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這位剛剛考上大學的青年並不知道自己將走上怎樣一條路,但在日復一日的探尋中,她在材料科研的道路上一路高歌、愈行愈遠。她不僅成為了國家“雙一流”高校的教授,率領團隊取得諸多成果,還獲得了世界傑出生物材料專家的終身最高榮譽稱號......她,就是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室首席教授鄭裕東。本期推送,帶你瞭解她的故事——
鄭裕東,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室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科技大學生物醫用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複合材料的功能化改性及醫學應用研究。主持和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中英國際合作專案、國家級973專案、863專案、國家科技支撐專案等,獲得多項科技成果獎勵,發表SCI論文120餘篇,參編出版多部教材或專著,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0多項。
材料之路,愈行愈遠
1984年,結束了高考的鄭裕東,懵懂地意識到材料科學是國家發展的支柱產業,便報考了材料系。本科期間,她憑著要強的性格和踏實的求學態度,專注於手中事,始終保持著優異的成績。本科、碩士、博士,她在材料科研之路上愈行愈遠。
博士畢業後,鄭裕東結識了王迎軍院士,那時王院士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鄭裕東成為了院士團隊的一員,正式開啟了生物醫用材料研究的新篇章。之後,她在生物材料領域的發展,也得到了王迎軍院士的不少幫助。
進入北科,獨立科研
2004年,鄭裕東進入北京科技大學生物材料研究室工作。面對著幾乎一切都要從零建立的研究平臺,經歷過因目標不確定而丟失機會的挫折,鄭裕東反而越挫越勇,把心全部沉浸在科研世界中。她說,“當我發現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由自己去做時,我便放下了所有的顧慮與擔心,拋卻瞻前顧後和患得患失,大膽去把每一件事做到自己的最好,心裡漸漸強大起來,也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在鄭裕東的科研經歷中,她認為最大的困難在於成果轉化——研究和應用常會脫節。她曾和團隊做過奈米纖維素敷料應用的研究,那時國內對奈米纖維素的研究多用於骨修復等組織工程支架,作為體內長期植入的材料真正實現應用週期長而難度大。鄭裕東的團隊拋開當時熱點研究思路,將其用於創面敷料,並在國內首次實現細菌纖維素敷料的落地轉化和臨床應用,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然而由於那時尚欠缺對醫療器械市場的理解和認識,錯過了產品推廣的最佳時機。
有志者,事竟成。多年來,鄭裕東率領團隊在奈米細菌纖維素,高強度水凝膠及其面板、軟骨、神經修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多項成果實現了產業轉化。2020年12月,鄭裕東榮獲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終身榮譽稱號。這是世界傑出生物材料專家的終身最高榮譽稱號,該稱號的授予不僅體現了鄭裕東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的國際地位和學術影響力,也肯定了她在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取得的傑出學術成就。
愛生如子,培育桃李
在鄭裕東的教學生涯中,培養過80多名生物材料科學領域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在學生們眼中,她是一個愛熱鬧的“白羊座”,生活中相處起來更像是一個大姐姐。而鄭裕東亦視學生如自己的孩子,常常領著學生們參加學術會議,營造家一般氛圍的同時,也幫助學生們開闊學術視野。
鄭裕東為教時總是為學生著想,循循善誘之中幫助學生在科研之路上穩步前行。她的教學理念是,要將學術化的研究與工程化的應用能力兼顧,在努力實現技術應用的同時,也要重視論文的寫作。她說,“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在高水平Top期刊發表出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寫文章的過程本就是思路的訓練,是對研究能力與表達能力的綜合挑戰,也是對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
“心之何如有似迷津萬丈,其中無舟可渡,唯有自渡。”鄭裕東用樂觀與堅韌不斷克服著前行路上的滯礙,在一次次磨礪中突破自我,取得新的成果,以自信之姿、踏實之態勇敢探索著未知的世界......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北科大材子風華,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