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李晨星□主任醫師 陳 靜
“新一代的起跑線”,在媽媽們的普遍焦慮中前移至了孕期,於是胎教成了父母們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這份禮物,被包裝成各種各樣形式,動輒成百上千的圖書、光碟等影音資料,或者線下的沙龍小課等;分類也是五花八門,例如情緒胎教、音樂胎教、自然胎教等。可這些,真的能被腹中的寶寶們“接收”嗎?
市面上充斥著許多西方的胎教理念,但胎教的鼻祖其實在中國。胎教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容易被媽媽的情緒、言行同化,所以孕婦必須謹守禮儀,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名為胎教。《列女傳》中記載太任懷周文王時講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為胎教典範,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孕期有關行為、攝養、起居各方面的注意事項。如除煩惱、禁房勞、戒生冷、慎寒溫、服藥餌、宜靜養等節養方法,以保證孕婦身體健康,預防胎兒發育不良。
然而,古時胎教演變到今天,已經慢慢成了透過播放音樂、故事,甚至詩詞,以期對胎兒進行啟蒙教育,但腹中的寶寶們可能並不買賬。胎兒的聽力反應在妊娠24周左右出現,耳蝸功能剛開始時是低下的。隨著孕周不斷增加,胎兒聽力會逐漸提高,但與成人相比相差甚遠。而且,子宮周圍有血管雜音、腸鳴音,時不時還會有母親活動時產生的聲音。研究顯示,即便母親安靜下來,子宮內的背景音也不會低於28分貝(相當於耳語聲)。如果母親開始說話,那麼子宮內的聲音就會有84 ~96分貝(相當於鬧市區),加之外界的聲音,要想傳遞給胎兒還得穿過腹壁、子宮壁、羊水,所以必須是低頻且超大聲才行。此外,胎兒3/4的時間都在睡覺,耳朵還不怎麼好使,所以幾乎是聽不到胎教的。
不過孕媽媽們也不要沮喪,有研究顯示,那些舒緩輕柔的音樂、有趣的小故事、色彩明悅的圖片卻能改變孕婦激素分泌,從而改善孕媽媽的情緒,放鬆心情。也就是說,胎教可透過調節母體傳達給胎兒。所以,要讚歎古人的智慧,孕婦自身的行為、作息、情緒、心態才是給寶寶最好的胎教。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