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薄有著怎樣的理解?薄如蟬翼?薄如錢唇?1釐米?1毫米?甚至是0.2毫米?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中國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時期,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出土數量極少的蛋殼黑陶杯,留下了那個時代的絕唱!
地球的早期文明,最先被陶器所散發的質樸光芒所照耀,龍山文化的黑陶在多姿多彩的彩陶世界中如此與眾不同!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是考古學界對龍山文化黑陶杯的讚譽。
蛋殼黑陶杯因其陶胎薄如蛋殼而得名,陶胎之薄,無與倫比,最薄部位多在盤口部位,一般厚度在0.2毫米—0.3毫米,其餘最厚的地方也不足0.5毫米,重則不超過70克。陶質極純,皆為精加淘洗的細泥質黑陶,不含任何雜質,也沒有任何摻料。
色彩上,蛋殼黑陶杯的表面內側都是透黑的,黑色神秘的金屬色澤,帶給人們直觀的視覺衝擊和震撼。
它的製作方法源於4000多年前的黑科技——高溫滲碳技術,即將碳分子滲透到胎體的微孔裡,通體呈現出黑色。並在燒窯後期,封閉陶窯的排煙孔,故意造成窯內通風不良的缺氧狀態,使木柴在燒製過程中產生大量黑色濃煙,即很多微小的炭粒。炭粒不斷被已經接近真空的陶胎空隙吸附,並逐漸向陶胎內部深處擴散,直到吸附作用停止,從而形成胎體緻密、內外均黑的黑陶。此外,在黑陶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除了封窯之外,龍山人可能還從窯頂緩緩加水,使木炭明火熄滅,從而使窯內產生更多更密的濃煙,以促使陶胎滲碳。
龍山文化時期的蛋殼黑陶以造型和工藝見長,風格簡潔爽利,其中,蛋殼黑陶的鏤空工藝非常精妙,堪稱絕代製作。它以古樸典雅的特色和新穎別緻的造型成為民族瑰寶,是古代陶藝的精華。
在考古發掘中,這些蛋殼黑陶僅見於少數大中型墓葬,而且每一隻設計都不同。據研究人員推測,這並非一般生活用具,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其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了器物本身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