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收藏界所謂的破爛幫、國寶幫以及廣大掙扎在一線的普通玩家們,說一些公道話。
在這之前,我先得幫專家們闢個謠。說起來好笑,全網都在罵專家,他們自己不站出來解釋,還得讓民間玩家們幫忙闢謠,果然“高高在上”呢!
大家這幾天應該都聽說了吧?在整個收藏圈瘋傳一則訊息:第15屆全球優秀藝術品鑑定評估師“伍德曼”金獎,中國派出16名專家團隊前往澳大利亞的悉尼參賽,結果第一輪就全部被淘汰,連續28年無緣獲獎名單!
這則訊息最早出現在11月7號,釋出在頭條上,釋出人為個人自媒體,其實才剛剛1000多閱讀,並沒有引起什麼風浪。然後被人發到公眾號上,配以攻擊性非常強的文字,瞬間變成朋友圈爆款,10萬+閱讀,點贊都超過1萬多人,一時間轟動民間收藏圈。
轉發到全網後,大家的評論驚人的一致:一邊倒的罵專家,民間收藏苦專家久矣!
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雖然我也很想看專家笑話,但仔細在網路和外網都搜尋一遍後,可以斷定:這是個假訊息!
大家不懂得篩選網路資訊,很容易就被人帶節奏。為什麼說是假訊息?我來列舉幾個原因。
第一:造謠文章中說,這個所謂的“國際伍德曼大獎賽”,已經舉辦了15屆,中國已經連續參加了28年(作者估計數學不太好),然後作者又說這是“伍德曼全球藝術品鑑定評估師金獎”(作者的語言邏輯也是初中生水平)。一個嚴肅的正規獎項,會出現這種低階錯誤嗎?
第二:文章說這個訊息最早出自香港《南華早報》,可我搜遍該報紙的官網,都沒看到此則報道。並且文章還說“伍德曼獎”是藝術品鑑定界的“諾貝爾獎”,如此權威有影響力的獎項,為何從來沒聽說過?國內也沒有任何一家正規媒體報道過?
第三:有槓精非要說是中國專家故意隱瞞訊息,所以我還特地跑到外網上搜了一圈,谷歌、維基解密甚至推特、臉書裡也搜不到任何國外正規媒體的報道。奇怪了?中國專家跑到外國參賽全部被淘汰,這麼一個可以“羞辱中國專家”的好機會,外國媒體會不抓住嗎?
第四:“伍德曼金獎”何時創辦?國際性賽事聯合國有授權嗎?既然舉辦了15屆,那前14屆有哪些學術成果,哪些人獲獎?中國參賽的16人專家團隊,為何沒有任何名單?不僅沒有影像資料,連個現場的圖片都沒有,這又什麼原因?
第五:查來查去,最後才發現,釋出這篇謠言的作者,曾寫了一大堆攻擊收藏界的文章,看似很有道理。但每篇文章裡面,都會插入一個叫“李某宸”的人,他的頭上有一堆稱號,什麼國際藝術品鑑定評估師、上海藝術品金融商會常務秘書長等等,文章裡還經常“碰瓷”馬未都,說“李某宸”和馬未都齊名,是收藏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可大家聽說過這個人嗎?
然後我又查了一圈,發現這個“李某宸”開了一家所謂的“文物鑑定評估銷售”國際集團,還在微博招聘銷售人員。口號真是喊得震天響,可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明白了,就是個藉著謠言炒作自己,自封“大師”的藝術騙子,和遍佈全國的藝術品詐騙公司沒有本質區別。
從頭到尾,國外都沒有舉辦過什麼“伍德曼大獎賽”。但外國確實是鑑寶節目的創始人,最早起源於1979年英國BBC製作的《古董巡迴秀》,後來版權賣全球各地,央視鑑寶也是借鑑了這個節目。
但要明確一點:所有的鑑寶都是娛樂性質的節目,主要是以提高收視率,為賺取商業利潤為目的,不帶有任何權威性!
