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切科學的進步與發展都離不開創新的作用,醫學更如是......記得瑞金醫院內科奠基人鄺安堃教授曾說,“做學問,不要只做人家做過的事情。”
是的,勇於創新就是所有瑞金人的精神核心,百十年來他們堅持完善科研體系,堅持把創新成果寫在病人的健康本上。我們推出“瑞金醫術”系列報道,深度揭秘這些前沿技術……
01. 80%腦卒中患者
都有上肢運動功能障礙
大清早,老陶起床後感覺有些頭疼,右邊的肢體使不上力,喝口水也被嗆住了。由於他有血壓、血脂、血糖“三高”的老毛病,家人不敢耽擱,立即就近將他送往醫院急診。
果然,老陶中風了。檢查顯示,他是左側基底節區梗死,醫生為他進行了營養神經、改善迴圈等治療,之後他便出院回家了。
送醫及時,老陶性命無憂,但腦卒中後遺症依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他的右側肢體遺留了中重度的運動障礙——連打字、開車甚至梳頭這些日常活動也無法自己完成,這讓老陶很沮喪。
不過他積極調整心態,出院後,依然每天堅持完成治療師佈置的居家康復動作。不過,老陶發現自己在進行一些上肢動作時,依然無法控制活動軌跡,康復路上又遇難題。
腦卒中是一種致殘率極高的疾病,且卒中後上肢功能障礙發生率高,約80%卒中患者患有上肢運動功能障礙,恢復困難,治療需求極大。目前,綜合康復治療仍是卒中後上肢功能恢復的主要方式,但有疾病異質性、患者個體化情況等因素,治療效果仍有差異。
02. 具備“力反饋”的康復機器人
助力卒中患者上肢康復
2001年,瑞金康復團隊開始參與機器人臨床應用的開發,初步驗證了康復機器人的用於卒中患者的安全性。
2014年,康復團隊提出機器人必須具備“力反饋”,以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合適的助力阻力。這種訓練和冷冰冰的機器人不一樣,它模擬的是康復臨床人員在發力時那種既有力又柔順的狀態。
(上肢機器人訓練模式)
老陶慕名來到了瑞金醫院康復科,針對他的情況,康復科謝青主任團隊制訂了個性化、適應性的康復機器人治療方案。精準評估後,醫生為老陶設定了相應的模式、速度、活動範圍以及阻力大小,之後,老陶在治療師的指導監督下,根據這一方案,每天進行一次任務導向性的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持續20至30分鐘。
這一輪康復治療,將重點放在了糾正老陶的異常運動模式上——透過有針對性的訓練,老陶習慣性的錯誤發力點被逐步糾正。在康復機器人規範、可重複的動作指引下,老陶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正確的上肢康復訓練動作。同時避免了之前自行訓練不當而引起的肩痛、手腕腫痛等情況。
隨著康復治療的推進,治療師會有計劃地評估老陶的恢復情況,再據此精準調整康復機器人阻力及活動範圍。經過4周康復治療,老陶的異常運動模式基本得到了糾正,目前可進行較好的分離動作,對右側上肢的控制感大大增強了。隨著康復治療的繼續,相信他的右上肢功能將進一步恢復,迴歸日常生活指日可待。
(上肢機器人輔助腦卒中患者進行上肢康復訓練)
03. 平穩、可控、可評估
更多患者將受益
康復機器人輔助療法作為人機互動控制的代表技術,在技術層面、表現形式方面本身具有創新性。與傳統康復治療手段相比,康復訓練機器人平穩可控,提供一致性康復訓練可以保證訓練的效率和強度,並可以實時記錄資料用於康復評估。應用康復機器人進行一致性康復訓練,將康復技術賦予具有力反饋特點的機器人上,實現遠端同質化康復,使更多患者受益。
瑞金醫院康復團隊提出的康復機器人相關內容,獲得了上海市衛健委先進適宜技術推廣專案,形成了可以向基層推廣的康復機器人操作規範,並透過三級康復網路及醫聯體、“與時間賽跑”科普活動走進社群,使更多患者受益。
未來,康復機器人還將接軌“5G建設”與“AI智慧”,在目前已有臨床基礎上如虎添翼,繼續在醫療康復領域中大展身手,推動國內康復機器人應用領域的進一步拓展,造福更多患者。
(向上滑動檢視)
門診時間 |
||
_ |
專家門診 (總院門診樓) |
特需門診 (總院10號樓) |
謝青 主任醫師 |
週三全天 | 週四上午 |
腦和神經疾病康復 專病門診 (王繼先) |
週二下午 | |
肩痛康復 專病門診 (崔立軍) |
週四上午 |
編輯:韓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