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江蘇的老將軍老戰士數量,居全國各省區市前列。全軍駐江蘇幹休所近百個,調整改革後全部劃歸江蘇省軍區管理,服務保障老首長數千人,有老紅軍、老八路、老解放,校尉群英、將星閃爍。
每個軍中硬漢,都是一柄血性沸騰、寧折不彎的刺刀。離開崗位後,他們享受著離休待遇,在寧靜的幹休所安度晚年。手中的刺刀派不上用場了,心裡的刺刀卻總是閒不住。
誰感動了誰
文丨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大校主任 吳廣晶
這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軍隊離職幹部休養所;這是一支特殊的隊伍,從戰火硝煙中走來的老紅軍、老八路、老解放……這些老將軍老戰士,身處前線,用鋼鐵意志在槍林彈雨中創造奇蹟,書寫蕩氣迴腸的歷史華章;走下戰場,又以不倦的奮鬥和無私的奉獻播撒人間大愛,繪就可歌可泣的時代畫卷。閱讀他們,是一種沉浸和淬鍊,更是一種洗禮和昇華。工作和生活中與他們相遇相知,乃職業之福、人生之幸。這群可敬可愛的“90後”老人,隨憶而起的人生故事,隨手拈來的歷史片斷,也許不具代表性,但他們足以成為令人景仰的代表。
雨中夕陽
第一次見面,是前年秋天一個下雨的傍晚。赴機關工作不久,我第一時間到幹休所看望老首長,不想好客的秋雨與我同步到達。雨很任性,雨傘罩不住,走過兩百米的院內人行道,身體轉眼間被淋溼。這邊我們低頭行路,那邊老首長已出門遠遠地迎過來,衣褲和鞋子也一片水色。
“下這麼大的雨還來看我們,令人感動!”
這是老首長的第一句話。一向能說兩句的我竟一時語塞,握起老人的手就往房間疾走。
老人聲音洪亮,精神飽滿,粗大有力的手拉著我,一把將我引到他的書房。房間擺滿了書報,有點雜亂。甫一落座,老人便從電腦前拿出一沓厚厚的列印稿,第一篇《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是毛澤東同志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內容。老人說,這屆幹休所班子建設尚有些問題,書記副書記剛調整需要提醒幫帶,這些資料是推薦給他們看的。當著所長政委的面,老人說話直來直去。他腰不彎、眼不花、手不抖,自己用電腦上網查詢資料,下載編輯列印。我翻著似乎還帶著老人體溫和列印熱度的材料,提醒老人趕緊換下溼衣服。不想老人洪亮的聲音又響起來:“不要緊的,天氣還沒涼!”
老人迫不及待地打開了話匣子,從津浦、隴海鐵路破擊戰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金門炮戰,講當年的戰鬥情景,講戰時如何發揮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我們聊得火熱。
時間過得很快,老人主動站了起來,準備結束談話。
“你們工作忙,不耽誤時間了。”他又專門重複了一下,“我這個人喜歡說,但我的事不值一提,在南京幹休所裡值得說的老革命老功臣多著呢!”
他的話都帶著感嘆號。我緊緊地握著老人的手久久不放。出門時,雨仍在下。透過雨幕,我分明看到天邊的夕陽鮮紅似火。
這之後,我和老人熟悉了。我們經常邀請他參加教育活動,他每一次都欣然同意,並極其認真地準備。
這位風風火火的老人叫李劍鋒,原陸軍第二十八軍副政治委員,1926年11月出生,1941年4月參加革命。
今年渡江戰役勝利紀念日前夕,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廣場前,江蘇省軍地聯合開展的“百名戰將憶黨史”大型全媒體活動啟動現場,李劍鋒以“我在渡江戰役中的經歷”為題上了一堂生動的微黨課。
“毛主席叫我們上淮南,切斷浦蚌津浦線,敵人的後路都切斷呀,保證江北把敵殲!”“今年是個勝利年,全國勝利在今年,同志們再努力一把勁啊,打到了南京過新年!”講臺前,他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歌曲叫《打到南京過新年》,是李老在安徽省來安縣參加渡江戰役作戰準備時用家鄉民歌旋律填詞創作的,他當時擔任三野34軍101師302團2營教導員。
為了那次黨課,他還特意仿製了當年沂蒙山區群眾捐贈的“紅軍鞋”,一隻鞋幫上繡著“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另一隻繡著“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鞋頭上繡著“革命到底”。
臺下數百名聽眾誰也不會想到,這位腰板挺直、慷慨激昂的演講者居然是一位身上還有4塊彈片、95歲高齡的老人。身經百戰,豪放樂觀,這不就是“革命者永遠年輕”“奮鬥的人生自帶光芒”的最好註解麼?