我知道大家都很急,這次被一篇謠言文章帶了節奏,但幾乎全網都在一邊倒的罵專家,雖然盲目,但也可見民間藏友們的怨氣積累有多深!
值得玩味的是,目前站出來闢謠的人,也就是幾位個人自媒體,沒有任何官方人員出來解釋一下。奇怪,造謠的人都騎在專家頭上拉屎了,還不趕緊澄清一下,這是心虛嗎?我不這麼認為,能出來鑑寶撈錢的專家,哪個臉皮不是厚如城牆,怎麼可能會心虛!
我更願意理解為“傲慢”,就像我曾碰到一位圈內行家對民藏的態度一樣,他說:“民藏都是一群烏合之眾,%95以上都是國寶幫,不要和他們多解釋,無視就行。”
民間收藏快速發展的近20年,也是收藏界最混亂的20年,全國號稱發展到八千萬藏友,可最後的結果卻是:富了專家、富了騙子、富了造假販子,民間藏友卻越玩越窮,前路迷茫。
有人會對民藏很不屑:“被騙了是活該,誰叫你貪婪,只想著一夜暴富。”
又一說:“國寶幫買了一大堆假貨,沒眼力就想著撿大漏,就應該承受這個後果。”
再一說:“專家、行家就是比你厲害,就算他想騙你,那也是眼力比你精準,誰叫你不懂,被騙了一點都不冤枉。”
這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論”,意思是民間藏友們之所以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是自身的問題,和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擺事實講道理,不幹那些潑婦罵街的事。
2002年,我國頒佈了新修訂的《文物法》,第一次承認了私人對古董的所有權(有很多限制),這是大好事,民藏的崛起可能就會由此開端。然而,大家怎麼也沒想到,會變成如今這樣。
哪怕當時有一位具備聲望的人站出來,告訴大家:“不要輕易玩收藏,真正的好古董已經很少了,況且一不小心就會觸犯文物法。賣真的叫犯法,賣假的叫騙人,只有那些有錢、有閒、有人脈的人才有機會獲得成功。”
那大家聽了,也就不會衝動進來,也就不會有後來那些事了。
但是從《尋寶》、《天下收藏》、《華豫之門》等鑑寶節目興起的那一刻起,“不理性”就變成了行業主流。坐在臺上的那些專家們,那些巧舌如簧的主持人們,並沒有把“理性引導”當成節目宗旨,而是怎麼吸引眼球怎麼來。
老百姓家裡祖傳的字畫拿出來,專家大呼:“喲,好東西呀,價值幾百萬。”
藏友地攤淘到的瓷器拿出來,專家又眼睛瞪圓:“撿大漏啦,這是官窯,拍賣有幾千萬呢!”
馬未都天天在節目裡炫耀,自己當年撿了多少大漏,成就了現在的百億收藏!
是這些節目,把“祖傳古董就是寶貝”、“玩收藏可以一夜暴富”的觀念,灌輸給觀眾們,然後還讓他們理性,你覺得可能嗎?
那時候你如果解釋:節目裡都是安排的託,王剛砸寶是提前準備的劇本,簡簡單單就可以解決的事情,結果你們“不屑於”去解釋。群眾是非常相信專家“權威”的,這時候,亂象開始了。
藏友手裡有“寶貝”,第一時間會想著怎樣去變現,這是人之常情。如果這時候那些頂級拍賣公司的人站出來,跟大家說:“別想著發大財了,我們正規拍賣公司只服務有錢人,只服務那些有傳承有序證據的藏品,你們民間沒有來源的東西,我們都不會收的。”
那大家聽了也會馬上止住腳步,不會做那個白日夢了。但仍然沒有人站出來,民間藏友們只能靠著自己瞎蒙亂猜,去尋找變現的渠道。這時候,遍佈全國各地的詐騙公司開始氾濫了。
為什麼隨隨便便註冊一個公司,租個門頭,招聘一些業務員,就可以開始“文物鑑定銷售”?為什麼一個沒有任何基礎的人都能自稱專家?為什麼那些騙子,把所有破銅爛鐵都說成寶貝,就是為了騙前期費用,卻可以一騙就是很多年?
