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
佛曰:“心動,則萬物動;心靜,則萬物靜。”
《六祖壇經》中曾有記載,:“時有風吹帆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帆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帆動,仁者心動。彼心若未動,又如何知帆和風在動。”所以這根源還是我們的心動了。
人生路上,我們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誘惑與羈絆,紛紛擾擾之中,心動不可避免,然後心靜卻是應有的常態。
心靜是一種修行,是在自然之中頓悟,與現實相結合,能夠用平靜如水的心情去觀萬物永珍,能夠用清澈見底的心去接納生活中的風雨、清歡。
靜而後能安,經歷人生風浪,而生命靜水流深,保持一份淡定與自信,便是平湖秋月,花好月圓,更是一種安好之態。
正如“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安而後能慮,人到中年,見多識廣,這是一個閱歷逐漸豐富的年紀,做事穩重。但,也因經歷了太多的變故,同時人也變得做事謹慎多慮,故而在得失之間,慾望與平淡之間來回搖擺,故而中年生活會有更多的紛亂。
如何才能平息這種狀態呢?把複雜的事變得簡單,把紛亂的干擾剔除,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清澈。
這就脫離不了靜心,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正如上面所說:”心裡沒有了貪婪的慾望,心境就會像秋天的碧空、雲開霧散的大海一樣那麼豁達開朗;人席地而坐,如果旁邊有琴和書相伴,就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如同神仙般逍遙自在。“
王陽明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可見,此花在你心中,不在心外。
境由心生,境隨心轉。靜下心來,才能做得好所有的事情;靜下心來,才能看得清自己,看清這個世界,觀察出細枝末節,從細微處發現解決問題的蛛絲馬跡。
靜也是閒,是忙碌生活的調劑,是人生的一種美麗風景,讓心靜下來,是一種感悟,更是一種享受,既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修行。
豐子愷說:“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當你能夠讓自己的心,不管透過何種方式靜下來,一旦安靜下來,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許多美好都是那麼清晰可見,其實,這都來源於內心的安靜,從內到外的感覺才是最好的。
由此,我們說:“靜,是自然或是生命中的一種無聲而強大的力量;靜,是一種修行的結果,有高雅的格調,卻也是純粹乾淨的人格提現。”
都說:“守一方高山流水,泊一片淡雅心境。”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的方向,保持內心安而不亂,靜而不爭,便是一個人最好的心境了。
如果內心不安靜,怎麼會抽絲剝繭尋找事物變化與發展的本質,又怎會考慮各種的影響和後果?平心靜氣處理好小事,面對大事就不至於慌亂?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是翁同和的一副對聯,意思是“古往今來的聖賢,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泰然處之。”
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錢鍾書的《圍城》剛被拍成電視劇,就引發了一一系列的“圍城熱”。
從而錢鍾書也成了熱點,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
可錢鍾書見此情景,似乎並不高興,反而看著有些煩憂,他基本上是謝絕了訪客。
後來對楊絳說:“假如我沒有名,我們該多麼清靜!”
這隻能說錢老的內心是平靜的,他也清楚,一個人若是心被煩擾打亂,一起結果就會越來越亂,後果越來越糟糕。
所以,他聽從了內心的聲音,隔離紛擾,迴歸平靜。當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面對的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若心態平和、內心安寧,那麼再多的繁雜與瑣事,也無法打亂我們的生活,再多的不如意,也不能激起我們心中的波瀾,即便有層層漣漪,也是波瀾不驚。
任何時候,任何事情,從表面看都是簡單的,但是也都是複雜的,任何人都會為了生活,而陷入麻煩之中,感到無由的緊張和無形的壓力。
面對生活中的疾風驟雨,通常也會手足無措,情況越是緊急,心中越是繁雜,這就越需要“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靜心凝神,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重要的事情做到舉重若輕。
漢代劉向的《說苑》中有一則故事,楚莊王大宴群臣,一直喝到日落西山點上蠟燭,忽然風起,有大風將屋內蠟燭全部吹滅。此時一名武將乘燈滅之際,拉扯楚莊王妃子的衣服。妃子情急之時,胡亂用手摺斷了那位武將的帽纓,然後,當將蠟燭點亮,對楚莊王說:“看誰的帽纓折斷了,就是那個非禮之人。”楚莊王卻說,“今日與寡人飲,不絕冠纓者不懽。”要大家全都把帽纓折斷繼續喝酒。後來,在一次生命危急關頭,就是那位失禮的武將,拼著性命救出了楚莊王。
其實,人生之苦,本源就在於得失間。心靜的人胸懷廣闊,心性博大,能夠拿得起,放得下,得失之間,莫要太過計較,做起事來,就會遊刃有餘。
面對紅塵紛繁,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花謝香不散,心靜人自在。心靜而福至。心靜了,你也就會品出這些道理,懂得它的好處。
所以,幸福不是無由來的,而是從自己心裡生長出來的。那麼,往後餘生,願我們都能做到心靜如水,做一個安靜而美麗的自己。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美文共賞,子墨期待與您共勉,非常感謝!
備註: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