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復興一個國家?
文明!
工業!
武器!
教育!
除此之外,還有對能源的掌控!
我是老K,這是中國能源血火戰事的第一期,這次,我們從一個美國州長說起。
影片連結:車企騙取百億補貼,發電量第一的中國,如何佈局新能源產業?
2011年,美國密歇根州州長 詹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M. Granholm)卸任,在這之前,她已經連任了兩屆密歇根州州長;從2003年到2011年,這八年時間裡她主導過多個美國新能源的策略,在美國石油霸權的鼎盛時期主導新能源發展,格蘭霍姆與整個美國國會都顯得格格不入。
除此之外,她還是密歇根第一個女性州長,為什麼用格蘭霍姆開頭?
因為,她的生涯正是世界能源變革的一個縮影。
2011年,格蘭霍姆卸任密歇根州長後,跟隨白宮訪問團前往中國訪問,訪問的某一站,一箇中國市長問她:
(“So, when do you think the U.S. will adopt national energy policy?”)
“你覺得美國何時才會制定一份清潔能源戰略?”
格蘭霍姆回答:
( “With the tea party and Republicans in Congress,it won’t happen anytime soon.” )
“有共和黨和茶黨在國會里,這一切很難發生。”
那個中國市長笑了笑,說:
“Take your time.”
“慢慢來。”
那一年,美國的GDP總額是15.5萬億,中國的GDP總額是7.6萬億,連美國的一半都不到,就是在這樣一個巨大差異的環境下,一位中國市長帶著長輩般的教誨對美國州長說:“慢慢來”。
2011年,中國市長和格蘭霍姆聊天,在這十年之前,2001年,中國就開始涉足新能源。
是的,不是2010年,而是剛剛跨過1999年的那個2001年,中國不是第一個涉足新能源的國家,但卻是最先起步的。
因為當時美國歐洲的新能源方案,都被石油利益組織死死按在議會里出不了門,我們常說:三歲看少,十歲看老,或許當時中美的GDP差異超過一倍,但有些事,在GDP之外就已註定。
1986年3月,中國正式提出高技術發展計劃,用來推進前沿科技的研究,也被稱為“863”計劃。
神舟七號、天河一號、超級水稻、深海機器人,皆出自這個863計劃。
除了這些,863還有一個特別專案,是新能源!
2001年,電動汽車正式列入863計劃的重大專項課題。
2008年,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工業資訊部,四個部門聯合釋出“十城千輛”工程,計劃用財政補貼的方式,花三年的時間,每年發展十個城市,每個城市牽頭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力爭使全國新能源運營規模,達到2012年汽車市場份額的10%。
簡化一下就是:中央給錢,地方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把公交、出租、郵政這些公共領域的交通工具,換成新能源的車,推動產業發展。
仔細回憶你當年坐過的公交車,是不是有那麼幾輛,上面印著“純電動”或者“新能源”,這些車,就是這個工程的成果。
到2012年截止時,這個工程讓新能源汽車佔了多少市場份額呢,1%不到,完全的失敗。
這個工程的雷聲足夠大,從一級部委到地方郵局都貫徹落實了,但市場的雨點卻很小,因為技術還沒到取代燃油車的標準。
不過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有些事,在市場之外就已註定,新能源並不是對前沿的簡單嘗試,它甚至牽涉到中國的未來,要理解新能源與中國的關係,我們必須回到出發點:能源。
這是一個在不同語境裡有不同意思的詞,在這個影片中老K簡化了一下,用傳統能源指石油,用新能源指電能,中國並不是一個傳統能源富集的國家。
從2008年開始,我們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就高達47%,中國經濟起飛的二十年,能源危機隱藏在幕後不斷膨脹,到2020年,原油對外依存度更是衝到了73%,也就是說,如果停止石油進口,那麼中國有73%的經濟活動將就此停滯,原油只是危機。
更重要的,是綁在原油上的美元霸權。
1974年,沙特和美國達成協議,所有石油出口必須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美元與石油劃上等號,全世界都得向美國低價出售商品,換來美元購買石油,你只需要知道,石油來自地底,儲量固定,但美元來自印鈔機,可以不斷增發。
你也許會說,這不是合法的搶劫嗎?
