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自己的工作中綻放光芒,工作不分貧富貴賤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極致的人才是最讓人佩服的。
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百姓們歡呼雀躍。他們不懂得什麼國家發展大道理,他們只知道毛主席是一個偉人,帶領百姓過上了安穩的好日子。
對於百姓們來說能夠見毛主席一面就如同古代的“面聖”般受寵若驚。可有一個人他受到毛主席接見多達11次,但他只是一個具有小學文憑在部隊養豬的飼養員。他就是葉洪海。
家境貧寒,加入軍隊
1943年7月葉洪海出生在河北邯鄲市大名縣的一戶貧寒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靠著地裡的莊稼來獲取收入。葉洪海兄妹共七人,他排行老大,在家裡常常照顧年幼弟弟妹妹。他在上完小學之後,家裡實在拿不出錢供他上學。
葉洪海也深知家裡的困難條件,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他輟學回家。當時的他年齡尚小,幹不了什麼重活,就給家裡放羊、打豬草、照顧弟弟妹妹,或者在農忙時候幫助家裡乾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長大後的葉洪海對於未來感到迷茫,他會不會一輩子都和父輩一樣面朝土地背朝天。
恰巧這時國家號召適齡人群加入軍隊保衛祖國。葉洪海猶如抓住救命稻草一樣,1964年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為了北京軍區裝甲兵坦克師機械化團的一名戰士。
機緣巧合,成為了部隊飼養員
葉洪海絕對不會想到,加入軍隊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很快就被分配到連隊當射擊手,葉洪海訓練刻苦努力,不到一年的時間槍法已經出神入化,並被評為連裡的優秀射手。
1965年連隊特意抽派他到通訊班學習通訊,雖然只有小學學歷但他頭腦靈活掌握知識也很迅速。正巧營部的種植員要請假回家探親,營長便想讓他來接替這項工作。
好在葉洪海從小就幹農活,對於蔬菜的種植十分了解,在他的精心照顧之下,菜園裡面的菜長勢喜人,這讓營長很是歡喜。
忙碌的葉洪海也在種植員回來之後才得以休息了一段時間。可這時營隊的飼養員也有事要回家,營長只得讓休息的葉洪海重新“上陣。”
從小就割豬草餵豬的葉洪海對於飼養動物得心應手。他似乎有和動物溝通的能力一般,在葉洪海短期的飼養之下,豬的體重大幅上漲。
營長看著原本瘦弱的豬此刻長得膘肥體壯,他發自肺腑地開心,他也看出葉洪海在這方面很擅長。於是就讓他留在部隊繼續擔任飼養員。
雖然從神射手到飼養員這樣身份地位的懸殊,但他並沒有放在心上。依然盡職盡責地完成他的工作。
很快葉洪海就發現了養豬存在的巨大問題,當時部隊的豬所吃的食物都是部隊戰士們的剩飯剩菜加上上級播發下來的飼料。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豬越長越大,原本的食物已經不能滿足豬的需求。
1965年新中國也百廢待興,就連人的口糧都是國家按照所需進行了分配,甚至還有一部分人尚未完全解決溫飽問題。那麼豬飼料的問題怎麼解決成為擺在了葉洪海眼前最艱鉅的問題。
當時毛主席知道後也表示:豬的飼料是比較好解決的,一些剩飯剩菜或者樹葉、紅薯與紅薯葉子這些粗飼料都是豬的飼料,不一定要特別精細。葉洪海知曉毛主席的意思,可一般的粗飼料豬不愛吃,豬吃不好那麼就發揮不出他的長勢。
葉洪海心急如焚,上哪去找到它們愛吃的粗飼料呢?他便就開始四處奔波打聽,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了解到豬喜歡吃經過發酵處理之後的飼料。葉洪海當即決定去學習發酵這樣手藝。
成功發明“中曲發酵飼料”,受到毛主席11次接見
經過了解打聽,葉洪海知曉遵化畜牧局能夠製作出便宜質量優的黑麴黴醣化飼料。為了掌握好這門技術,他不遠千里奔走於遵化當地,一邊向師傅們請教發酵的時間與發酵經驗,一邊又自己研讀書籍掌握理論知識。
透過師傅們的教學與他自己看書得出來的經驗,葉洪海決定在部隊自己製作黑麴黴醣化飼料,剛開始舉步維艱,部隊沒有一樣像樣的儀器。可這並不能難倒他,葉洪海自己製作儀器,開始了製作研究之路。努力總會有成果,三個月後他就成功研究出了黑麴黴醣化飼料。
成功製作後,葉洪海並沒有想象中開心,現在這個發酵週期需要四十多天,他一直在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加快發酵的週期。帶著必須解決這個問題的決心,葉洪海又投入了研究之中。他一邊琢磨,一邊實驗。可實驗接連失敗、
直到有一天正在吃豆瓣醬的葉洪海想到了農村製作豆瓣醬的過程,靈光一現的他想到了這個製作過程不是也在發酵嗎?
受到啟發後的葉洪海又陷入了研究之中,僅用半年的時間,他就成功將製作週期從四十多天減小到七天,週期雖然大幅度減小但與之前相比標準沒有一點變化。
這次成功後葉洪海決心再進一步,以往的發酵都是利用糧食,這一次他決定大膽一博,使用稻糠和麥麩進行發酵實驗。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改進,1968年他成功研製出了新的發酵技術。很快訊息都在部隊裡面廣泛流傳。
北京軍區的領導人實地考察之後,將葉洪海的這項技術上報給了中國科學院,經過科學院的取量檢驗證實他的發酵產物與黑麴黴醣化飼料指標完全一致。這項發酵技術也被稱為“中曲發酵技術。”
為了表彰葉洪海的重大發明,北京軍區為其記一等功,1970年中央軍委授予他“模範飼養員”的美稱。不僅如此他還收到了毛主席多達11次的接見,而且這項發明也為我國節約了大量的糧食成本從而降低了經濟成本。
而中曲發酵技術也一直在我國推廣,而他本人也帶著自己的兒子堅持在飼料研究一線上,直到2005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