如此熱情熱心、不惜力不吝言的老人,在幹休所可不少見。一座座鬧中取靜的院落裡隨意走出來一位,往往就是這種風格和氣派,有故事有能量有光輝。這是一群不可多得、不同尋常的財富老人,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用行去感動。
參天小草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無人知道”的小草,作為一種象徵,一次又一次被置於封面。也許並非偶然,南京和蘇州等地幹休所老幹部典型宣揚不約而同地聚焦小草的意象。
全軍駐江蘇幹休所近百個,調整改革後全部劃歸江蘇省軍區管理,服務保障老首長數千人,有老紅軍、老八路、老解放,校尉群英、將星閃爍。他們從苦難裡走來,從炮火中走來,從死神邊走來。他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大多帶著戰傷,有的肢體不再完整,有的身上存有彈片,言行舉止間透著濃烈的硝煙戰味。惡劣的環境和艱險的任務造就了他們的戰鬥性格、戰士性格、英雄性格,一切為勝戰的性格,置生死於度外的性格。有的暴烈如火,有的堅強如鋼,有的倔強如牛。
每個軍中硬漢,都是一柄血性沸騰、寧折不彎的刺刀。離開崗位後,他們享受著離休待遇,在寧靜的幹休所安度晚年。手中的刺刀派不上用場了,心裡的刺刀卻總是閒不住。他們又一次嫻熟地運用起戰略戰術,戰略轉移,戰術機動,不斷開闢新的戰場。國防教育課堂、扶貧攻堅村頭、捐資助學現場……時時有他們的滄桑智慧,處處有他們的忙碌身影。從刺刀的驚天動地,到小草的淺唱低吟,形似的刺刀與小草脈搏相通,紅色的血液流向綠色的瓊漿。
10年前,我在蘇州軍分割槽任職時,軍地聯合推出了宣傳典型、新四軍老戰士肖龍興。他一心向黨、一生為民,一個人感動一座城。彼時,我們把曾經的鐵漢,喻為不起眼、“無性格”的小草。
肖龍興是一條硬漢子。耄耋之年的他,身體硬朗,1.8米的大個子往人前一站,依然威風凜凜,舉手投足間仍有當年的豪氣。據肖老回憶,戰場上他曾有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都憑著過人的勇猛機智和戰鬥經驗得以化解,敏銳警覺深夜“反殺”逃跑俘虜、智勇雙全隻身退敵一個排的故事令人驚歎。
這些離小草好像有點遠,但轉換又是那麼自然。且看一位蘇州記者的話:
“戰場上,他是鐵骨錚錚的‘純爺們’,上孟良崮圍殲74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奮勇殺敵、九死一生,至今身上還有戰鬥中留下的傷疤。生活中,他有一顆博愛的心,最是受不了窮人受苦、孩子受累,節衣縮食一輩子,卻捨得傾一生積蓄扶貧助學。品味他的人生,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鐵漢與柔情的完美演繹。”
這篇報道的名字就叫《純爺們有顆博愛的心》。
由刀向草的脈絡清晰起來。鐵漢柔情,劍膽琴心。世易時移,老人的角色自然轉變,小草續寫了刺刀的故事。
蘇州女詩人桑桑曾專門創作15萬字的敘事長詩《赤誠的驪歌》,深情謳歌肖龍興。詩中寫道:
沒有愛心的人∕怎能迸發和揭示這世上∕追求真理的壯美∕沒有熱血的人∕怎能感受到這輪真誠無私的太陽
愛!就是冰清玉潔的點點滴滴∕水底中流經而過的青翠的草葉∕殷紅的花瓣∕沉默的石子
南京幹休所的抗戰老兵季華亦是如此。他自己啟動了“小草程式”,離休後同樣做起了“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事業,紅色宣講、捐資助學,一生堅定信念、奉獻不止、不圖名利。臨終前立下遺囑:“遺體捐獻,不設靈堂,不收花圈。”同時要求子女將他的50萬元撫卹金全部捐出,一分不留。