我不用美元結算,你猜猜為什麼美國的軍費比全世界加起來還多,美國想要超發多少貨幣,世界就得承受多少苦難。
而中國首當其衝,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是73%,你也可以理解成,中國經濟對美元的依存度是73%,一個美國青年優渥的生活,需要十個中國老太太的節儉存錢才能抵消。
不過,不必擔心,在另一場石油戰役中,我們已經不用再擔心石油綁架了,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下次再說。
與石油能源相對的,是電能,中國雖然沒有太多石油,但來自煤炭、太陽、風、水的電能足夠,這是美國1950年到2017年的發電裝機容量。
增長速度很恐怖對不對,這是中國的。
從2011年之後,中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就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電力裝機最大的國家,位居世界第一。
和發電量一起衝上第一的,還有中國的特高壓電力技術,瘋狂增長的電能供應和不斷衝鋒的輸電技術,甚至出現了局部地區電能過剩的局面,不管石油還是電能,最終都是要服務於產業的。
能源最大的支撐,就是汽車產業,汽車,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耐用品消費市場,價值萬億美元,汽車的產業鏈,更是集合了人類幾乎所有的工業體系。
龐大的工業集合,造就了汽車產業高昂的價值。
202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總額達到40萬億,其中汽車類消費佔了總額的10%,如果算上汽車涵蓋的上下游產業,鋼鐵、鋁業、橡膠、石油、晶片,汽車在中國的GDP比重,接近15%。
這是什麼概念呢?
2020年,中國的GDP是15.91萬億美元,按15%算,汽車產業的GDP就是2.3萬億,而2020年,法國的GDP是2.6萬億美元,是的,僅僅中國汽車的GDP,就已經接近法國整個國家了。
你一定會以為中國汽車很強盛,但事實相反,中國汽車產業不僅GDP和法國一樣,在戰略上也充滿了法國的味道。
1984年,北京汽車和美國汽車公司合資成立北京吉普,自此,中國汽車產業全面對外開放,發改委和商務部在《外商准入特別管理條例》中規定,任何車企進入中國,都需要和中國車企合資,並且中國企業的股份不能低於51%。
這個策略的目的很簡單,用市場換技術,讓中國汽車工業走上快車道,組建我們自己的產業鏈。但結果卻是,合資企業拿下了市場,但對技術的消化並不熱情,國產車至始至終都沒能在發動機技術上有突破,只能淪為無關緊要的配件商。
合資模式到最後變成了中國低價造車門儀表座椅輪胎輻條,外資高價造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堪比一整個法國的產值,最後核心利潤卻被外資拿走。
從石油對外依存度的風險,到汽車工業無法突破的困境,還有電力技術無用武之地的浪費,這是三個不同領域的核心問題,但世界並不是獨立分隔,而是相互作用的。
這三個領域各自的核心問題,在不斷地交織聯結中,最終都引向了一個終點:新能源汽車。
是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新能源汽車,在能源上,能解決石油短缺,電力過剩的局面,縮小美元霸權的影響;在產業上,能幫助汽車行業避開傳統發動機技術的壁壘,和外資站在同一起跑線,拿回整個法國的產值。
並且,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是電池和電機,而電機的關鍵原料,是稀土釹鐵硼磁體,更重要的是,作為世界最大消費市場,中國的新能源發展,能夠倒逼世界的新能源產業擴大,讓中國世界第一電力技術走出國門。
如果你不明白,我們用個例子。
全世界都面臨電能輸送損耗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只有中國能解決,美國能用美元掛鉤石油,掠奪全球能源產業,為什麼中國不能用特高壓技術繫結新能源,解放全球能源產業呢?
能源、產業、技術,三個領域的核心問題,以及一個光明未來的可能性,皆繫於新能源汽車這個點之上,新能源不僅是產業之爭,還是太平洋權力之爭。
2008年到2011年的十城千輛工程,是一次從基建核心入手,嘗試著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工程,但這不足以攪動市場,如果從核心走不通,那就從市場入手,十城千輛工程後第二年,2013年,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四部委聯合出臺新能源補貼計劃。
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區域,在未來兩年裡,每年的新能源汽車推廣量不能低於10000輛,其它城市不得低於5000輛,並且地方機關不能實施產業保護,要充分競爭,同時正式提出補貼政策,在全國範圍內的消費者進行階梯式補貼。
購買純電動車,每輛補貼3.5-6萬,混合動力補貼3.5萬,這個計劃的決心、力度,都是空前絕後的,涉及的補貼金額更是打破記錄。
但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資本的貪婪和短視沖垮了這個計劃。
從2013年到2016年,超過50家車企透過偽造生產計劃,騙取了上百億的補貼費用,而新能源的核心技術,仍未得到突破。
不過我們常說,歷史並不是單一維度的,十城千輛工程和能源補貼計劃失敗了,但在這兩個計劃之外,另一個後手方案仍在穩定推進,並且,這隻後手已經持續推進了三十年。
在下一期中,我們將追尋另一個故事,一個比稀土死鬥還要血腥的故事,火炬計劃、中科三環,2011年十大併購案,格蘭霍姆、星火行動,甚至彩虹察打一體無人機,都牽涉其中。
時來天地皆同力,最終,這個後手方案借一個神秘來客的手,帶領中國新能源產業,衝出了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