大家都說民間有太多的國寶幫,天天自以為有了不起的寶貝,做夢都想著一夜暴富,可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國寶幫是誰“造就”的?
一個人,辛辛苦苦幹了一輩子,到老心說享點福吧,玩個收藏陶冶一下情操,結果鋪天蓋地的炒作天天給他們“洗腦”,老年人本來接收資訊的能力就退化了,哪能禁得住這樣的陣勢,最後把積蓄都送給了騙子和專家。
那些年,出現在詐騙公司的專家,像什麼蔡某聲、葉某蘭、鄧某三、楊某實、李某宴、高某申、楊某傑等等,數不勝數。你們出來參加鑑寶收鑑定費、證書費、出場費,賺個養老錢還不滿足,還和騙子公司合作,利用自己的名氣吸引單純的藏友們。
試問,如今賺夠了養老錢,不敢出來的那一批專家,會不會在某一刻感到一絲絲的羞愧呢?也正是因為你們的行為,讓現在的商業鑑寶專家都變成了一丘之貉。
魯迅說過,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需要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但如果你說要拆掉屋頂,他們就願意開窗了。
中國人是很容易滿足的,別看怨氣那麼大,如果哪怕有一位專家站出來,和大家說一聲:“對不起,過去和騙子公司合作,實屬老眼昏花,在這裡和大家道個歉。”藏友們的怨氣會立刻消散一大半,可是,依然沒有,這些專家,那些名人,為什麼都在裝傻?
當樊家井的瓷器、煙澗村的青銅器、阜陽的玉器、天津的書畫等遍佈全國各地的造假作坊,開始加班加點生產批發的時候,古玩市場從以前能淘到好貨,變成了徹底的贗品、工藝品集散地。
為何他們能打著製造工藝品的旗號,堂而皇之地高仿古代文物?為何不在每一件產品上面打上生產日期,把古董和現代工藝品區分開來?為何正大光明的賣假貨不犯法,藏友淘到真品卻一不小心就犯了法?
一面說著“讓民間文物活起來”,一面又說“不能徹底開放民間收藏,否則會加劇文物犯罪”。中國富豪去外國人手裡花天價購買文物,那叫“愛國”,民間發現的文物卻始終得不到承認,必須得和外國人“合作”,擁有了外國制定的標準才“合法”,這又是什麼原因?
博物館的專家們被明令禁止私自收藏、買賣文物,為何他們卻能出來參加商業鑑寶?是誰給了民間收藏以希望,然後又親自摧毀了這個希望,還狠狠甩了大家一巴掌:“你也配玩收藏?”
國寶幫沒有錯,他們可能會不理性,但他們的“頑固思想”是被外部環境影響的,與其說可恨,不如說可憐。
破爛幫也沒錯,就是喜歡收藏怎麼了?高階市場把精品壟斷,還不允許民間玩家淘換些小玩意嗎?他們深愛著中國的歷史文化,不以金錢去衡量自己的愛好,有錯嗎?
民間收藏家們更沒錯,他們不是刀口舔血的盜墓賊,也不是賣國求榮的文物走私販子,就是普普通通的收藏愛好者,他們的藏品雖然不被認可,但憑實力淘到精品,然後保護文物、研究文物,他們才是中國文化的繼承者。
民間收藏愛好者們,是最可愛的一群人,我們確實擁有人類所有的缺點:貪嗔痴恨愛惡欲。我們曾經無比相信專家,相信“權威”,相信民藏的明天會更好,哪怕直到現在,仍然堅持這種觀點。我們等待的,僅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們的一句道歉,一句承諾,一個可以健康良性發展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