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又名山水河,古名高平川、蔚茹水。它發源於固原市南部開城鄉黑刺溝堖。流經固原、海原、同心、中寧四市縣,全長320公里,流域面積14481平方公里。在寧夏境內未13511平方公里。是黃河在寧夏境內最大的支流。
清水河歷盡了千百年來的滄桑鉅變。
古代的清水河流域,林木豐茂,禽獸繁衍。在廣闊的黃土高原上,森林同草原鑲嵌佈列,綠蔭芳草覆蓋大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流沿岸的階地上,已有原始居民從事農耕和其他生產活動,這個地區曾是西北的重要牧場。在盛唐時代,這裡是全國的養馬中心,畜牧業一直是當地各族人民的主要生計,那時,這裡山清水秀,綠草茵茵。清水河水量充沛,河水澄清,稱它為清水河、蔚茹和,可謂名實相符,直到元明,清水河沿岸均為水豐草肥的牧場。
時至清代,清水河流域的半農半牧經濟發生了變化。清初,招募百姓開荒,規模宏大,牧業朱佳妮被種植業所替代。這些舉措使清水河流域的農業得以發展,當時的固原地區就有“西北油盆”的美名。但這裡山高水寒,風勁土燥,地力瘠薄。廣種薄收的農業延續了上百年,由於無限制的開墾,農林牧比例失調,加上戰亂影響,破壞了生態平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十年九旱,霜凍冰雹頻發,自然景觀失去了光輝。
自然條件的惡化,導致當地人民日趨貧困,清末、民國乃至解放前夕,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迴圈和“人缺糧,畜缺草,做飯取暖美柴燒”的悲慘境況。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領導人民在清水河干流和支流上,建成了沈家河、石峽口、長山頭等大小水庫76座,河水中很大一部分泥沙被攔蓄在庫中。清水河年輸沙量由5600萬噸減少到2100萬噸。同時還建成了同心、固海揚黃泵站,解決了清水河流域人畜飲水,加快了農、林、牧的發展,特別是人民政府確定在清水河流域“大力種草種樹,興牧促農,因地制宜,農林牧綜合發展”的方針,封山育林,制止濫墾,恢復生態,培育植被,清水河兩岸又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