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8年的一個普通的下午,蘇州盤門的三名小學生放學了。
這就是一個平凡的下午。
三個孩子因為違反了課堂紀律,被老師要求第二天“請家長”。
無論哪個年代,“請家長”都是老師管教學生的終極法寶。
三個調皮孩子擔心回家之後被父母“混合雙打”,想著捱過一時算一時,並沒有急著回家,相約著來到了盤門附近的瑞光塔玩耍。
1978年,那個特殊的年代剛剛過去。
此時的瑞光塔早已年久失修,窗毀牆塌,野貓、山雀都以此為家。
塔內的磚梯子早已塌斷,無法供人登塔,所以平日裡也就沒人可以上去,但卻攔不住這三個皮孩子。
無知者無畏,沒有大人阻止,他們踩著坍塌的塔心磚壁攀緣而上,在第二層逗留不久後,直達第三層。
孩子臉上的注意力往往比六月天氣變化得還快。
眼前的一切那麼新奇。
進了塔之後,他們立即忘記了“請家長”的不快,撒開性子瘋跑瘋鬧起來。
嬉鬧之中,他們在無意中發現了塔內的暗洞,繼而在磚龕內發現了一批古代珍貴文物。
年少無知的三個孩子就這樣徒手將這批寶物一件件拋了下來,又徒手接住。
此時的他們,對這批國寶的價值毫無所知。
那竟然是價值超過50億人民幣的重寶!
01 瑞光塔的前世今生
近幾十年以來,尋寶成為了影視熱門題材。
在很多探險、盜墓題材的影視作品裡,古塔和古墓成了必備元素。
而事實上,的確有很多珍貴文物都是從古塔內被發現和找出。
塔有很多種,最為常見的就是佛塔。
按照佛教的傳統做法,佛塔多用來收藏高僧的遺骨舍利。
佛塔中收藏舍利的暗室,位於地下的就叫“地宮”,在塔上的就叫做“天宮”。
上文提到的瑞光塔第三層中的暗室就是天宮。
伴隨高僧遺骨一起入塔的,一般都有幾件大師生前所用的法器和一些佛門寶物。
凡有塔,必有寺。
瑞光塔所在之地原本有一座禪寺。
此寺歷史悠久,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國主孫權為迎接西域康居國僧人性康而興建,最初名為“普濟禪院”。
蘇州是孫吳故地,凡有三國時期的寺院多與孫氏有關。
普濟禪院建成之後,孫權為報母恩又命人興建了一座十三層舍利塔。
塔成,孫權親往祭拜,禪院因此地位非同一般。
孫權繼承父兄遺產,與曹劉三分天下,作為一代英主,一時稱霸江左,實乃千古風流人物。
雖然曹操曾讚歎:生子當如孫仲謀,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千載以來,禪院多次遭遇民亂兵禍,幾經損毀重建。
現存塔身大部分為北宋年間重建,當時共建7層,塔高約43米。
相傳,塔頂經常放出五色祥光,故而改名為“瑞光塔”。
如今,院內的殿舍早已傾圮,只可尋得些許殘跡,惟餘瑞光塔屹立不倒,成為姑蘇的“盤門三景”之一。
瑞光塔的建築用材很是講究,形制古樸,內外構造精巧,造型優美足具江南風韻,是宋代南方此類仿木塔的代表作。
在當代,儲存相對完好的古建築越來越少,它們的意義因此更加重要,不僅是由於其觀賞價值很高,往往還在於本身就是“活著的歷史”,具有典型的唐宋風格。
此塔採用了獨特的塔心“永定柱”做法——就是一根柱子直通塔頂,梯子圍繞柱子而建,這種形制在現存的古建築中相當罕見。
它的存在填補了宋代“營造法式”的一項空白。
夜幕下,瑞光塔上燈光亮起,它看起來是如此清秀柔和,引來遊人們久久佇立觀賞。
此塔的設計汲取老祖宗的建築智慧成果——為了減輕塔基壓力,保持穩定性,建築設計師特意讓各層的高度依次遞減,直徑也依次收斂,從而使得塔身輪廓微微勾勒出一條曼妙的動人曲線。
晴日裡,遙望此塔,她就像是一位正處妙齡的江南仕女,面容清麗而溫婉多情,飽含江左詩書文華之氣。
02 險遭熊孩子損毀的國寶
2006年10月,由著名的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落成。
開館後,市民和遊客都爭相前往參觀。
新館的鎮館之寶多為宋代文物,其中約有一半來自虎丘塔,另一半則出自蘇州瑞光塔。
上文提到過,那是在1978年,三名熊孩子爬上了年久失修的瑞光塔玩耍,意外間發現了塔內藏寶。
當時的樓梯已經坍塌,他們順著損壞的磚牆硬生生爬了上去。
那個年代,家長無暇接送孩子上學,因此給了他們放學後“自由散漫”的機會。
今年,國家“雙減”政策實施後,孩子們將擁有更多的課後時間,想必會比以往更加開心了。
話說回來,當年的塔內第三層早已遭到嚴重損毀。
三個孩子爬上去之後非常失望,只見到一群野山雀以塔室為家,地上到處都是鳥屎。
麻雀這種鳥兒大概就是鳥類中的流浪漢,從不會自己造窩,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利用,屋簷、瓦縫、牆洞都是它們絕佳的棲身之所。
筆者聽父輩說起過,在上世紀“除四害”的年代裡,麻雀因為喜歡偷吃糧食,不幸成為“四害”之一。
六七十年代,南方農村房屋多為木簷瓦房,麻雀就喜愛以屋簷口的瓦縫為窩。
天黑之後,眾鳥還巢。
人們悄悄在簷下搭上木梯,輕手輕腳地爬上去,將手伸進瓦縫掏出窩在裡面的麻雀,一掏一個準,用不著多長時間,就有一頓美餐上桌。
當然,時過境遷,麻雀早已成為保護動物。
扯遠了,說回三個孩子。
他們在塔內東翻西找,百無聊賴之下,他們在牆上發現黑魆魆的坑洞。
試著丟一顆石子進去,明顯有聲音從裡面傳出。
這很可能就是麻雀窩,說不定可以掏出幾窩鳥蛋打個牙祭!
