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一個小故事:
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裡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
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別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如此,因此,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就值得所有家長朋友深思。
01
對於家長來講,一定要先給孩子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 1、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 2、自學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詢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 3、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 4、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開啟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 5、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 6、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 7、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 8、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 9、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 10、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透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 11、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型別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 12、客觀評價的習慣
學生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02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 第一步: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註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 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箇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同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覆、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
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對於孩子自控力普遍較差的問題,其實背後主要根源之一是孩子對時間的認識不夠,不懂得正確管理時間。下面我們從時間管理的角度出發,為大家提供如何解決孩子拖拉問題的新視角。
01
認識和感知時間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要從小抓起。
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才2、3歲,就已經可以透過日常的對話,來教孩子認識時間了。
最簡單的就是從“上午、中午、下午、晚上”這些寬泛的時間開始,形成對時間和時間順序的大概認識。
經常和孩子聊聊今天做了什麼,比如上午和奶奶出去買菜了、下午看了動畫片、晚上和媽媽逛超市,用日常的交談來提高孩子的時間敏感度。
與此同時,藉助一些工具來讓孩子感知時間。
給孩子準備一些沙漏計時器,讓孩子明白很多事情都是有規定時限的。
比如孩子想看電視,告訴他,等待沙漏結束才能看,再小的孩子都能感受時間的流逝。
等紅綠燈的時候,也是孩子感受時間長短的好時機。
5、6歲的孩子,我們還可以送他一個鬧鐘,學習認識鐘錶。
認識時間小孩子來說可能有些抽象,不妨藉助玩具或繪本,比如《時鐘的書》、《你好時間》、《弗朗索瓦與消失的時間》等等。
02
給事情設定一個期限
不管大事小事,父母都需要幫助孩子制定出一個明確的時間期限,這是一種督促。
比如:
“再玩十分鐘就要去寫作業。”
“20分鐘後要出門了,你自己換好衣服。”
“我們要在2個月內閱讀完這五本書。”
這種提醒的方式看似簡單,其實也最有效。
可以平靜地告訴孩子,接下來某段時間需要做些什麼,孩子也知道如何執行。
至於期限的長短,需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具體分析,除了像作業這種有明確時間限制的任務外,其他事情可以多留給孩子一些反應和緩衝時間。
重點是讓孩子知道,想要完成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緊迫性。
03
制定時間計劃避免太細緻
我身邊有一些孩子,暑假制定的計劃表是以小時甚至是分鐘做為間隔的,幾點幾分做什麼寫得清清楚楚。
但這種太詳細的計劃,往往很難堅持下去。
因為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事情發生:
寫作業有道題卡殼了,耽誤很長時間;昨晚家庭聚餐導致早上起床遲了;看書的時候奶奶來家裡了......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孩子在這種變化中很容易放棄,做不完表上的事情還容易產生挫敗感。
孩子畢竟不是生產線上的產品,每個環節都要求精準,沒有誤差。
所以孩子初期計劃應該是彈性制的,不能過於僵化。
有的任務可以以周、日為單位,日計劃可以以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這種整段時間劃分,有彈性時間,會更加方便調整。
04
從最簡單的守時習慣開始培養
以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高中班主任發現班上幾個男生經常快上課才慢慢悠悠地走進教室,偶爾還會遲到1-2分鐘。
老師批評他們,他們反而理所當然地說:
“我上廁所去了。”
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體現出來的卻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
為不守時找藉口、找理由,他們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時間,也不尊重其他人的時間。
培養守時的習慣,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
和同學約好時間玩,提前10分鐘出門;
上課提前10分鐘進教室;
作業按照老師規定的時間交......
這些小細節,讓孩子學會了用主動的方式掌握時間,有計劃、不慌亂地面對所有事情。
不僅如此,守時它能帶給孩子良好的狀態。
比如孩子上課提前10分鐘進教室,這個時間裡,他可以整理好課本,更快地進入上課狀態。
享受守時帶來的從容,孩子潛移默化地養成不拖延的好習慣。
05
放棄反覆催促
反覆催促孩子是一個常見的誤區,重複又充滿焦慮的聲音,讓孩子逐漸習慣逃避,更加拖延。
舉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上學前,家長總是東一句、西一句催促孩子穿衣服、背書包,又擔心孩子東西少帶了,再三確認。
這會導致哪些後果呢?
第一,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緊張、焦慮,同時也看到自己無能;
第二,激起孩子的消極抵抗心理:“你越催我慢”;
第三,讓孩子失去責任心,大人不提醒,就不會主動記得該做的事情。
想讓孩子自覺地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幫孩子找回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催促在慢慢地破壞孩子的主動性。
為了避免這種重複的催促,我們需要提前給孩子多點一些時間去做準備。
比如出門這件事,你可以對孩子說:
“15分鐘後就要出門啦,你準備好了嗎?”而不是快要出門才開始大吼大叫,傳遞焦慮情緒。
06
合理安排休息時間
扎克伯格曾經給出26條時間管理建議,最後一條就是勸大家:休息一下。
如果問孩子:“你會休息嗎?”
相信很多小孩都把這當成最簡單的的事情:
玩遊戲玩一天、熬夜看電視、睡懶覺,把所有的時間都貢獻給了短影片、動畫片、遊戲。
等到休息結束,絲毫沒有充滿電的飽滿精神,反而渾渾噩噩,無精打采。
這是因為孩子把休息當成了放縱。
雖然身體在家裡休息著,精神卻沉迷在無節制的感官刺激中,讓自己越來越疲倦。
所以,要想休息的好,就要避免單一的休息方式。
比如天天躺在床上睡覺,天天玩手機等,要教孩子豐富娛樂的形式,出門散散步、和同學約好去逛書店、去體育館運動運動等等。
把精力和時間分散到其他事情上,才不會被“垃圾快樂”偷走全部的時間,才能得到更好休息。
新學期已經開始,一定要先抓習慣,再談成績!只有讓孩子掌握了管理時間的方法,才能逐步提高自制力,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透過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孩子們在新學期一定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來源: 中國教育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