季老去世後,家人在整理遺物時發現,老人多年前就已默默資助貧困學生,一筆筆匯款單鎖在抽屜深處,總數近20萬元。2018年,93歲的季老考慮到年歲已高、捐助不便,決定拿出全部積蓄,一次性捐助40萬元,在家鄉學校設立“季華獎學金”。
這位從江蘇靖江走出來的老人自喻為“靖東小草”,晚年就自己的革命經歷和耳聞目睹之事寫成了《靖東小草》《夕陽隨筆——〈靖東小草〉續集》。季老對子女說:“哪一天我離開了人世,可沒有什麼財產留給你們。個人沒有輝煌的業績、不凡的經歷,也缺少文筆才藝,但是我跟著黨風風雨雨幾十年,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也算曆盡了千辛萬苦,不妨寫出來,讓後人讀一讀,既是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也是對革命傳統的傳承,權當一種精神財富,留給你們。”為了這兩本書,季老花費了12年的時間,傾注了全部心血。如今,它們成了季老留給兒孫、曾孫輩的唯一遺產,也成了傳到子女們手上的革命接力棒,更成了開展紅色教育的生動讀本,承載著季老對“傳承紅色基因”的心願與期望。
向這些昔日馳騁戰場功勳卓著、如今奉獻社會謙遜恬淡的老兵們敬禮!在黨史軍史的長河中,在紅色江蘇的大地上,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堅守初心、永不倦怠,在不平凡中書寫偉大、在平凡中彰顯崇高。
有時候,默默無聞的小草,也會有樹的高度、花的馨香、刀的力量。
無形豐碑
生活在江蘇的老將軍老戰士數量,居全國各省區市前列。他們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和重要見證人,本身也是黨的百年曆史的組成部分。江蘇省軍區老幹部檔案室裡,擺放著一本本紅色檔案,每個人都是一部鮮活的歷史,每個人都是一本厚重的書籍,每個人都是一簇燃燒的火炬,只要打開了,就久久捨不得合上、不願意放下。他們平均年齡已超93歲,近些年,又有多名老人駕鶴西去。
畢竟歲月不饒人,這些近百歲的老人大多身板不再那麼挺拔、步履不再那麼矯健,也有一些漸漸眼花耳背,有的身患多種疾病,甚至長年臥床不起。但每次見面,我都會從他們親切的話語、慈祥的笑聲裡,感受到豁達年輕的心態、純潔的思想、純淨的心靈,還有簡單簡樸中透出的堅毅堅守。觸控這些有血有肉的歷史、有溫度有力度的歷史,每時每刻都被他們身上體現的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所震撼、所感染。
老兵終將老去,兵魂永遠不老。
一位哲人說,支配戰士行動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夠忍受一切艱難痛苦,而達到他所選定的目標。汪琦阿姨是抗戰老兵彭光的遺孀,18歲投身革命,先後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還成為首批進軍西藏的女兵,在徒步入藏的“第二次長征”中,翻野山、蹚冰河、戰風雪,歷盡艱難險阻,初心從未改變。如今老阿姨已90歲高齡,家庭生活極端簡樸,開裂鬆動的地磚都捨不得更換,卻多次向災區捐錢捐物,先後資助貧困學生數十人。今年“七一”前夕,擁有71年黨齡的她又主動繳納特殊黨費30萬元。此事經當地媒體披露後,迅速登上熱搜,點選量短時間內即過億。
因為信仰,所以偉岸;為了信仰,萬死不辭;有了信仰,一往無前。
李劍鋒在中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就入黨了。黨史學習教育專題讀書體會交流時,李老講述了自己簡短的入黨宣誓儀式。他說入黨動機是“共產黨為窮人,跟著共產黨有飯吃”,老師說“只是個人有飯吃不行,要大家都有飯吃,要加一句為共產主義奮鬥到底”,接著支部書記問“如果被敵人抓去要殺你怎麼辦”,他說:“共產黨員不怕死,怕死不當共產黨員!”
