫板。
1923年,張樂平在老師的幫助下徹底發揮了自己在繪畫方面的天賦,他創作出了生平第一張在紙上的漫畫——《一冢負五元》,轟動了當地的藝術圈。
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來源於生活,因為當時的軍閥喜歡用貪汙的錢去買選票,這讓張樂平感到很不舒服,於是畫了一頭豬揹著五千元的漫畫諷刺了這個行為。
張樂平的小學美術老師叫做陸寅生,當時的陸老師已經看到了張樂平的繪畫天賦,所以對這位學生非常喜歡。
因此在他的小學生涯中給予了很多的幫助,也是傾其所有去教學,這也讓張樂平第一次對繪畫接受了正規的培訓。
過了兩年,張樂平從小學畢業了,為了給自己的家庭減少開支,他不得不走向社會去賺錢,在木行當學徒時,認識了一位老闆。
這位老闆擅長書法,對這位小夥計很是喜歡,在工作之餘還會親自指導他繪畫,這使得張樂平的繪畫技術在不斷提升。
張樂平本就很有天賦,而且又很努力地去學習,這樣的人註定會成為閃亮的明星。
三毛
二十世紀剛開始,我們國家非常混亂,這個時候有著太多的窮苦百姓,街上也有很多流離失所的孩子在乞討。
這是由於很多的家庭迫於生存壓力,就把自己的孩子扔在了大街上,好像只有這樣,這些父母才會少一些痛苦。
張樂平從小就有著非常高的責任感,所以就下定決心要讓更多的人關注這個問題。
張樂平其實也沒什麼錢,自己都還沒有擺脫貧困,更不用說是有剩餘的資金去救助別人。
但是他沒辦法眼睜睜看著這麼多的孩子凍死在街頭,於是把他們都帶到了自己住的地方,買了一些很便宜的紅薯,也算是讓這些孩子得到了食物充飢,不至於餓死。
但是在第二天再去看望這些小孩的時候,卻有兩個慘死路邊,這樣讓張樂平很痛苦地反思了這個問題。
靠自己永遠也拯救不了這麼多的孩子,只有靠社會的力量才可以,但是自己只會畫畫,怎麼辦呢?
經過苦思冥想,張樂平想到了創作《三毛流浪記》,三毛的形象也是從這個時候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中。
張樂平是一個有著極其強大的人,他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沒有忘記去照顧更多的流浪兒。
因為他也不確定自己畫出的這個漫畫能不能成功,所以只有每天儘自己所能去幫助更多的孩子,這些孩子都是他筆下可憐的三毛。
由於長時間不規律作息讓這位偉大的漫畫家染上了重疾,起初張樂平也沒有太在意,只覺得可能是感冒,但是到了後來,每晚都要劇烈咳嗽,有時候還會帶著很多的鮮血。
家人朋友都在勸他停止創作,但是他絲毫不在乎,一邊咳血,一邊立志要把作品畫出來。
作品發表
《三毛流浪記》在張樂平的嘔心瀝血下終於發表了。
這種幽默諷刺的內容很快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好心人對三毛的經歷產生了同情,在瞭解到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之後更是對張樂平感到敬佩。
也有很多人透過社會的幫助給張樂平帶來了很多物質上的幫助。但是這些物資張樂平只是拿出少部分給自己補貼家用,更多的還是在流浪兒身上使用。
在《三毛流浪記》漫畫已經發表,也引起了很多社會上有志之士的共鳴。
大導演韋布想著把這部作品拍攝成電影,1949年10月,《三毛流浪記》在全國上映。
隨著漫畫的成功和電影的上映,三毛這樣的流浪兒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底層中國百姓們生活上的艱苦。
越來越多的流浪兒得到了幫助,國家也是隨著不斷髮展,並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福利院,現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像三毛一樣可憐的流浪兒了。
張樂平如果還能看見的話,應該會很高興吧。
結語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但是又有多少有能力的人關注過這一點呢?
毫無疑問,張樂平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可憐的人為自己最基本的生存而努力著。
我們要像電影裡的三毛一樣積極活著,我們要像張樂平先生一樣勇敢積極地為自己的追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