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薛
三孩生育政策一出,全民熱議。無論什麼年齡段,婚育的熱點話題,引得眾人同頻矚目。在形形色色的生育焦慮中,如何配置家庭居住空間,是個瑣細又現實的問題。
“奢侈”的空間
北京朝陽區東四環,一個2000年建成的小區裡,住著一家普通的上班族。
爸爸“70後”,媽媽“80後”,孩子11歲,就讀於附近的小學,爸爸媽媽工作繁忙,孩子的爺爺奶奶就從老家來到北京幫忙接送孩子、洗衣做飯。7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擠下了五口人加兩隻貓,好在一家人總是和樂融融。
家庭住房是這樣分配的:孩子睡高低床,和爸爸媽媽一間臥室。爺爺奶奶住另一間臥室。為了加班時不打擾孩子寫作業、老人休息,爸爸媽媽把電腦桌挪到了客廳。
7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空間上騰挪不開,就只好從時間上來安排。22:00孩子、老人入睡之後,爸爸媽媽終於可以在客廳裡說說話、看看書、加會兒班。不過如果需要電話會議,爸爸媽媽只好鑽進廚房關上門,把電腦架在微波爐架子上,站著開完一場視訊會議。
一家人的日常也習慣不同。
爸爸媽媽習慣晚睡,而爺爺奶奶必須早起,四五點鐘起來洗漱、做飯。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喜歡貓,而爺爺奶奶卻厭煩貓毛,於是兩隻貓只好圈養在陽臺上,無法在家裡閒庭信步。爺爺奶奶耳背,在家裡大聲放起小影片裡的音樂,孩子則在另一個房間做暑假作業。每到週末,年輕的父母常在客廳加班,奶奶也總得錯過她最愛看的連續劇。從前,媽媽一到週末就帶著孩子出門,逛衚衕、看演出、去博物館,一來讓出家裡的空間,二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不過因為疫情反覆,這一點也成了奢望。
孩子年齡漸長,擺在一家人面前的問題是,空間有限,孩子需要一個單獨的房間來學習和生活。答案只有三個——要麼讓70多歲的爺爺奶奶回老家,要麼換一套三居室,或者是另外租一套一居室讓爺爺奶奶住。
然而大城市的生活壓力,讓年輕的父母已是捉襟見肘。附近以20世紀80年代的老房居多,戶型結構合理、適合一家三代人同住的房子並不多,哪怕租住,對於工薪階層的一家人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
至於面對“二孩”“三孩”的政策,夫婦倆似乎並沒有考慮過。政策剛出來後不久,奶奶在飯桌上提起,爸爸只是說:“房間怎麼住呢?”話題便匆匆結束,自此不提。
家庭居住空間的考量,著實是年輕父母們面對的難題。
豐沛,極簡
我曾整理過一戶二孩家庭,房子不算大,80平方米,住一家四口。一對上班族父母,上小學的女兒和讀幼兒園的兒子。
原本的客廳改造成兩個單獨的狹長房間,每個房間各放兩個孩子的床鋪。因為沒有了陽臺,所以一家人的衣服只能用一個架子晾曬在餐廳——說是餐廳,其實也就是一塊恰可擺下餐桌的地方。“大寶”總在一個房間寫作業,“二寶”跟媽媽在主臥玩玩具。
爸爸媽媽都太忙了,家裡沒有時間整理收納,不管是衣櫃、窗臺、床鋪還是地面都堆滿了物品。這位媽媽調侃說:“就是奔波生存,我們這都談不上生活。”
北京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釋出的資料顯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28.81平方米。
這個數字在兒時的“70後”“80後”們眼裡,曾完全不是問題。記得那時一家三口住在十幾平方米的筒子樓裡,一層樓共用一個公共洗漱間和衛生間,那時對於居住的夢想也很簡單——“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上學住宿,也是住八人間,是熱熱鬧鬧的年少錦時。剛開始工作和別人合租,也感到很新鮮。最難忘記的就是第一次拿到一整套房子的鑰匙,終於可以獨居的興奮和期待。
然而,後來為人父母,如果孩子的生活空間被壓縮,內心確實是無奈自責的。
成為職業整理師的三年多,我上門整理過數百戶家庭,面積從5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戶型從一居室到大平層和複式住宅,有自購,也有租住,有的地處郊區,也有CBD公寓。
其中當然不乏物品數量適中,甚至力行極簡的人,這樣的空間整潔,讓人一進去就覺得很舒服。哪怕家裡佈置得簡單樸素,或空間不大,但直觀上總是大方溫馨。
不過更多的家庭裡,物品多、擺放雜亂、空間擁擠,透露出一種湊合的氣息。
這也難怪“70後”“80後”的年輕父母們,從前也許真的沒有經歷過購物如此便捷、商品選擇如此豐富的年代。沒有從爸爸們那裡學到“泥瓦匠和木工活”——家庭裝修和空間規劃,沒有從媽媽們那裡學到“日常歸置屋子”的習慣和技能,面對一大家子幾代人生活的打理、物品的超量,一時手足無措。
這也許是選擇過多帶來的一種“時代症候”。
收納好內心的焦慮
對於職業整理師來說,我要解決的是家庭空間、物品和人三者之間的矛盾,或者說,整理師這個職業,就是因為這一難題的出現和凸顯才興起的。
整理過的數百戶家庭,每一戶都有不同的物品類別、空間佈局、家庭成員、生活習慣、個人愛好……也有每個家庭的五味故事。
與獨生子女家庭的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不同,多子女家庭的生活通常會更加忙亂。我認識一位三孩媽媽,她事業成功,是一位企業高管。不過她仍很困擾:“不管在上班時,還是下班後,其實都是在帶團隊。”分身乏術,無法兼顧,對孩子的生活問題,甚至教育問題,有時只能妥協。
也有不少年輕媽媽辭職回家,成為全職媽媽。也許是從價效比的角度考慮,僱保姆、上下班通勤、請老人幫忙帶孩子,可能引發的矛盾和時間成本,遠不如媽媽親自接送孩子、照顧家人來得放心和妥帖。
事實上,林林總總的家務何嘗不是一門“專業”。比如我身邊的整理師從業人員中,就不乏在孩子上了幼兒園、寄宿中學或考上大學之後,重新追求人生價值和樂趣的女性朋友。
對於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父母們而言,既要在職場上奮力拼搏,又要處理好家庭生活中人、物品、空間三者之間的矛盾,著實不易。
生活若難從容,便先收納好內心的焦慮。
(作者系職業整理師,圖片由作者提供)
“共迎三孩時代”專題報道
關於生育,他們在擔心什麼?
家有三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教育“減負”,能解生育難題嗎?
購買連結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劉博文
責編:韓冬伊 tam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