三人頓時興奮起來,開始用手去摳挖。
磚牆表面有一層黃泥,剝開泥層,掰開斷磚,他們發現裡面居然有一塊大石板!
石板很沉,他們費了老大力氣終於將其推開,裡面躺著一隻長長的木箱。
五十年代,文管會曾專門邀請文保專家對瑞光塔進行了調查,卻沒有發現內有塔窖。
如果是現在,使用先進的探測儀器就能輕易探明內部結構。
孩子們看著眼前這個近2米深,1米寬的“地窖”,頓時興奮起來。
熊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強的。
他們毫不猶豫砸開了木箱,卻發現裡面還是一個箱子。
於是再次砸開,發現裡面放著一個一米多長的物件,丁零當啷的還挺複雜,這才感覺此行不虛。
然而此處是第三層,離地十幾米高,三個孩子顯然無法帶著東西原路攀援而下。
他們於是想到:留一個人在塔上將東西扔下去,其他兩人在塔下接住!!
真是個“不錯”的主意!
塔上的那孩子覺得手裡這古怪玩意兒太長,不方便拋下,想了想,就抱住它用力一撅,只聽到“咔嚓”一聲脆響,這座價值連城的真珠舍利寶幢斷作了兩截!
雖然這件寶物在後來經過專家精心修復,但也難免留下了不可恢復的損傷。
箱內東西很多,三個孩子上上下下忙活半天,天已經全黑。
他們剛好發現木箱內有幾捲髮黃的“舊紙片”,於是掏出火柴點燃,用來照明。
事後經鑑定,那是一卷宋代以“碧紙”雕版而成的《妙法蓮華經》。
“碧紙”是一種以桑皮製成的防水紙張,時隔七百多年,仍儲存完好,乍一看上去就像近代的舊紙,紙面摸上去很光滑,掀動時振振有聲,紙的質地依然堅韌,令人讚歎。
很多高超的古代工藝早已失傳,令人扼腕嘆息。
好在三個孩子只燒掉了七卷中的一卷。
他們將這些寶物拿回家去,自然被父母得知,很快就上繳給了當地博物館。
除了真珠舍利寶幢、雕版木刻佛經之外,另有雕版經咒護輪,銅佛像,彩繪泥觀音,銅質金塗塔、龜鈕琥珀印章、嵌螺甸藏經漆匣等。
鑑於孩子還小,他們又主動上繳了文物,有關部門對三個孩子以教育為主,想必此事令他們印象深刻,引以為戒的。
03 精心修復
次年,有關部門組織了瑞光塔文物的修復和複製工作。
為了逼真複製,文物部門動員了很多業內大家出手,例如延請了蘇州名家崔護主持這些畫的複製。
最難複製的就是這批寶物中最為珍貴的真珠舍利寶幢。
這座寶幢高1.22米,是由水晶、瑪瑙、琥珀、金、銀、珍珠和檀香木等七樣寶物製作而成的;它整體包含多種工藝,上面琳琅滿目地串聯了4萬顆寶石和珍珠,堪稱藝術瑰寶。
專家鑑定這件國寶的價值超過了50億。
從這座寶幢的工藝可以看出,我國北宋時期的珠寶加工工藝水平已經極高。
30多位有關專家耗費了巨大精力才成功複製出了這件寶幢。
想想如此寶物被從塔上第三層拋下,那個情形讓一眾文物專家肝顫不已、冷汗直冒。
專家們從雕版經卷上的題記得知,這批珍貴文物入塔的時間是在公元1017年夏天,氣溫比較高,密閉、避光和隔潮措施做得很好,所以能夠千年不朽。
今天,我們如果到了蘇州,就有幸在博物館內觀賞到這些寶物(現在在館內長期展出的就是複製品)。
在歷史的長河裡,無論生前多麼驚才絕豔、風華絕代的人物,最終都湮滅於其中。
留傳下來的只有與這些歷史人物相關的建築或物品,讓後人得以窺歷史真相之一斑。
很多建築因其堅固而留存千年,很多物品因其珍貴而迭代傳承,很多故事因為傳奇而廣為人知。
人與物,彼此映照,互相成就,物因人而煥發光彩,人因物而名留千古。
04 結語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燦爛無比。
古人留下的文物,濃縮了那時社會的時代印記,鐫刻著當時最璀璨的文明,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面對著這些文物,今天的人們可以隔空與古人對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令人痛惜的是,因為歷史原因,那些遭到人為或意外損毀的瑰寶已無法挽回。
我們可以做到的是,保護好現存文物,對於類似在長城上 亂塗亂畫“到此一遊”的行為必須杜絕,而像文中三個孩子的行為萬萬不可再次發生。
不然,留給我們的古代文明成果將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