今年108歲的老紅軍、開國將軍張力雄一生征戰無數,總是把承擔最艱苦的工作和最艱鉅的任務作為莫大榮譽。他曾擔任過“絕命後衛師”紅34師100團政委,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徵,打過許多硬仗惡仗,6次死裡逃生,曾帶領800名學員血戰3天3夜阻擊10倍於己的敵人,與皮定均配合智取林縣重創日偽軍。解放戰爭爆發後,他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3旅政委,皮定均為第一縱隊1旅旅長,中原突圍前,兩位老搭檔分別時,在對方的筆記本上留言:“誰先戰死,就給誰送花圈!”老朋友間的臨別贈言,充滿視死如歸的革命氣勢。鋼少氣多,無往而不勝!如今,張老仍精神矍鑠,只要提及他的軍旅故事,就異常興奮。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向我們的時候,我能夠感覺到一股巨大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往往與道德的力量一起芬芳。肖龍興對自己極度吝嗇,對別人卻慷慨大方。他的房間簡樸程度用任何詞彙都難以形容。一次,一個毛賊趁著肖老夫婦出門時入室行竊,可任憑翻箱倒櫃,硬是連一件值錢的傢什也沒找到。落網後,毛賊交代,到肖老家盜竊,讓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沒有想到,一個師級離休幹部,給困難群眾捐款如此大方,自己日子卻過得那麼窮酸。”
破譯肖老的行為“密碼”,不妨用他自己的話作為開啟“鑰匙”:“參加革命流血犧牲,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娃娃們有個幸福的明天啊。想想離去的戰友,我多活了60多年,我們活著,千萬別忘了為那些犧牲者多做一些他們未盡的事……”
李劍鋒的書架上,一直襬放著戰友譚義聯的照片。“這是他唯一的照片,他是為我而死的。好痛心,永不忘。”看著照片上年輕的面龐,李老滿是懷念。
渡江前,我軍為掃清江北打了多場硬仗。“4月20日,攻擊十二圩,佔領敵人江北橋頭堡。”李老的《渡江日記》記述得簡短又平靜,但那一刻在他心裡是那麼漫長那麼壯烈。那時,李劍鋒所在團突擊儀徵縣(現為儀徵市)十二圩受阻,他帶著通訊員譚義聯前出探路。孰料敵軍暗堡裡密集的槍彈如火舌般射過來,譚義聯一把將李劍鋒拉到身後。沒走幾步,又是一陣機槍掃射,譚義聯在一條幹溝邊中彈倒地。第二天黎明前解放十二圩,共犧牲官兵130多名。每當回憶起這段往事,李劍鋒總會淚流滿面。
“為求活命跟黨走,艱苦鬥爭不回頭,全國勝利得解放,有幸存活白了頭,老年生活很幸福,感恩奉獻到瞑目。”
感動,傳承。
老兵不死。先烈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著,以一種精神豐碑的形式千古長存。
倖存的老戰士感動於同一戰壕裡倒下的戰友,以同樣的信仰與意志,繼續奮力前行,讓他們的夢想開花結果,創造新的歷史,託舉新的豐碑。
年輕的後來者感動於先烈先輩,仰望遙遠星辰和滿天燈火,懷著虔誠的心,翻閱歷史、感觸歷史、致敬歷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本文原載於《中國國防報》03 版
轉自:中國民兵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免責宣告: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作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私信聯絡我們刪除,謝謝。